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基础-路由技术和交换技术以及其各个协议

四、路由技术和交换技术

4.1路由技术

静态与动态协议的关系:

1,静态路由:由网络管理员手工填写的路由信息。

2,动态路由:所有路由器运行相同路由协议,之后,通过路由器之间的沟通,协商最终计算 生成路由条目。

静态路由: 优点: 1,选路由管理员选择,相对更好掌控; 2,不用占用额外的资源 3,更加安全

缺点: 1,配置量大 2,静态路由无法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而自动收敛

动态路由: 缺点: 1,通过单一算法计算出来的路径,可能会出现选路不佳的情况; 2,会占用额外的链路资源,硬件资源。 3,因为牵扯数据传递,所以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优点:1,配置简单 2,动态路由可以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而自动收敛

总结: 静态路由应用在规模较小的网络当中,动态路由可以应用在中大型网络中。

4.1.1静态协议

4.1.1.1 静态路由基础
  • 定义:由管理员手动配置的路由条目,不会自动适应网络变化。
  • 主要参数
    • 目的地址和掩码:目标网络的IP地址及子网掩码(IPv4用点分十进制或掩码长度,IPv6用16进制地址及掩码长度)。
    • 出接口(Interface):数据包离开路由器的接口。
    • 下一跳地址(Next Hop):数据包转发的下一跳IP地址。
    • 优先级(Priority):华为默认优先级为60,数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 度量值(Cost/Metric):华为静态路由默认度量值为0,通常不用于路径选择。
  • 特殊路由
    • 默认路由 :目的地址为0.0.0.0/0(IPv4)或::/0(IPv6),用于转发无法匹配其他路由的流量。
4.1.1.2. 接口类型与配置差异
  • 点对点接口(如Serial接口)
    • 配置时只需指定出接口,下一跳地址由接口对端隐含。
    • 示例:ip route-static 192.168.1.0 255.255.255.0 Serial 1/0/0
  • 广播接口(如以太网接口)
    • 必须同时指定下一跳地址和出接口,否则无法唯一确定下一跳。
    • 示例:ip route-static 192.168.1.0 255.255.255.0 10.0.12.1 GigabitEthernet 0/0/0
  • NBMA接口(如ATM)
    • 需指定下一跳地址,且需配置链路层映射(如ARP表或静态邻接)。
    • 示例:ip route-static 192.168.1.0 255.255.255.0 2001::1
4.1.1.3.IPv4与IPv6静态路由差异
特性 IPv4 IPv6
目的地址格式 点分十进制(如192.168.1.0) 16进制(如2001:db8::/32)
掩码表示 点分十进制或掩码长度(如24) 仅掩码长度(如/64)
缺省路由 0.0.0.0/0 ::/0
配置命令 ip route-static ipv6 route-static
4.1.1.4. 静态路由高级特性
  • 负载分担(等价路由)
    • 配置多条相同目的地址、掩码、优先级和度量值的路由,实现流量分担。
    • 示例:配置两条下一跳分别为10.0.12.120.0.12.1的路由。
  • 路由备份(优先级差异)
    • 配置多条路由,优先级不同的路由中,优先级高的生效;优先级低的作为备份。
  • BFD for静态路由
    • 单跳检测:BFD会话直接绑定静态路由的出接口和下一跳,实时检测链路状态。
    • 多跳检测:BFD会话通过迭代查找直连下一跳,检测多跳链路状态。
    • 作用:当链路故障时,BFD快速将路由从路由表中删除,避免流量黑洞。
4.1.1.5. 配置命令与验证
  • 华为配置命令

    复制代码
    # 配置指定下一跳的静态路由
    ip route-static [目的地址] [掩码] [下一跳地址] [出接口]
    
