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 Battelle
当生成式AI迎来投资热潮、产品发布和炒作高峰时,我们大多数人在奔向"下一个大事件"的过程中,忽略了一个深层次的缺陷。我们现在主流的AI产品和服务(比如OpenAI、Google和Microsoft的产品)都是通过"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部署在云上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计算模型,应用、数据和服务等资源由一个中央服务器提供,而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访问这些资源。"
那这有什么问题吗?从技术角度来说,没啥毛病。客户端-服务器这种方式并不是什么有争议的东西;实际上,它是一个对那些提供数据处理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来说非常高效且富有成效的方法。客户端------也就是你和你的设备------提供输入(比如一个prompt),然后被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接收这个输入,进行处理,然后把结果再返回给客户端。
听起来没啥问题,对吧?嗯......是的,前提是这个"服务器"是一个中立的平台,它只是为了处理你的数据,好让你能用它提供的服务。比如说银行,它们就是用中立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来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大多数医疗服务提供商也一样。你交给它们的数据不会被用来干别的事情,只是用来提供服务而已。
但大多数面向消费者的科技公司,可不这么看你的输入数据。对于Apple、Google、Microsoft、Amazon、Netflix、Spotify,还有一堆其他消费类应用来说,你发给它们服务器的"输入",可远不止是用来提供具体服务的。你应该已经很清楚了,这些输入数据------还有很多其他的数据------是驱动整个科技行业最赚钱的商业模式的核心:锁死(这个我们后面会讲),还有广告。
如果你熟悉我的工作,你就知道我是个广告的超级粉丝------我整个职业生涯都在出版、媒体和广告技术这些领域里打滚。但这不代表我喜欢现在科技行业把传统广告模式搞成了大家都在骂的"监控资本主义"。我喜欢那种"让个人数据真正为人服务"的广告理念。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真的建立起一个能这样运行的系统。相反,我们搞出了一个不受监管的掠夺性资本机器,它的目标是通过数据捕获把我们彻底锁死。而这个锁死机制的核心,就是上面提到的客户端-服务器数据输入模型,还有一堆法律协议,也就是所谓的"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这些规定了公司可以如何使用你的数据。
进入你的AI身份
这周,有名的科技分析师Ben Thompson发了一篇文章,评论OpenAI最近发布的ChatGPT"记忆"功能。OpenAI目前还没有详细说明这个记忆功能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但Thompson猜测它"看起来像是通过结构化的聊天摘要做的一种RAG检索。"如果你看到这句话一头雾水,别慌。我是这么理解的:OpenAI把你过去所有的输入数据拿去处理一通,然后在你下一次发问的时候,把这些历史数据也掺进去,帮你生成更好的答案。
听起来还不错吧?嗯......也许吧。但也可能不是。Thompson指出,ChatGPT这个记忆功能只能记住那些"存储在OpenAI服务器上的记忆"------至于你在Google的Gemini或Anthropic的Claude上聊的那些东西,那就像是写在沙滩上的字,一阵风就没了。Thompson把这个称作是OpenAI的一个"战略护城河",因为,就跟Google、Meta、Apple和一堆科技公司一样,OpenAI也在打造一个产品,试图拥有你与它互动时所建立的身份。他更进一步地强调了这个观点,说出一个惊人的结论:"OpenAI这步棋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想要拥有的并不是你的身份,而是你AI的身份。"
Thompson继续分析说,一旦OpenAI建立起"AI身份中央仓库"的主导地位,它就能通过自己的API成为所有其他AI服务的主枢纽。他举了一个叫Auren的新AI聊天机器人作为例子,他最近在测试这个东西。想想看,如果Auren号称拥有"超人类的情绪智能、记忆和治疗能力",那它能不能连上你的OpenAI身份呢?"大概,"他接着说,"我和Auren的对话细节也能反过来传回到我在OpenAI的AI身份里。"
就这句"大概",让人头皮发麻。我一看到这句,就知道该去读一读OpenAI的服务条款了。没错,如果各种应用之间的数据可以双向流动,那当然太好了------不管是AI还是别的啥。但------就像我反复写过的那样------现实并不是这样的。科技行业是靠数据捕获和相互对抗的经济激励机制驱动的,它的商业模式就是建立在"锁死"之上的------让你从一个服务跳到另一个服务变得异常困难。你有没有试过从iPhone转到Android,从Google转到Bing,或从Mac转到PC?那就是"锁死"的典型表现。
换句话说,Thompson其实是在夸OpenAI现在对"AI身份所有权"的抢占,这完全就是科技行业的标准剧本------靠"锁死"让你一辈子都得用它的服务。而OpenAI的"锁死"方式是啥?你猜对了:你的数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真的去读了OpenAI的服务条款和相关的数据政策。而它们,和其他科技公司的比起来,也没啥区别。你看:
- 用户不可以"自动或编程方式提取数据或输出" 。也就是说,像你我这种普通人,是不能用自己的AI代理去拉自己在OpenAI服务器上的数据的。我的AI小精灵梦,就这么碎了!
- OpenAI "可以使用内容来提供、维护、开发和改进我们的服务" 。这是行业通用的大口袋条款,意思是只要法律允许,公司可以用你的数据做几乎任何事情。(而在美国,相关法律基本形同虚设。)
- 就像所有其他科技公司一样,OpenAI也**"可能会将你的个人数据(包括你和我们服务互动的信息)分享给政府部门、行业同行或其他第三方,以符合法律要求。"**
我不知道你看到这一条时有没有感觉不安,尤其是在读到"狗狗币主导的'敌意接管'让国税局开始使用纳税人数据"这种新闻之后。对我来说,想到我的"AI身份"被锁在一家私营公司手里,而且可能还得听命于某些专断的政府命令......最近这感觉真是越来越不妙。
不过OpenAI的政策也有一点点亮光------截至目前为止,这家公司承诺不会直接做广告业务。它的隐私政策写道:"我们不会'出售'个人数据,也不会为跨情境行为广告而'共享'个人数据,我们也不会为了'定向广告'目的处理个人数据。"
听起来安慰点了吧?嗯,算是吧。可别忘了,Apple也说过类似的话,但它每年光靠和Google的合作关系就能挣超过200亿美元,而且它自己也运营着一个巨大的广告业务。等到OpenAI真正拥有了我们的身份,它能对这样的金矿视而不见吗?我才不信。其实我几乎可以肯定,它就是奔着这个去的。AI也许是科技界的"下一个大事件",但有一件事我们是可以确定的:他们赚钱的套路,一点都不新鲜。这点,真是太他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