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你怎么看 Crypto?

作者:Techub News

采访:Eric,Techub News

整理:J 1 N,Techub News

金融市场的泡沫并非偶然,而是技术创新、资本推动、人性贪婪与监管滞后的交汇产物。加密货币、AI、互联网,这些行业的发展路径惊人地相似:新技术带来想象力,资本推波助澜,信息不对称制造套利机会,而监管滞后使得市场狂热得以延续。

技术本身不是泡沫,但市场对技术的超前定价却往往制造非理性的繁荣。泡沫可能持续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地缘政治与资本博弈让市场更加难以预测。但历史告诉我们,最终一切都会回归理性。

在这样的周期中,个体的清醒与抉择尤为重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不总能带来最佳结果,市场的不理性往往能持续超出多数人的耐心。理解市场规律,认清泡沫周期,是在狂热时代保持理性、避免被裹挟的关键。

去年 12 月,英国金融时报以针砭时弊为主要风格的专栏 Alphaville 刊登了一篇颇具讽刺意味的文章,在比特币突破 10 万美元的背景之下,为其长期以来对 Crypto 市场充斥欺诈与操纵的言论「道歉」。这也激起了笔者的好奇心,传统的金融市场与头部财经媒体究竟如何看待 Crypto?这么多年下来,他们对 Crypto 的印象是否改观?

对此,我们采访了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总编王丰老师,看看他眼中的 Crypto 究竟是什么「形状」:

Techub News:Financial Times 的 Alphaville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频道,之前特地看了一下,发现内容写得很直接,批判性较强。这个频道是因为什么设立的?为什么写作风格如此大胆?

王丰:这是 FT 诸多专栏之一。我印象中,它的作者并非 FT 的全职记者或编辑。FT 的专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 FT 全职雇员撰写,另一种是由外部的专业人士供稿。Alphaville 属于后者,其作者通常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与 FT 有定期供稿关系。这是一个团队运作的专栏,而非由单个作者负责。

Alphaville 的写作风格与 FT 其他专栏不太一样。FT 其他专栏更正式,遵循新闻分析或评论的格式,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保持一定的客观性。Alphaville 更像博客,大量引用金融行业的分析报告、公司年报,并直接发表评论。语言风格较为随意和自由,接近口语化,有时表达的观点直接、突兀,甚至带有一定的幽默或讽刺意味。

我们在翻译这类文章时,也会发现风格较为特殊,有时不会选用它的内容。尽管如此,它的话题紧跟市场动态,由业内专业人士撰写,能够快速提供行业内幕分析,因此在投资者群体中较受欢迎。专栏的重点在于市场和投资,「Alpha」代表的是绝对收益(Absolute Return),从专栏名称也可以看出,它的核心目的是为投资提供指导。

Techub News:刚才您提到,Alphaville 的观点并不代表《金融时报》的官方立场。以比特币突破十万美元那篇文章为例,他们发表了一篇带有讽刺意味的「道歉」文章,既然文章能在 FT 网站上发布,是否意味着它经过了审核?还是说,Alphaville 的内容可以自由发布?

王丰:最终决定是否发布文章的,是 FT 的编辑。尽管作者可能不是 FT 员工,但写手与编辑之间有一定沟通,选题可能会先与编辑商量,或者写手完成后直接提交,最终由编辑决定是否刊登。

至于是否代表 FT 整体立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西方媒体中,专栏、评论、分析文章通常不会被认为代表整个报社的观点。报纸、网站、博客、其他多媒体内容,整体上是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而非传达单一立场。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比如美国报纸在总统大选期间,才会公开支持某位候选人。这时,报社才会以官方身份发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英国报纸,编辑方不会过多考虑某篇专栏文章是否代表整个报社立场。

FT 并不会用单一的声音表达立场,而是提供大量的信息、评论、言论分析和数据,以整体服务读者。在媒体中,能够代表报社正式立场的是社论(Editorial),不同报纸可能有不同的命名方式,如「Leader」或其他专门名称。

社论的撰写通常由「Editorial Board」(社论委员会)负责,这类文章必须经过总编批准,特别是在涉及重要议题时,往往会经过团队讨论和审核。因此,社论可以被认为是正式代表媒体立场的内容。

