R语言学习笔记之高效数据操作

一、概要

数据操作 是R语言的一大优势,用户可以利用基本包或者拓展包在R语言中进行复杂的数据操作,包括排序、更新、分组汇总等。R数据操作包:data.table和tidyfst两个扩展包。

data.table 是当前R中处理数据最快的工具,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汇总、连接、删除、分组计算等操作,具有稳定、速度快、省内存、特性丰富、语法简洁等特点。由于其函数语法结构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掌握。

tidyfst 包应运而生,用以提高data.table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tidyfst包参考了tidyverse体系的语法结构,让用户能够见名知义;同时,其底层由data.table代码构成,因此实现速度非常快。对于较为复杂的data.table操作,tidyfst包提供了简便的调用函数进行实现。

资料来源:《机器学习全解(R语言版)》 黄天元 2024年7月出版

二、数据读写

在data.table包中可以使用fread和fwrite函数对csv格式的文件进行读写。

如果需要保存规模较大的数据,可以使用tidyfst包的import_fst和export_fst函数来进行数据读写,其数据保存格式为以fst为扩展名的二进制文件。它的特点就是数据高保真读写速度快压缩效果好 ,因此保存下来的fst文件往往要比csv格式占用内存更小

R 复制代码
library(pacman)
p_load(tidyfst,data.table)

fwrite(iris,"D:/iris.csv")
ir=fread("D:/iris.csv")

export_fst(iris,"D:/iris.fst")
ir=import_fst("D:/iris.fst")

三、筛选列

1、选择需要的列

R 复制代码
library(pacman)
p_load(tidyfst,data.table)
ir=as.data.table(iris)
ir

# 选取上面构造的数据框ir中的第1、3和4列,以下两种写法等价
ir %>% select_dt(1,3,4)    #tidyfst
ir[,c(1,3,4)]    # data.table

2、选择连续的列

可以使用":"符号:

R 复制代码
# 选择1到3列
ir %>% select_dt(1:3) 
ir[,1:3]

3、根据变量名称选择单列

R 复制代码
# 选择Sepal.Length列
ir %>% select_dt(Sepal.Length)
ir[,"Sepal.Length"]

4、根据变量名称选择多列

变量名称之间需要用逗号隔开

R 复制代码
# 选择Sepal.Length和Petal.Length两列
ir %>% select_dt(Sepal.Length,Petal.Length)
ir[,c("Sepal.Length","Petal.Length")]

5、根据正则表达式筛选列

R 复制代码
# 选择列名称包含"Sepal"的列
ir %>% select_dt("Sepal")
ir[,.SD,.SDcols=patterns("Sepal")]

6、利用特殊函数选择列

R 复制代码
# 选择数据类型为因子的列
ir %>% select_dt(is.factor)
ir[,.SD,.SDcols = is.factor]

7、排除列

排除一些列,则可以在原来基础上加上减号来实现:

R 复制代码
# 排除Sepal.Length和Petal.Length这两列
ir %>% select_dt(-Sepal.Length,-Petal.Length)
ir[,-c("Sepal.Length","Petal.Length")]
R 复制代码
# 排除因子列
ir %>% select_dt(-is.factor)
ir[,.SD,.SDcols = -is.factor]

四、筛选行

1、根据单个条件筛选行

R 复制代码
# 筛选出Sepal.Length大于7的条目
ir %>% filter_dt(Sepal.Length>7)
ir[Sepal.Length>7]

2、多条件筛选行

如果要附加多个条件,那么条件之间可以利用逻辑运算符&(与)​、|(或)和!(非)进行修饰和连接。

R 复制代码
# 筛选Species列不为versicolor且Sepal.Length大于6的条目
ir %>% filter_dt(Species != "versicolor" & Sepal.Length > 6)
ir[Species != "versicolor" & Sepal.Length > 6]

3、tidyfst包中现成的筛选函数

|-----------------|-------------------------------|-------------------|
| slice_max_dt | 获得Sepal.Length最大的10个条目 ir %>% slice_max_dt(Sepal.Length,10) ||
| slice_min_dt | 获得Sepal.Length最小的10个条目 ir %>% slice_min_dt(Sepal.Length,10) ||
| slice_sample_dt | 随机选择10个条目 ir %>% slice_sample_dt(10) ||
| slice_dt | 根据条目的位置来进行筛选。获得ir数据框的第100行 ||
| slice_dt | ir %>% slice_dt(100) | ir[100] |
| slice_dt | 选择多行,则可以使用数值向量。选出第100行到第105行 ||
| slice_dt | ir %>% slice_dt(100:105) | ir[100:105] |
| unique | 去重 ir %>% unique() ||