    # 配置仅指定出接口的静态路由(点对点接口)
    ip route-static [目的地址] [掩码] [出接口类型及编号]
    
    # 配置默认路由
    ip route-static 0.0.0.0 0 [下一跳地址/接口]
  • 验证命令:

    复制代码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 查看IPv4路由表
    display ipv6 routing-table  # 查看IPv6路由表
4.1.1.6. 应用场景与优缺点
  • 适用场景
    • 网络结构简单、拓扑变化少的环境。
    • 需要精确控制流量路径的场景(如安全策略)。
    • 作为动态路由协议的补充(如默认路由)。
  • 优点
    • 配置简单,无需协议开销。
    • 安全性高(手动配置,防攻击)。
  • 缺点
    • 网络变化时需手动调整,维护成本高。
    • 无法感知链路故障(需依赖BFD等扩展功能)。

注意:面试高频问题梳理

基础概念类
  1. 静态路由与动态路由的核心区别是什么?
    • 静态路由手动配置,动态路由(如OSPF、BGP)自动学习和更新。
  2. 静态路由的五个主要参数是什么?
    • 目的地址、掩码、出接口、下一跳地址、优先级。
  3. 什么是默认路由?它的作用是什么?
    • 目的地址为0.0.0.0/0的路由,用于转发无法匹配其他路由的流量。
  4. IPv4静态路由与IPv6静态路由的主要差异?
    • 地址格式、掩码表示方式、缺省路由格式不同。
配置与接口类型
  1. 在华为设备上,如何配置一条指定出接口的静态路由?
    • ip route-static 目的地址 掩码 接口类型及编号(适用于点对点接口)。
  2. 为什么以太网接口配置静态路由必须指定下一跳地址?
    • 以太网是广播型接口,存在多个可能的下一跳,需明确下一跳IP。
  3. NBMA接口配置静态路由时需要注意什么?
    • 需配置链路层地址映射(如ARP表或静态邻接)。
高级特性与故障排查
  1. 如何实现静态路由的负载分担?
    • 配置多条相同目的地址、掩码、优先级和度量值的路由。
  2. BFD for静态路由的作用是什么?单跳和多跳检测的区别?
    • BFD检测链路状态,故障时快速删除路由;单跳直接绑定接口下一跳,多跳需迭代查找。
  3. 静态路由优先级如何影响路由选择?
    • 优先级越小越优先;相同优先级可负载分担,不同优先级可备份。
实战问题
  1. 配置静态路由后无法转发流量,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 掩码错误、下一跳不可达、接口未激活、BFD检测状态Down。
  2. 如何验证静态路由是否生效?
    • display ip routing-table查看路由表,pingtracert测试可达性。
  3. 在华为设备上,如何为静态路由绑定BFD会话?
    • 使用track bfd-session命令或直接在路由配置中指定BFD参数。
综合应用
  1. 设计一个使用静态路由和BFD的冗余网络方案。
    • 配置两条静态路由(不同优先级),并绑定BFD会话,主路由Down时切换到备份路由。
  2. 为什么静态路由不适合大型网络?
    • 扩展性差,拓扑变化需手动调整,维护成本高。

4.1.2OSPF

特点

优点:适用于大型网络

缺点:产生的更新量大

解决缺点:1.区域划分-区域间传递路由,区域内传递拓扑

2.合理的IP地址规划-一个区域可以汇总成一个网段最佳

3.特殊区域

4.30miin周期更新

结构突变:1.断开:断开的网段使用DBD来告知所有的邻居,邻居进行LSR/LSU/LSACK收敛

2.新增:新增的网段使用DBD来告知所有的邻居,邻居进行LSR/LSU/LSACK收敛

3.设备无法通信:dead time(最大老化时间)->超过最大老化时间后,依然没有 hello包,断开邻居关系,删除从该邻居处学习到的所有信息;->邻居关系正常, 30min依然没有正常进行,超过3609s,删除该LSA信息即可。

收敛行为:1.OSPF的LSA泛洪;2.OSPF的LSDB同步

工作过程

数据包

Hello->发现、建立邻居(邻接)关系、维持、周期保活;存在全网唯一的RID,使用IP地址

DBD->本地的数据库的目录,LSDB的目录(所有LSA的集合)