然而,FT 以及其他许多媒体都设有各种专栏和评论,这些内容可能由内部记者撰写,也可能由外部人士供稿。不能期待每个专栏的分析和观点都代表报社的整体立场。多数情况下,媒体也并不希望在所有问题上都保持单一声音。媒体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客观的报道、事实和数据,观点表达只是次要功能。

尤其是在西方媒体环境下,除非遇到重大政治议题,如美国总统选举,报社可能会公开支持某位候选人,否则通常不会以统一立场表达观点。多数时候,讨论一篇文章是否代表报社立场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媒体的任务是提供信息,而非主导舆论。

此外,记者和编辑大多并非行业专家,他们的职责是找到真正的内幕专家,并将信息整理分享给读者。

Techub News:Alphaville 发表的那篇带有讽刺意味的文章 结尾提到,他们的批评不仅针对比特币,同样适用于传统金融。这表明他们并非单纯反对加密货币,而是整体上对金融行业持批判立场 。作为一家财经媒体为何会有这样的表态?

王丰:Alphaville 的风格一贯如此,如果他们看到市场上的不公平现象、信息差或其他不公正行为,就会直接批评。无论是加密货币还是传统金融,若他们发现垄断、信息不透明或利用信息差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都会进行揭露。

许多 FT 资深记者和编辑对市场现象持较为怀疑和批判的态度。长期观察传统金融市场后,他们认为其中存在许多通过信息不透明获利的情况,而这正是金融行业的核心盈利模式。因此,他们对行业乱象保持警惕,并倾向于揭示潜在的不合理现象。

从价值体系来看,他们会评估金融机构的利润是否与付出相匹配,并判断其合理性。因此,传统金融行业已经让他们「看不惯」许多事情,而加密货币在他们看来问题更多,例如信息不透明、不公正,甚至存在欺诈嫌疑。因此,Alphaville 对加密市场的批判也就显得更加激烈。

不过,熟悉该专栏的读者通常能理解其风格。他们批评任何不公正的市场行为,不是单纯针对某个特定行业或产品,而是希望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市场中的信息透明度。

Techub News:从 您和 FT 中文网的角度,如何看待加密货币?

王丰:这几年我们做了不少相关内容,也关注 FT 英文版在加密货币领域的报道。FT 目前在网站上设立了专门的虚拟资产与加密货币频道,每天更新多篇内容,主要翻译自英文版,也有部分原创报道和第三方专栏。

FT 英文版的态度是:加密货币是一个必须关注的市场,因为它客观存在,并且有大量交易发生。只要有市场和投资者,就有理由进行报道。虽然 Alphaville 等专栏对加密市场的不透明性、信息不对称性,甚至欺诈嫌疑持深刻怀疑和批判态度,但作为媒体,FT 仍然要报道这一市场,以满足读者需求,提供公正的信息。

FT 中文网的报道方向基本与 FT 英文版保持一致。华语圈在加密货币和 Web 3 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曾一度占据行业「半壁江山」,因此我们更有理由跟进相关报道。近几年,我们对这个领域采取「谨慎但必须跟进」的态度,希望提供多元的观点,但不会过多表达编辑个人观点。

我们的报道方式主要是客观新闻,而非个人观点驱动。例如,我们采访行业分析师、创业者、行业领袖时,会尽量展现不同角度,而非引导读者形成某种特定观点。因为这个市场风险极高,充满利益和诱惑,我们非常谨慎,避免随意表达主观看法,以免日后被证明是不准确或片面的。

虽然我们大部分内容仍以英文翻译为主,但由于华语圈的 Web 3 创业生态相当活跃,我们也有独立的信息源,有时甚至比英文 FT 更快掌握行业动态。例如,我们的采访报道能呈现出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市场的加密趋势,同时也关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

我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人或机构。从这些年的接触和报道来看,我认为加密货币从技术角度来看确实具有潜力,特别是当它与 Web 3 和 AI 结合时,可能成为下一次互联网革命的爆发点。这项技术本身有其价值,尤其是在区块链去中心化、智能合约、数据安全等领域。

但与此同时,加密货币市场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完善,存在大量投机、操控甚至欺诈行为,这也是媒体、监管机构和传统金融行业对其保持谨慎的原因。传统金融行业长期依赖信息不对称获取利润,而加密市场的问题则更严重,透明度更低,容易形成泡沫。因此,很多资深记者和市场观察者对加密货币持怀疑态度,并愿意揭露其中的乱象。

过去几年,香港政府大力扶持 Web 3 和加密货币行业,同时强调有监管、有序发展。香港、新加坡已成为亚洲虚拟资产的两大核心市场,各自的政策和市场趋势也在竞争,我们的报道会关注这些地区的发展,同时扩展至东南亚和中东等新兴市场。

Techub News: 如何看待加密货币市场的现状?