五、更新

更新是指对数据框的一列或多列进行修饰,或根据已有列构造新列。

|-------------|---------------|
| mutate_dt | 新增常数列、修改列 |
| mutate_when | 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列的更新 |
| mutate_vars | 对多个列同时进行原位修饰 |

R 复制代码
ir %>% mutate_dt(one=1)
ir %>% mutate_dt(Sepal.Length=Sepal.Length+1)
ir %>% mutate_when(Sepal.Width=0.2,one=1)
ir %>% mutate_vars("^Petal",function(x) x-1)

1、新增一列名为one的常数列,其所有数值均为1

2、让Sepal.Length列的所有数值加1

3、在Petal.Width等于0.2的时候新增名为one的常数列

4、让列名称以Petal开头的列都减去1

六、排序

对数据框进行排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行进行排序,另一种是按照列进行排序。

|-------------|--------|
| arrange_dt | 按列排序 |
| relocate_dt | 调整列的位置 |

R 复制代码
ir %>% arrange_dt(Sepal.Length)
ir[order(Sepal.Length)]

ir %>% arrange_dt(Sepal.Length,Sepal.Width)
ir[order(Sepal.Length,Sepal.Width)]

ir %>% arrange_dt(-Sepal.Length)
ir[order(-Sepal.Length)]

ir %>% relocate_dt(Species,how="first")
ir %>% relocate_dt(Species,how="last")

ir %>% relocate_dt(Petal.Length,how = "after",where = Petal.Width)


# 对列的位置进行重新排列
new_order=names(ir)[c(3,2,4,5,1)]
new_order
ir[,.SD,.SDcols = new_order]

# 直接写上列名称
ir %>% select_mix(Petal.Length,
                  Sepal.Width,
                  Petal.Width,
                  Species,
                  Sepal.Length)

1、按照Sepal.Length列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多列:先按照Sepal.Length列进行排列,然后再按照Sepal.Width列进行排列

2、从大到小进行排列,在原来的变量之前加入负号

3、调整列的位置

把Species列放到第一列:

把Sepal.Length列放到最后一列:

七、汇总

汇总的过程是用较少信息表征较多信息的方法。

tidyfst包中使用summarise_dt函数来对数据框中的列进行汇总。

R 复制代码
ir %>% summarise_dt(avg=mean(Sepal.Length))
ir %>% summarise_dt(mean=mean(Sepal.Length))
ir %>% summarise_when(Petal.Width==.2,avg=mean(Petal.Length))
ir %>% summarise_vars(2:4,sum)
ir %>% summarise_vars(is.numeric,sum)

八、分组计算

分组计算就是根据分组结果来对每一个组进行相同的操作。

在tidyfst包中,很多函数都具有by参数,by用来指定分组的变量。

如果需要对多个变量进行分组,那么by参数的指定方式有以下几种:

●在by参数中放入字符串,变量之间以逗号分隔(如by="vs,am")​;

●在by参数中放入字符向量,字符是分组的列名称(如by=c("vs","am"))​;

●在by参数中放入一个指定分组变量的列表(如by=list(vs,am))​。

R 复制代码
ir %>% summarise_dt(avg=mean(Sepal.Length),by=Species)
ir %>% summarise_vars(is.numeric,sum,by=Species)


mt=as_dt(mtcars)
mt
mt %>% summarise_dt(avg=mean(mpg),by="vs,am")
mt %>% summarise_dt(avg=mean(mpg),by=c("vs","am"))
mt %>% summarise_dt(avg=mean(mpg),by=list(vs,am))
mt %>% summarise_dt(avg=mean(mpg),by=.(vs,am))

九、列的重命名

tidyfst包中使用rename_dt函数来对列进行重命名。对多个列进行重命名,只要用逗号隔开即可。

R 复制代码
ir %>% rename_dt(sl=Sepal.Length)
ir %>% rename_dt(sl=Sepal.Length,sw=Sepal.Width)
ir %>% rename_with_dt(toupper)
ir %>% setNames(paste0("V",1:5))