LSR->基于DBD包中的未知信息进行查询

LSU->携带了正真的LSA的信息(链路状态通告),用于答复对端的LSR

LSACK->对传递LSA信息进行确认,链路状态确认
状态机

Down->一旦启动发出hello包,立即进入下一状态

Init(初始化)->若收到了携带了自己的RID的hello包,则和对方一起进入下一状态

Two-way(双向通信)->邻居关系建立(DR/BDR选举),此时进行条件匹配,若成功,RID大的优先进行下一状态,若失败,则保持邻居关系,hello包10s周期保活即可

条件匹配:MA网段进行DR/BDR选举,P2P网段中没有DR/BDR;点到点网络直接进入下一状态,MA网络将进行DR/BDR选举(40s),非DR/BDR间不得进入下一状态

Exstart(预启动)->使用类hello的DBD进行主从选举,RID大的优先进入下一状态

Exchange(准交换)->使用真正的DBD包进行数据库目录交换共享

Loading(加载)->使用LSR/LSU/LSACK来获取未知的LSA信息

Full(转发)->邻接关系建立的标志

基础配置

华为设备

1.启动OSPF协议时需要定义进程号,可同时配置RID,若不指定RID,默认认为最大的环回地址,若没有环路,则物理接口最大数值IP地址

2.指定区域(一定要有a和0区域)

3.宣告路由 反掩码宣告

生成的表

1.邻居表->成为邻居关系的路由表

2.路由表->本地基于LSDB启用SPF算法,计算到达所有未知网段的最短路径,然后将其加载到路由表内

3.数据库表->各种类型的LSA

度量值

1.cost=开销值=参考带宽/接口带宽

2.默认的参考带宽为100M(ospf默认为整段路径cost之和最小值)

3.若接口带宽大于参考带宽,cost=1;将可能导致选路不佳,建议修改默认的参考带宽。(更改参考带宽命令:ospf 1/bandwidth-reference 1000)

4.路由器的环回接口默认没有带宽

区域划分原则

星型结构->所有的非骨干区域必须连接到骨干区域,否则不能进行区域间路由共享

ABR(区域边界路由器)->合法的ABR必须同时工作在骨干区域

不规则区域

分类

1.远离骨干的非骨干区域(非骨干区域没有连接到0区域中)

2.不连续骨干(存在多个0区域)

解决

1.tunnel隧道

2.v.irtual-link虚链路

3.多进程重发布

扩展配置

1.认证

接口认证->ospf authentication-mode md5 1 cisco123 #密文认证,key编号1,密码为cisco123,密码直接以md5值传播

2.被动接口

只接受不发送路由协议的信息,其他信息正常通过;华为是沉默接口

silent-interface Giga0/0/0

3.修改计时器

hello time为10或者30s;dead time为hello的4倍

改小计时器可以加快收敛速度,但将增加网络资源占用;所以修改时不宜过小,维持原有倍数关系

在接口模式下:ospf timer hello 5 #修改本端的hello time,本端的dead time 自动4倍

4.缺省路由

(1)3类的缺省

配置特殊区域后自动生成--末梢、完全末梢、完全NSSA

(2)5类的缺省

本地路由表中通过其他协议或者OSPF的其他进程生成了缺省路由条目前提;之后使用重发布机制将该条目重发布到ospf的协议中来(ospf模式下:default-route-advertise type #默认导入路由起始度量为1,类型2)

若本地路由表中没有缺省条目,也可以让设备强制向内网发送一条5类缺省(ospf模式下:default-route-advertise always #默认类型2,cost为1)

(3)7类的缺省、普通的NSSA区域将自动产生7类的LSA;也可以在NSSA区域内手动生出7类缺省(ospf的0.0.0.1下:nssa default-route-advertise #默认类型为2,起始cost为1)

FA转发原则
网络类型

点到点(组播)

BMA(广播型多路访问,广播)

NBMA(非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单播)

二层封装技术

PPP->点到点

以太网->BMA

MGRE->NBMA

选路规则
LSA

1. 基础概念

  • 定义

    •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基于链路状态的IGP协议,通过SPF算法计算最短路径。
    • OSPFv2:适用于IPv4(RFC 2328)。
    • OSPFv3:适用于IPv6(RFC 5340),与v2工作原理一致,但报文封装在IPv6中。
  • 核心特点