王丰:从技术角度来看,区块链及其相关技术具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当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时,能够推动新的技术发展。确实有很多专业人士在埋头做研发,这部分是值得关注的。

但另一方面,市场的诱惑太多,盈利方式过于粗暴、狂野,甚至超越了传统金融行业。从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到大胆创新的创业者,很多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创造巨额财富。这种现象导致市场极度浮躁,尤其是普通投资者,大多数人并不关注底层技术创新,而是想着如何「赚快钱」或割韭菜。

特朗普发币事件更是强化了「发币有理,割韭菜无罪」的市场氛围。他的行为为这种市场逻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背书,让市场进一步失去规范性。作为传统媒体记者,我对这种现象保持警惕。

但从新闻角度来看,这个行业每天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始终充满热点和话题,让记者「闲不下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种状况既带来了风险,也意味着一定比例的资金会沉淀到底层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这是一个复杂的局面,既有利也有弊。

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任何传统行业的经验都无法用来准确预测加密市场的未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行业具有长期潜力,底层技术仍然有巨大发展空间。只是,目前市场的主流参与者多数仍然关注短期投机,而非真正推动行业发展。

Techub News: 对特朗普发行 Memecoin 这件事怎么看?

王丰:特朗普发币,与其说是对币圈秩序的冲击,不如说是对传统政治秩序的挑战。

在币圈,类似的事情早已司空见惯,很多人拥有影响力后都会发币,利用粉丝经济和市场投机来赚取巨额财富。币圈本质上是一个「草莽世界」,奉行适者生存法则,只要有人愿意买单,就可以合法获利。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的行为并不出格。

但他作为一位具有巨大政治能量的前总统、可能的未来领导人,在竞选前夕进行发币,这对于传统政治体系而言是一次重大冲击。因为这涉及利益冲突、国家治理透明度等问题,对政府管理体系构成挑战。

理论上,如果他在代币发行过程中树立透明、规范的标准,比如提供详细披露信息,可能会对行业起到正面引导作用。但实际上,他的发币方式非常随意,仅仅是在 Twitter 和社交媒体上简单宣布,搭建了一个粗糙的网站就完成了发行。这种随意性只会强化市场的无序状态,而非引导行业走向规范化。

Techub News:「国家比特币储备」是否具有可行性?

王丰:特朗普可以提出任何政策,但其他国家是否愿意跟进是另一个问题。比特币作为国家储备资产,理论上可以存在于资产多元化配置中,但它很难成为核心储备资产,原因我觉得有三点:

  • 市场易被操纵:比特币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性过大,远超传统资产,不符合国家储备资产的稳定性要求。

  • 缺乏监管: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政府难以有效控制或调节市场。

  • 传统金融体系不认可:尽管一些机构在尝试比特币投资,但作为国家级储备,仍需要更高的信用背书。

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可以做任何疯狂的事情,但如果其他国家想要跟进,必须慎重考虑潜在风险。国家储备资产的选择关系到金融稳定,大国不会轻易接受比特币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特朗普的提议更像是竞选宣传,而非真正可行的政策。(笔者注:本次采访在农历新年之前,彼时特朗普暂未签署比特币国家储备行政令。)

Techub News:作为《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主编,您是如何理解「金融」这两个字的?Crypto 市场的过度投机似乎与我们理解的「金融」相差甚远。

王丰:这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我其实有点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就市场来说,市场的本质是信息的不对称,信息差始终存在,而掌握先机的人永远能够从中获利。传统金融的早期阶段同样经历过混乱、无序和草莽式的发展,当时也充满了投机、操控和适者生存的逻辑。

今天在币圈发生的许多事情,比如割韭菜、投机炒作、操纵市场,其实在传统金融行业里也都不陌生。归根到底,这都是人性。市场的运行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只是换了个技术载体,从股票、债券、衍生品变成了加密货币和 DeFi,但核心逻辑依旧是先行者利用信息差获取利益。

