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两天有一个读者找到我,他说工作中有一个同事,和他沟通时显得很傲慢,对接需求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比如对他说:"怎么这么简单都不会?"类似的话,还会质疑他的能力,由于工作没几年,他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由于他还涉及到一些工作协作的问题,我建议他后面在合作的时候把一些对接过程留下记录,这样你不用担心她无理取闹。然后后续只要你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但不止是工作中,或许生活中我们也会碰见一些类似的情况,我们可能会遇见一些让自己气愤、难受,甚至觉得不可理喻的人或事情,甚至有些来自于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他们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让我们忍不住怀疑:
"他是不是故意为难我?"
"他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恶意?"
"他是不是瞧不起我?"
这样的后果就是自己不断内耗、独自生气。可有些人可以对别人的恶意一笑而过,对别人的指责内心坦然,这样的人我们认为他有「强内核」,但是强内核三个秘诀,超越身份思维,价值观上下兼容,强者宽恕。
超越身份思维
身份思维(Identity Thinking),简单来说,就是用"我是谁"这个标签,去框定自己的行为、价值和认知。
有些人非常依赖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某地人、某职业、某学校、某圈子",然后就很容易用这些标签来解释一切。
比如粽子的口味之争,网上一直有人在争论,有些人一定要吃甜的,里面必须放豆沙。而有些人认为一定得放肉,没肉粽子怎么吃得下去?
比如城市优越感之争,一线城市觉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资源差太远,三线城市的一部分人觉着一线城市的打工人都是牛马,活的没有自己自在。
比如职业之争,体制内觉着这才是铁饭碗,私企随时裁员。私企觉着体制内就是养老,一点也没有拼搏意识。
可走过南闯过北的人,走到哪都会关注当地美食的特色,传统美食都是演化而来而又在演化之中,根本不会执着于食材就应该是什么口味。
当过北漂又回到老家的人,当然知道一线城市资源丰富,可即使你在二线城市,在这个网络、AI如此发达的时代,想要进步与城市根本无关,只和自己有关。
更不用说体制内有得是有真本领的人,而有不少在私企工作的,从来的梦想都是能够有朝一日找一个国企养老。
所以哪有什么南方人、北方人,都是中国人。哪有什么一线城市机会多,二线城市就躺平,有梦想的人从来不会拘泥于自己在哪里。哪有什么体制内和体制外,只是分工不同,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次如果有人再和你说,你看我是哪个城市的人,我是XX圈子的人,我是什么职业的人,妄图用这些来表达对你的看法时。要记得他们是被身份思维限定住了,我们大概可以说他们是「弱内核」的人,只能用标签来填补内心的软弱。
拥有强内核的人不会被这些标签所束缚。
《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要娶殷素素为妻,众人都表示反对,自古正邪不两立,武当派弟子怎能娶"妖女"。张三丰却说:「正邪两字,原本难分。正派中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倘若一心向善,那便是正人君子。」你说张三丰是不是超越了身份思维。
价值观上下兼容
当你想要批评别人时,请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与你相同的条件、经历或优势。
------《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为一个新晋奶爸,现在养育一个孩子我的确是非常仔细。现在讲究科学育儿,吃饭要单独做辅食,还得搭配上各种补剂。家里买了各种玩具、故事书,生怕孩子太无聊没什么玩的,全家人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但对我的爷爷奶奶辈来说这样带孩子是不太好理解的,之前带孩子去我奶奶家,我奶奶看我们对孩子照顾的如此仔细,奶奶很严肃的和我说,你可不要把孩子宠坏呀,要早点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其实一开始我还是听不进去的,心里会想现在关于育儿有这么多的科学,您老人家有点跟不上时代了。不过后来我也能理解我奶奶说的这些,毕竟我爷爷奶奶的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父母是在物质匮乏的环境成长的。那时候家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物质条件不好,吃饭可能都成问题,能把孩子养活大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能考虑什么科学喂养、科学育儿呢。