    • 分层设计:通过区域(Area)划分缩小LSDB规模。
    • 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每台路由器维护本地LSDB,通过LSA同步全网拓扑。
    • SPF算法:基于Dijkstra算法计算最优路径。
    • 快速收敛:通过LSA泛洪实时更新网络状态。

2. 协议报文与LSA

  • 协议报文

    • Hello:发现邻居、维持关系、选举DR/BDR。
    • DD(Database Description):交换LSDB摘要,协商主从关系。
    • LSR(Link State Request):请求特定LSA。
    • LSU(Link State Update):发送请求的LSA。
    • LSAck(Link State Acknowledgment):确认LSA接收。
  • LSA类型(华为设备常见类型):

    类型 作用 传播范围
    Type 1 (Router-LSA) 描述本路由器的链路状态和开销 本区域
    Type 2 (Network-LSA) 由DR生成,描述广播/NBMA网络的链路状态 本区域
    Type 3 (Network-Summary-LSA) ABR生成,通告区域间路由 其他区域
    Type 4 (ASBR-Summary-LSA) ABR生成,通告ASBR的路由 其他区域
    Type 5 (AS-External-LSA) ASBR生成,描述外部路由(如静态路由、BGP路由) 所有非Stub/Totally Stub/NSSA区域
    Type 7 (NSSA-External-LSA) ASBR在NSSA区域生成,转换为Type5后传播 本NSSA区域

3. 路由器类型

  • 普通路由器:仅属于一个区域。
  • ABR(Area Border Router):连接多个区域,负责区域间路由汇总。
  • ASBR(Autonomous System Boundary Router):引入外部路由(如静态路由、BGP路由)到OSPF域。
  • DR/BDR(Designated Router/Backup Designated Router):在广播/多点接入网络中选举,减少LSA泛洪。

4. 邻接关系建立流程

  1. 邻居发现:通过Hello报文建立邻居关系(状态:Down → Init → 2-Way)。
  2. 邻接关系:需通过DD/LSR/LSU同步LSDB(状态:ExStart → Exchange → Loading → Full)。
  3. 条件
    • 同一区域、Hello/Dead间隔匹配、认证方式一致。
    • 广播网络中,DR/BDR需选举(DR优先级默认1,可配置)。

5. 区域划分

  • 骨干区域(Area 0)

    • 必须存在,所有非骨干区域必须直接或间接与之相连。
    • ABR的连接区域必须包含Area 0。
  • 特殊区域类型 (华为设备支持):

    类型 特点 适用场景
    Stub Area 不接收Type5 LSA,由ABR下发默认路由 减少外部路由对边缘区域的影响
    Totally Stub Area 不接收Type3/Type4/Type5 LSA,仅ABR下发默认路由 进一步减少区域间路由信息
    NSSA Area 允许Type7 LSA(ASBR引入外部路由),但不接收Type5 比Stub更灵活,支持外部路由引入
    Totally NSSA Area 不接收Type3/Type4/Type5 LSA,仅ABR下发默认路由 结合NSSA和Totally Stub的特性

6. 配置命令(华为设备)

  • 基础配置

    复制代码
    # 进入OSPF进程
    ospf [进程号]
    
    # 配置区域
    area [区域ID]
    
    # 将接口加入OSPF区域
    network [IP地址] [掩码] area [区域ID]
    # 或更灵活的接口模式配置
    interface [接口名]
    ospf enable [进程号] area [区域ID]
  • 特殊区域配置

    复制代码
    # Stub区域
    area [区域ID] stub
    
    # Totally Stub区域
    area [区域ID] stub no-summary
    
    # NSSA区域
    area [区域ID] nssa
    # Totally NSSA
    area [区域ID] nssa no-summary

7. 优缺点

  • 优点
    • 收敛速度快,适合大型网络。
    • 支持VLSM和CIDR,灵活分配IP。
    • 分层设计减少LSDB规模。
  • 缺点
    • 配置复杂度高,需规划区域和ABR。
    • 需依赖DR/BDR,在某些网络类型中可能成单点故障。

注意:面试高频问题与答案方向

1. 基础概念

  1. OSPF与RIP的区别?

    • OSPF:链路状态协议,收敛快,无跳数限制,分层设计。
    • RIP:距离矢量协议,收敛慢,跳数限制15,不支持VLSM。
  2. OSPF的LSA与路由表的关系?