庞氏骗局的本质也是如此。只要泡沫能够持续膨胀,所有人都能在短期内获利,这种游戏就能不断进行下去。而金融市场的历史不断打破人们对庞氏骗局持续时间和规模的认知,过去看似难以置信的现象,往往都会在新的市场中以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形式重现。

金融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所有的财富最终都需要有人付出代价。只要有人赚钱,就会有人亏钱。这一点在长期来看是成立的,但在短期内,尤其是在新兴市场迅速扩张、监管尚未跟上的阶段,市场的狂热和泡沫往往能够持续更长时间。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发展速度远超监管和公众认知的时代。市场的自我调整和修正所需的时间比以往更长,因此我们不断看到新的泡沫突破历史记录,比如现在的加密货币泡沫和 AI 泡沫。

泡沫的持续时间无法预测。互联网泡沫在 2000 年代初破裂,但当前的 AI 或加密货币泡沫可能持续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可能影响泡沫的存续,例如特朗普政府已经将美国的国运与 AI 产业深度绑定,这可能进一步推动泡沫的膨胀。

技术本身不是泡沫,但当资本、投机、人性贪婪等因素被强行叠加到技术发展之上,就可能导致市场长期维持非理性繁荣。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甚至会开始怀疑泡沫是否会永远存在。然而,从人类历史来看,所有泡沫最终都会破灭,市场最终都会回归理性,回到基于真实需求和可持续增长的状态。

当前市场上的财富积累和产业繁荣,已经突破了人们对市场泡沫的传统认知。然而,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观察市场的时间维度太短了。

历史上的金融泡沫,有些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破裂并回归理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讨论市场何时崩溃可能都为时尚早。从几百年的时间尺度来看,市场的基本规律不会改变,但短期内,市场狂热可能仍然持续多年。

因此,我们今天所做的任何市场判断,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下,可能都会显得过于短视。金融市场的运作不受个体意志所控制,它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最重要的是个人保持头脑清醒,并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在市场狂热时期,「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情况非常常见。然而,独醒者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结局。在短期市场中,最疯狂、最不负责任、甚至最自私的人,反而可能获利最大,而那些试图保持理性、做出长期正确决策的人,未必能熬到最终泡沫破裂时收获成果。

就像电影 《大空头》(The Big Short)里描述的 2008 年金融危机,一些早期就看清市场风险的人,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市场判断,并进行了长期的对冲押注,但很多人因未能坚持到最后而未能获利。有时候,过早做出正确判断的人,反而会在市场机制运作的过程中被淘汰。

关键在于,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市场趋势是不可控的,而个人能做的,是保持清醒,明白自己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承受能力,不要被市场狂热所裹挟。

相关推荐
我要学习别拦我~12 分钟前
Kaggle项目:一次 Uber 出行数据分析的完整思路
大数据·经验分享·数据分析
一枚小小程序员哈33 分钟前
大数据、hadoop、爬虫、spark项目开发设计之基于数据挖掘的交通流量分析研究
大数据·hadoop·爬虫
TDengine (老段)1 小时前
TDengine IDMP 运维指南(管理策略)
大数据·数据库·物联网·ai·时序数据库·tdengine·涛思数据
区块链蓝海2 小时前
UPCX与日本电信公司NTT就新一代去中心化支付系统签署合作协议
人工智能·web3·区块链
数据智能老司机4 小时前
Snowflake 快速入门——使用 Snowpipe 与动态表实现持续数据加载
大数据·数据分析·saas
数据智能老司机4 小时前
Snowflake 快速入门——Snowflake 管理与 RBAC
大数据·数据分析·saas
数据智能老司机4 小时前
Snowflake 快速入门——快速上手云分析
大数据·数据分析·saas
武子康4 小时前
大数据-77 Kafka 延时队列与消息重试机制全解析:从原理到实战落地 Java
大数据·后端·kafka
攻城狮7号5 小时前
以国产IoTDB为代表的主流时序数据库架构与性能深度选型评测
大数据·物联网·时序数据库·apache iotdb·sql mcp
coding_myway6 小时前
量子链(Qtum)分布式治理协议
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