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恩里克·丹斯
图片由Grok生成
现在,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正在竞逐人工智能的领导权。但他们的速度似乎不一样,走的路线也不同。
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选择了不设限地投资 AI 数据中心。而中国则有着更清晰、更协调的国家战略,似乎采取了更加谨慎、可持续的方式,在重新评估投资。这两种做法引发了基本性的疑问,也让我们在全球气候紧急背景下可以思考一些教训。难道中国知道一些美国不知道的东西?
美国已经启动了史无前例的 AI 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比如"星门"(Stargate)项目,是特朗普今年一月高调宣布的,预计未来四年将投入五千亿美元。该项目由 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主导,目标是巩固美国在 AI 领域的领导地位,据说还能创造几十万个工作岗位,为全球经济带来显著好处。
除此之外,微软等公司也宣布对 AI 数据中心进行巨额投资。微软计划在 2025 财年投资八百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将在美国本土。Meta 也宣布今年将投入高达六百五十亿美元,用于开发 AI 基础设施,包括建设大型数据中心和扩大对英伟达芯片的使用。阿联酋的达马克地产集团(DAMAC Properties)也宣布将在美国投资两百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
相对而言,中国则采取了更谨慎的态度。尽管也对 AI 基础设施进行了重大投资,但近期报告显示出现了放缓的趋势。2024 年 8 月,字节跳动宣布将在山西省建设一个 6140 亿人民币的数据中心,旨在提升其类似 ChatGPT 的服务------豆包------的算力。但在 DeepSeek 推出之后,数据中心投资出现了重新评估的趋势。
这首先受到更高效的 AI 模型(如 DeepSeek)出现的影响,这些模型似乎不再需要庞大的资源。再加上环保问题、美方出口限制,以及中国最新的能效规定,使得数据中心的投资受到更严密的审视,部分原因是其高能耗和环境影响。
美国在技术上急于争先可能短期有效,但也伴随着重大风险。庞大的 AI 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巨大的能源消耗,这会加剧对煤炭、天然气乃至核能的依赖(我们这是疯了吗???)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指出,从 2024 到 2030 年,美国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预计将增加约 400 太瓦时,年复合增长率为 23%。
相反,中国的谨慎可能反映出对 AI 模型发展所需条件更深的理解,即效率优先而不是规模优先,也体现了对基础设施扩张所带来的长期挑战的认知。通过聚焦效率和更可持续的模式,中国或许正在为引领一个"可持续性和环保责任日益关键"的时代做好准备。"东数西算"计划就展示了中国在技术发展和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的思路,该计划已投入超 61 亿美元,建设八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色的计算中心。
在追逐 AI 主导地位的竞赛中,我们不能忽视气候紧急和全球能源危机的现实。AI 基础设施的投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必须是负责任的、合理的和可持续的。中国通过基于效率和可持续性的策略,来重新评估和调整投资的做法,可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终,AI 真正的领导力不仅仅是看数据中心的数量多么惊人,或者投资额有多大,而是看能否将创新与环境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能否做到高效和理性。各国和企业必须采取一种既考虑技术进步,也兼顾地球需求和全人类可持续未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