    • LSA描述网络拓扑,通过SPF算法计算生成路由表。
  3. OSPF的DR/BDR作用?

    • 减少广播型网络中邻接关系数量,DR负责LSA泛洪。

2. 区域划分

  1. 为什么必须存在骨干区域?

    • 所有区域间路由必须通过骨干区域传递,确保全网路由可达。
  2. Stub与Totally Stub区域的区别?

    • Stub:接收Type3(区域间路由),但无Type5(外部路由),由ABR下发默认路由。
    • Totally Stub:不接收Type3/Type4/Type5,仅ABR下发默认路由。
  3. NSSA区域如何引入外部路由?

    • ASBR生成Type7 LSA,ABR将其转换为Type5 LSA传播到其他区域。

3. 邻接关系与报文

  1. OSPF邻居状态变化过程?

    • Down → Init → 2-Way → ExStart → Exchange → Loading → Full。
  2. Hello报文的作用?

    • 发现邻居、维持关系、选举DR/BDR、协商参数(如Dead间隔)。
  3. DD报文与LSAck的作用?

    • DD交换LSDB摘要,协商主从;LSAck确认LSA接收,确保可靠性。

4. 配置与故障排查

复制代码
   interface [接口名]
   ospf network-type p2p
  • 点对点网络无需选举DR/BDR。
  1. 邻居无法建立的可能原因?

    • 区域ID不一致、Hello/Dead间隔不匹配、认证失败、接口状态Down。
  2. 如何查看OSPF邻居状态?

    复制代码
    display ospf peer
    # 查看详细状态
    display ospf peer [邻居IP] verbose

5. 高级特性

  1. OSPF与静态路由的区别?

    • OSPF:动态学习,自动适应拓扑变化。
    • 静态路由:手动配置,需人工维护。
  2. 华为设备中,如何配置OSPF与BFD联动?

    复制代码
    ospf [进程号]
    bfd all-interface # 全局启用BFD
    # 或针对接口配置
    interface [接口名]
    ospf bfd
    • BFD加速OSPF邻居Down检测(默认OSPF Dead间隔4倍Hello间隔)。
  3. OSPFv2与OSPFv3的主要差异?

    • v3支持IPv6,LSA类型扩展(如Type8、Type9),报文封装在IPv6中。

4.1.3BGP

4.1.3.1基本概念

1.EGP的特点:设计简单,只能在AS之间简单传递路由信息,不会对路由进行任何优选,没有考虑在AS之间如何避免路由环路等问题,因而被BGP代替

2.BGP作为一种外部网关协议,用在AS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和优选

3.BGP的基本作用

AS内部使用IGP计算和发现路由(如ospf,isis,rip等)

AS之间使用BGP来传递和控制路由

4.特点

为了保证数据可靠性,BGP使用TCP作为其承载协议建立连接,因此BGP可以跨越多跳路由器建立邻居关系

AS之间的路由器时不完全相互信任的,为实现路由按需求进行控制和优选,BGP设计了诸多属性在路由中

5.分类

BGPAS - 内部;防环通过IBGP水平分割

EBGP AS - 之间

4.1.3.2工作原理

1.邻居关系建立

(1)BGP邻居发现

先启动BGP的一端发起TCP连接欸,使用随机端口号向对端的179端口号发送TCP连接(三次握手)

使用TCP承接协议保证可靠性

TCP采用单播建立邻居,因此BGP只能手动指定邻居

三次握手报文:TCP SYN ---TCP ACK+SYN---TCP ACK

(2)邻居关系建立

BGP通过报文的交互完成邻居建立,路由更新等操作

五种报文:open、keepalive、update、notification、route-refresh

六种状态机:idle、connect、active、opensent、openconfirm、establish

(3)邻居建立规则

EBGP邻居关系采用物理口

IBGP邻居采用环回口

建立BGP邻居的前提是:接口或者环回口之间要能够通

(4)配置

2.路由生成方式

network(宣告)-在bgp路由表中起源为"i";宣告是照抄路由表

import(引入)-在bgp路由表中起源为"?"