十、多表连接

连接是指根据表格所包含的共同信息来对多个表格进行合并的过程。基本的连接可以分为内连接、全连接、左连接和右连接。

内连接 又称为自然连接,该操作会从结果表中删除与其他被连接表中没有匹配行的所有行,只保留两个表格中都包含的数据条目。

全连接会保留所有表格的所有信息。

左连接则仅会保证左边(即第一个出现的)表格的信息会被完全保留,右边(第二个)表格的信息只有与第一个表格的信息匹配的才能够保留。

右连接是左连接的逆运算,即完全保留第二个表格的信息,而第一个表格中只有与第二个表格的信息匹配的内容才能保留。

还有一种特殊的连接方式叫作过滤型连接,它包括反连接和半连接。

半连接与左连接相似,但是它只保留了左表格的所有列,而右表格的列则不会放入结果。这相当于只提取了右表格的匹配列,然后与左表格进行连接。

反连接则与半连接相反,它会保留左表和右表对应列相异的部分。

R 复制代码
workers=fread("
              name company
              Nick Acme
              John Ajax
              Daniela Ajax
              ")

positions=fread("
                name position
                John designer
                Daniela engineer
                Cathie manager
                ")

workers
positions

workers %>% inner_join_dt(positions)
workers %>% merge(positions)

workers %>% full_join_dt(positions)
workers %>% merge(positions,all = T)

workers %>% left_join_dt(positions)
workers %>% merge(positions,all.x = T)


workers %>% right_join_dt(positions)
workers %>% merge(positions,all.y = T)

workers %>% left_join_dt(positions,by="name")
workers %>% merge(positions,all.x = T,by="name")


positions2=setNames(positions,c("worker","position"))
workers
positions2
workers %>% inner_join_dt(positions2,by=c("name"="worker"))
workers %>% inner_join_dt(positions2,on="name==worker")
workers %>% merge(positions2,by.x="name",by.y = "worker")

workers %>% semi_join_dt(positions)
workers %>% anti_join_dt(positions)

十一、长宽转换

tidyfst包中的longer_dt函数实现将"宽数据"转换成"长数据"。

tidyfst包中的wider_dt函数实现"长数据"转成"宽数据"。

R 复制代码
stocks=data.frame(
  time=as.Date('2009-01-01')+0:9,
  X=rnorm(10,0,1),
  Y=rnorm(10,0,2),
  Z=rnorm(10,0,4)
)
stocks


# 转成长数据
stocks %>% longer_dt(time) -> long_stocks
long_stocks

stocks %>% longer_dt(time,name="NAME",value="VALUE")

# 转成宽数据
wide_stockes=long_stocks %>% wider_dt(name="name",value="value")
wide_stockes

十二、集合运算

tidyfst包函数 data.table包函数
交集 intersect_dt fintersect
并集 union_dt funion
差集 setdiff_dt fsetdiff

注意:tidyfst包会自动地把任意数据框转化为data.table格式。

十三、缺失值处理

1、删除缺失记录

na.omit函数可以删掉任意包含缺失值的行。

tidyfst包的drop_na_dt函数可以实现删除某一列中存在缺失值的条目。

2、缺失值填充

tidyfst包中的replace_na_dt函数实现填充指定的值。

tidyfst包的fill_na_dt函数实现将上一个观测值作为下面缺失的填充值。

tidyfst包中的impute_dt函数实现使用非缺失数值的均值、中位数或众数来对缺失值进行填充。

十四、列表列的应用

列表列(list column)是R语言中相对较新的一个概念,它能够根据分组把一整块数据集成在一起成为一列,而这个列的数据类型为列表(list)。在tidyfst包中可以使用nest_dt函数进行实现。

相关推荐
zm-v-159304339862 天前
解锁生命周期评价密码:OpenLCA、GREET 与 R 语言的融合应用
r语言·生命周期
生信大杂烩2 天前
R语言绘图 | 渐变火山图
数据分析·r语言
KY_chenzhao3 天前
用R语言+随机森林玩转遥感空间预测-基于R语言机器学习遥感数据处理与模型空间预测技术及实际项目案例分析
随机森林·机器学习·r语言·生态·遥感·空间预测
没有梦想的咸鱼185-1037-16633 天前
【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基于OpenLCA、GREET、R语言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模型构建及典型案例应用
数据分析·r语言
没有梦想的咸鱼185-1037-16634 天前
全球森林数据如何分析?基于R语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稳定性分析与可视化
开发语言·随机森林·数据分析·r语言
Tiger Z5 天前
R 语言科研绘图 --- 桑基图-汇总
开发语言·r语言·贴图
Expecto07 天前
因子分析——数学原理及R语言代码
算法·r语言·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
人类群星闪耀时7 天前
R语言数据挖掘:从“挖井”到“淘金”
开发语言·数据挖掘·r语言
Jet45058 天前
第100+40步 ChatGPT学习:R语言实现多轮建模
学习·chatgpt·r语言·多轮建模
Tiger Z9 天前
R 语言科研绘图第 45 期 --- 桑基图-和弦
开发语言·r语言·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