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三种访问控制机制](#1. 三种访问控制机制)
[2. 隐藏节点问题](#2. 隐藏节点问题)
[3. 802.11三种帧间间隔](#3. 802.11三种帧间间隔)
[4. 帧间间隔用途](#4. 帧间间隔用途)
[5. 应用案例](#5. 应用案例)
[二、移动Ad Hoc网络](#二、移动Ad Hoc网络)
[1. AD Hoc网络](#1. AD Hoc网络)
[2. MANET网络特点](#2. MANET网络特点)
[3. MANET路由协议](#3. MANET路由协议)
[4. 应用案例](#4. 应用案例)
[2)例题:Ad Hoc网络特点](#2)例题:Ad Hoc网络特点)
[3)例题:Ad Hoc模式组网路由协议](#3)例题:Ad Hoc模式组网路由协议)
一、802.11访问控制机制
1. 三种访问控制机制
1)CSMA/CA核心原理(公平竞争)
核心原理 : 发送数据前先检测信道是否使用 ,若信道空闲,则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发送数据。所有终端都遵守这个规则,故这个算法对参与竞争的终端是公平的,按先来先服务的顺序获得发送机会。
2)RTS/CTS信道预约
信道预约 : 发送前先打报告,其他终端记录信道占用时间。例如,发送终端会广播消息告诉其他终端将要占用信道的时间,如两秒钟,其他终端在这段时间内不会发送数据。
3)PCF点协调功能
点协调功能 : 由AP集中轮询所有终端,将发送权限轮流交给各个终端,类似令牌。拿到令牌的终端可以发送数据,没有令牌的终端则等待。点协调功能比DCF分布式协调优先级更高,支持无竞争访问。
2. 隐藏节点问题
原因 : 无线网络终端没有线缆连接 ,可能检测不到冲突,最典型的就是隐藏节点(也叫隐蔽终端)问题。
隐藏节点问题:例如,A和C互为隐藏节点,它们检测不到彼此的无线信号,以为B是空闲的,都向B发送数据,结果发生碰撞。
暴露节点问题:STA1在向AP1发送数据,STA2认为信道忙,不能向AP2发送数据。
3. 802.11三种帧间间隔
DIFS(分布式协调IFS) : 最长的IFS,优先级最低,用于异步帧竞争访问的时延。
PIFS(点协调IFS): 中等长度的IFS,优先级居中,在PCF操作中使用。
SIFS(短IFS): 最短的IFS,优先级最高,用于需要立即响应的操作(确认ACK)。
4. 帧间间隔用途

CSMA/CA中 : 数据要发送,就监听信道是否空闲。如果信道空闲,等待DIFS时段后开始发送。
AP收到数据帧后: 等待SIFS再发送一个应答帧(ACK)。
SIFS用于RTS/CTS中 : 源终端先发送一个"请求发送"帧RTS,目标终端收到RTS后等待一个SIFS 时间,然后发送"允许发送"帧CTS。
RTS/CTS后: 发送数据前等待SIFS
网络分配矢量信号(NAV):该信号的存在说明信道忙,所有终端不得争用信道。
5. 应用案例
1)例题:帧间间隔类型判断

- 审题过程: 根据题干描述,判断帧间间隔IFS1的类型以及IFS1、IFS2、IFS3和IFS4中最长的是哪一个。
- 解题思路: 根据前面的内容,确认之前肯定有一个最短的SIFS,发了RTS/CTS之后,在发数据之前这个也是最短的SIFS。RTS是预约,给你确认这个也是最短的SIFS。等待DIFS后发送RTS信道预约,图中IFS1对应DIFS,时间最长。
- 答案: IFS1类型为DIFS,最长的是IFS1。
2)例题:优先级最低业务区分

- 审题过程: 判断802.11中采用优先级来进行不同业务的区分,优先级最低的是哪一个。
- 解题思路: 根据前面讲的内容,DIFS(分布式协调IFS)是最长的IFS,优先级最低。
- 答案: 优先级最低的是分布式协调功能竞争访问。
3)例题:竞争性访问控制协议