在bgp路由表中:"*"表示有效;">"表示最优

IBGP传递时不会修改下一跳,EBGP传递时会修改下一跳,需要进行递归查表才能知道真正的下一跳(查fib表)

3.通告原则与路由处理

仅将自己最优的路由发布给邻居

通过EBGP获得的最优路由会发布给所有的BGP邻居

通过IBGP获得的最优路由不会发布给其他的IBGP邻居(IBGP水平分割) --可能导致路由黑洞(解决黑洞的三个方法:全互联、路由引入、MPLS)

BGP与IGP同步

4.选路原则

5.路由聚合

4.1.3.3反射器与联盟

1.用来解决全互联邻居过多的问题,解决BGP扩展问题

2.路由反射器

(1)原则-只反射最优路由+非非不传(非客户端的不能传给非客户端,其他情况都可以反射)+客户机的路由,发给所有客户机和非客户机

(2)配置

3.联盟

(1)配置

(2)适合大规模网络,保留原有的IBGP属性

(3)在BGP路由表中:

{}表示无序AS

()表示联盟AS

\]表示无序的联盟AS

4.1.4RIP

4.1.4.1基础特性

IGP内部网关协议

距离矢量算法

以跳数作为cost度量单位

最初的RIP协议开发时间较早,在带宽、配置、管理方面要求较低,由于跳数限制,RIP主要适合于规模较小的网络中

优先级默认为100

4.1.4.2协议特点

配置简单

易于维护

适合小型网络

4.1.4.3工作原理

1.路由器启动时,路由表中只会包含直连路由

2.RIP运行之后:(1).路由器发送request报文,请求邻居路由器的RIP路由

(2).运行RIP的邻居路由器收到request,回复response报文

(3).路由器根据response报文更新自己的路由表

3.网络收敛之后:周期性的发送路由更新

4.2交换技术

4.2.1VLAN

4.2.2STP(生成树)

4.2.2.1产生原因

网络存在冗余,从而产生环路,stp为了消除环路,阻断冗余链路端口,被阻塞端口不能收发数据,不会形成环路

二层环路的原因->广播风暴、MAC地址表振荡、重复数据帧

4.2.2.2计算过程

1.三步走

(1)在所有交换机选举根交换机 :比较桥ID 小的(桥ID由优先级(默认32768,步长4096)和MAC地址组成)

(2)在非根交换机选举一个根端口(RP):比较根路径开销(RPC)

链路速率:100Mbps\1000Mbps\10Gbps

标椎:802.1D-1998

802.1t(华为标准)

私有标准(华三交换机私有)

(3)在每一个网段(冲突域)选举一个指定端口(DP):发送者桥ID

(4)阻塞非根非指定端口(预备端口AP)

2.四要素

(1)桥ID(RID)

(2)根路径开销(RPC)

(3)发送者的桥ID(BID)

**(4)对端端口(PID)->**优先级+端口号,小优(优先级0-240,默认128,必须是16的倍数)

(5)本端端口ID

4.2.2.3BPDU(桥协议数据单元)

用于传递STP协议相关报文

1.PID

默认0x0000(生成树)

2.PVI

生成树版本:STP、RSTP(快速生成树)、MSTP(多生成树-华为交换机默认)

3.Flags

最高位bit->TCA

最低为bit->TC

4.分类

(1)TCNBPDU:通告拓扑变更信息

(2)配置BPDU:计算生成树时发送

配置BPDU:传递stp配置信息

网桥通过配置BPDU,获取STP计算所需的参数

配置BPDU基于二层组播方式发送,目的地址:01-80-C2-00-00-00

配置BPDU只由根桥周期性发出,发送周期为Hello Time(2s)

注意区分:TC BPDU(根桥发出的拓扑变化信息,其他交换机收到后会将MAC地址表老化时间由300秒缩短到15秒);