关键的认知在于那个年代可没有「科学育儿」的价值观,我们不能拿现在的价值观,去要求以前。
我们有一种常见的负面情绪,叫做「评判」。评判是你看别人做了什么事,就在内心认为他是坏人。但事实上评判常常出错,因为你会把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一件事当成对你的故意伤害,内核强大的人从来不想太多。
我们公司对于工单处理有一套时间考核规则,如果两个小时不回复就会罚款。说实话我对这个政策一直很不理解,系统的许多问题两个小时是解决不了的,而且如果有问题高峰期,那这个时间就会更加紧张。
最终就是实际处理问题的人对这个政策怨声载道,但又无可奈何。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我在互联网公司呆的时间比较长,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激励优于惩罚,并且一直探索更高级的管理办法,比如绩效考核不用KPI而是用OKR,对于问题关注是否真正解决而不是单独问题处理的时长。
于我们公司而言,我相信一定有比惩罚更好的方式来提升问题处理效率。可能对于一家传统企业来说,对于一些没有系统学习过管理知识的管理者来说,如果想要最快的提高处理问题的实效性,罚款的确是一个最高效的管理办法了,就像外卖骑手超时的罚款一样。
我之前觉着一些管理者在这个位置,就得在其位谋其政,把流程、效率逐渐提高才好,并且心里默默的吐槽他们不真正干事。可如果你能超越他们,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也是可以被我们所理解的。
强者宽恕
如果你超越了身份思维,也兼容了价值观,可依然对一些人和事内心忿忿不平,还有一个工具可以让我们试着用一下,这个工具叫做汉隆剃刀。
汉隆剃刀的核心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比如你今天特别累,恰巧公司有一些很着急的工作等你处理,你正忙的焦头烂额,你两岁的儿子偏偏拉着你要讲故事,还去厨房乱翻乱碰,家里人还说了你几句。你或许会心想真会挑时候,这不是跟你作对吗?
当然不是和你作对,他根本不理解你的工作有多么紧急,他只是想让你陪他玩而已。
比如你给同事安排了一个很着急的工作,让他今天完成,结果等到晚上八点也没完成,然后你晚上加班赶紧弄完了。到了周五全组汇报周报,就剩他自己没交,最后耽误了你汇总全组周报。你心想他这不是故意的吗?明明知道那天的事情非常紧急还没有完成,你每周都要汇总周报给上级。
同事大概率并不是故意针对你,有可能真的是因为太忙给忘了。
汉隆剃刀所说的愚蠢,代表各种无知的、偶然的、非故意的原因,这些情况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恶意。
我记得我刚学会开车的时候,偶尔前车变道比较急,我都会紧张的赶紧踩刹车,然后还会想要不是我及时减速刹车,肯定就撞上了,我心里就会想你说这不是故意的吗,难道你不知道得保持个安全车距、打个转向灯在变道吗?可后来随着开车的时间越来越长,遇见这种情况我都很冷静,因为他不可能是故意这么做的,他不认识我,也不知道我长什么样,他大概率是新手司机、或者忘记看后视镜了。
故意都很少,恶意就更少了。如果你和这个人很熟,又或者你们是很好的朋友,那你说他会有多大的可能性对你突然有了恶意呢?
没错,故意和恶意都是小概率事件,而愚蠢(包括忘了、不小心、误会、累了、不知情、懒)是大概率事件。事实上大部分人做事都是依靠惯性,比如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又或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被情绪驱动着走,根本不会想这么多,更不可能故意对你有什么恶意。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一个女生和男生约完会,回到家各自写了日记。
女生日记:
今天晚上他真的非常奇怪,我们本来约好了去新开的餐厅吃完饭。但是他心不在焉,吃饭时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此处省略一万字)
男生日记:
MD,湖人又输了。
可我们就是会遇到一些伤害,这时候我们就算是强者也不需要宽恕,因为宽恕也分成两种,一个是内心宽恕,一个是外在宽恕。你的确不可能每次都给人宽恕,但是该惩罚就得惩罚,有一个道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和平解决。
我们要做的是内心上先进可能的宽恕对方。
说在最后
内核强大的人,不会用身份标签限制自己,也不会因为价值观冲突而排斥他人,更不会因为别人的无心之举解读为恶意。如果你也遇见让你生气的人,不妨试着换个角度来思考。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想说一句,就算借助「汉隆剃刀」,我们也做不到宽恕所有事情,我遇见让自己很生气的事情时,我真的是想收拾对方,我深知自己的修行非常不到位,我能无条件宽恕的只有我两岁多的儿子。
祝你每天开心。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75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