- 审题过程: 判断IEEE 802.11 MAC子层定义的竞争性访问控制协议是哪一个,以及不采用与IEEE802.3相同协议的原因。
- 解题思路: 802.11中采用的是CSMA/CA,不采用与IEEE802.3相同协议的原因是为了解决隐蔽终端问题。
- 答案:
- A:竞争性访问控制协议是CSMA/CA
- D:原因是为了解决隐蔽终端问题。
6.知识小结
|--------------------|------------------------------------------------------------------------|------------------------------------------------------------------|------|
| 知识点 | 核心内容 | 考试重点/易混淆点 | 难度系数 |
| 802.11 MAC访问控制机制 | 三种机制: 1. CSMA/CA(竞争访问) 2. RTS/CTS(信道预约) 3. PCF(无竞争访问,令牌轮询) | CSMA/CA:先检测信道,空闲后随机等待发送 RTS/CTS:预约机制(RTS请求,CTS确认) PCF:AP集中分配发送权限 | ⭐⭐⭐ |
| 隐藏节点问题 | A和C彼此不可见,同时向B发送数据导致冲突 | 核心原因:终端不在彼此覆盖范围内<br>对比:暴露节点问题(终端因感知信道繁忙而误判) | ⭐⭐⭐⭐ |
| 802.11帧间间隔(IFS) | 三种类型: 1. DIFS(最长,优先级最低,竞争访问) 2. PIFS(中等,PCF操作) 3. SIFS(最短,优先级最高,确认/响应) | SIFS用于:ACK确认、RTS/CTS交互 DIFS用于CSMA/CA发送前的等待 易混淆:不同场景的IFS类型选择 | ⭐⭐⭐⭐ |
| NAV(网络分配矢量) | 信道占用时间声明,期间其他终端禁止争用 | 关联机制:RTS/CTS中声明NAV时长 | ⭐⭐ |
| CSMA/CA vs CSMA/CD | 无线网络用CA(冲突避免),有限网络用CD(冲突检测) | 根本原因:无线无法可靠检测冲突(如隐藏终端) | ⭐⭐⭐ |
二、移动Ad Hoc网络
1. AD Hoc网络
网络组成 : 由无线移动节点组成的对等网,不需要AP/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
节点特性 : 每个节点既是主机又是路由节点,属于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 移动AD Hoc网络)网络
词源解释: "Ad Hoc"来自拉丁语,意为"即兴、临时",体现其临时组网特性
典型场景: 多个终端节点直接组成网络,无需AP或基站等基础设施支持
2. MANET网络特点
动态拓扑 : 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无法使用传统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
信道限制 : 无线信道带宽较小,信号衰落和噪声干扰影响显著
能源约束 : 无线终端电池能量有限,室外自主网通常只能维持1-2天
安全隐患 : 易受网络窃听、欺骗、拒绝服务等恶意攻击的威胁,安全性弱于有线网络
应用建议: 关键应用(如直播)建议使用有线连接,因其更稳定且带宽更大
3. MANET路由协议
路由策略分类:
- 表驱动的路由协议
- 源路由协议
网络结构分类:
- 扁平的路由协议(最常用,表驱动的路由协议、源路由协议属于此类)
- 分层路由协议
- 基于地理信息(GIS)的路由协议
协议特性:
- 目的排序的距离矢量DSDV协议:扁平式,改进自Bellman-Ford算法的距离矢量协议,通过序列号机制解决路由环路
- 按需分配的距离矢量AODV协议:扁平式,反应式路由策略,是距离矢量协议,适用于组播网络
协议选择原因: 主要采用距离矢量协议而非链路状态协议(如OSPF),因其更省电省资源
4. 应用案例
1)例题:MANET与固定局域网区别
23题关键:
- 选项D正确:传统路由协议不适合无线终端间通信
- 排除法:A项无线不安全;B项需要特殊路由协议;C项无线带宽更小
24题关键:
- 选项A隐蔽终端现象:当两个发送节点互不可见但都能到达接收节点时产生
- 图示中A、C互为隐蔽终端,导致B无法正常接收
2)例题:Ad Hoc网络特点

62题考点:
- 正确选项B:每个节点既是主机又是路由器
- 典型错误:A项混淆主机/交换机角色;C项否定对等网特性
63题考点:
- 正确选项D.DSDV协议本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项正确)
- 排除依据:链路状态协议耗电大不适用(C项错误)
3)例题:Ad Hoc模式组网路由协议

解题要点:
- 不包括选项C:域间路由协议(如BGP)不适用于Ad Hoc网络
- 正确协议类型:基于位置(A)、分层(B)、平面(D)路由协议均可采用
背景知识:
- 平面路由协议在Ad Hoc网络中使用最广泛
- 域间路由协议主要用于EGP场景(如自治系统间通信)
5.知识小结
|--------------|------------------------------------------------------------------|------------------------------|------|
| 知识点 | 核心内容 | 考试重点/易混淆点 | 难度系数 |
| 移动AD Hoc网络定义 | 由无线移动节点组成的对等网,无需AP/基站,节点兼具主机和路由功能 | 区分与传统局域网(如固定拓扑、需基础设施) | ⭐⭐ |
| AD Hoc网络特点 | 1. 动态拓扑(需专用路由协议) 2. 无线带宽小、干扰大 3. 终端电池有限 4. 安全性弱(易窃听/攻击) | 对比有线网络稳定性与安全性 | ⭐⭐⭐ |
| 路由协议分类 | 1. 策略分类:表驱动(如DSDV) vs 源驱动 2. 结构分类:扁平(平面)、分层、基于GIS | 扁平协议(如AODV)最常用 | ⭐⭐⭐⭐ |
| 路由协议选择原因 | 优先距离矢量(如DSDV/AODV),非链路状态(OSPF类) 原因:省电、低计算开销 | 链路状态协议为何不适用? | ⭐⭐⭐ |
| 隐藏节点问题 | 终端因信号范围限制互为隐蔽终端(如图中A与C) | 需结合图示理解 | ⭐⭐ |
| 典型考题解析 | 1. 最大区别:需新型路由协议(排除传统协议如RIP/OSPF) 2. 隐蔽终端识别 3. 协议类型判断(如DSDV为距离矢量) | 高频选项:D(区别)、A(隐蔽终端)、B/D(协议类型) | ⭐⭐⭐⭐ |
| 易错点 | 1. 误认为无线带宽更大 2. 混淆路由协议分类标准(策略 vs 结构) 3. 忽略省电设计原则 | 注意"域间路由协议"(如BGP)不适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