TCA BPDU (拓扑变化确认);

TCN BPDU (非根交换机发的拓扑变化通知,用于报错使用) 两者是属于配置BPDU中不同的flag置位

5.构成

RID

RPC

BID

PID

HELLO TIME=2S(配置BPDU的发送周期)

FORWARD DELAY=15S(状态切换延迟)

MESSAGE AGE=经过交换机转发一次+1\MAX AGE=20S

max age:20s(判断链路故障的时间,10个hello time周期)

4.2.2.4端口状态

Disabled

禁用状态,被手动shutdown的端口。不发送配置BPDU,不进行MAC地址学习,不收发数据

Blocking

阻塞状态:不发送配置BPDU,不进行MAC地址学习,不收发数据。

Listening(15s)

监听状态,发送配置BPDU,不进行MAC地址学习,不收发数据,持续15秒。

Learning(15s)

学习状态,发送配置BPDU,进行MAC地址学习,不收发数据,持续15秒。

Forwarding

转发状态,发送配置BPDU,进行MAC地址学习,收发数据

发送延迟的过程:

从中间状态listening经过一个延迟进入另一个中间状态learning;

从中间状态learning经过一个延迟进入另一个中间状态forWording

4.2.2.5拓扑变化

1.根桥故障

非根交换机等待max age时间收不到原有根桥的BPDU,重新计算生成树

2.直连端口故障

原阻塞端口变成根端口计算生成树需要两个转发延迟(30s)

3.非直连链路了故障

阻塞端口需要50s进入转发状态

MAXage+2*forddelay=20+15*2=50s

4.拓扑改变导致MAC地址表变化(TCNBPDU)

所有收到根桥发送的TC报文的接口mac地址表老化时间变为15s

4.2.2.6配置
复制代码
stp enable
stp mode stp
stp pri 0    #=stp root primaer
stp root secondary    #设置为备份根
stp pathcost-satndard{802.1d/802.1t/legacy(华为私有)}
stp cost 2000    #必须在端口模式下
dis stp
dis stp brief
4.2.2.7 缺点

拓扑变更不灵活,主机频繁上下线,网络会产生大量TCN,导致网卡;

收敛时间长:拓扑层次越多,收敛时间越长,一个端口从blocking到forwarding至少需要30秒;

故障切换时间太长;

4.2.3RSTP

4.2.4MSTP

五、VRRP和链路聚合技术

六、NAT和ACL,实现内外网互通、流量控制以及路由选路相关技术

七、路由引入、过滤、策略

八、GRE和MGRE

七、LINUX操作系统基础操作(文件、用户、权限、网络、shell管理)

八、LINUX中的文本三剑客的使用

九、MYSQL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增删改查和基本管理

(其余内容还在疯狂码字总结中~~~)

相关推荐
达斯维达的大眼睛21 分钟前
Linux网络多进程并发服务器和多线程并发服务器
linux·服务器·网络
Lilith的AI学习日记1 小时前
LangChain高阶技巧:动态配置Runnable组件的原理剖析与实战应用
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架构·langchain
安科瑞刘鸿鹏1 小时前
智能配电保护:公共建筑安全的新 “防火墙”
运维·网络·物联网·算法·安全·能源
czhc11400756632 小时前
网络5 TCP/IP 虚拟机桥接模式、NAT、仅主机模式
网络·tcp/ip·桥接模式
逆水寻舟2 小时前
尚硅谷2019版Java网络编程笔记
java·网络·笔记
Bidjc4 小时前
关于群晖安装tailscale后无法直链的问题
智能路由器·群晖·tailscale
邪恶的贝利亚10 小时前
FFMEPG常见命令查询
linux·运维·网络·ffmpeg
只会写Bug的程序员11 小时前
面试之《websocket》
网络·websocket·网络协议
christine-rr11 小时前
【25软考网工笔记】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1)信道特性 奈奎斯特 香农定理
网络·信息与通信·信号处理·软考
挣扎的蓝藻12 小时前
使用 Python 扫描 Windows 下的 Wi-Fi 网络实例演示
网络·windows·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