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pany 👋
今天想跟大家聊点我的编码感悟。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写代码的方式,悄悄变了?" 我昨晚上对着虚空在脑子这样默问。
以前是一头扎进逻辑细节,现在是经常拉着 ChatGPT、DeepSeek、Claude 三位大佬开会;以前要翻半天文档才回忆起来的基础知识,现在一句 Prompt 可能就搞定了。
所以,写代码这件事,节奏似乎真的不一样了。
写代码的节奏变了
还记得以前,我每天打开电脑,习惯性地点开 VSCode,一边泡杯豆奶粉,一边开始敲那熟悉的业务逻辑。**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和 AI 聊天的时间,已经快赶上写代码的时间了。**一个 API 怎么调用?一个需求怎么实现?我深有体会,有时候问一嘴 AI 比手动翻文档和搜索引擎来得快多了。
更关键的是,我的工作流程在用 AI 的时候彻底变了。 以前一个人写代码时是从头到尾撸完,现在我常常想试着丢个需求给 AI,让它帮我生成第一版代码,再去调整、精修。我开始习惯性地思考 "这段能不能交给 AI 来做?"、"这逻辑怎么拆更清晰?"、"我该怎么问 AI,才能得到更准的代码?"
**不知不觉中,我感觉写代码的节奏,从「我来写」变成了「我来设计规划,AI 来实现」。**我不是不写代码了,而是开始更像懂技术的产品,而不是单纯的 Coder。
这,就是节奏的变化。
AI 不只是 "帮忙打字" 那么简单
刚开始用 AI 时,我只是把它当成 "自动打字员" 让它生成代码骨架、补全逻辑...仿佛它只是个聪明一点的工具。但很快我就意识到,真正改变的是思考方式。
我开始不满足于「它帮我写」,而是想让它「帮我选、帮我拆、帮我想」。
一个复杂业务流程怎么抽象模块?多个技术方案该怎么权衡?我发现 AI 不只是个代码搬运工,更像是一个快速反馈的脑暴搭子。
当我习惯了把想法甩给 AI、让它列方案、标优劣、再根据反馈去迭代方案时,我可能就不再是那个低头赶代码的人,而是那个站在上方 "设计整局流程" 的人。
AI 不再只是工具,它成了我思维的一部分。
真正厉害的不是代码快,而是问得准
用 AI 写代码,不是你问它就一定答得好,真正的差距,恰恰在「你问得有多好」。看起来只是输入几句话,但实际比拼的,是你能不能把需求讲清楚、能不能用对关键词、能不能预判 AI 的理解误差。
过去比的是手速,现在拼的是 Prompt 水平。有些人一句话就能让 AI 生成一整套可用组件,有些人却只得到一堆无用代码段。背后差的不是技术深度,而是沟通结构、抽象能力和信息拆解力。
慢慢地我发现,写 Prompt 就像写代码里的函数签名,它不只是 "问题描述",而是你思考边界、预期输出的浓缩。
真正的高手,不是写得快,而是提问提得准。
这或许是 AI 时代程序员的新基本功。
AI 帮你打怪,你来设计战术
过去写项目,是一个人从需求、规划设计、开发、测试一路打通,像是一个人单挑一整局副本。而现在,AI 能把 "打怪" 的动作全接过来:生成代码、优化结构、查错补漏,全都能交给它。我们呢?开始负责制定战术。
这时候,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变成了 "我该用哪种思路解决问题"、"这逻辑该怎么切分成几步"、"哪个环节需要 AI 协作,哪个必须自己搞定"。
就像一个团队 Leader,带着一个叫 AI 的实习生,把工作分成几块,一步步推进。
编程流程变得更像设计流程了。你不是在写每一行代码,而是在决定哪些部分需要代码、哪些可以抽象出来、哪些能借助 AI 快速完成。
这种思维方式,比「写得多」更重要。
我似乎在变成一个更有项目设计力的工程师。
我曾经也是跟不上 AI 时代的老人
现在也是...
从 Copilot 开始,我曾是那个观望 AI 时代的保守派。我习惯性的等待一切稳定后再去尝试它,所以我几乎都是在一切火爆的 AI 产品发布一年多之后才开始使用它。
但从今天起,我期望改变自己对 AI 的态度。
因为我知道,时代虽然没有要求谁一夜之间变成 AI 专家,但它正在悄悄奖励那些愿意拥抱变化、敢于试错的人。
最后
我相信写代码这件事,还会继续变,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主动去拥抱变化。
不用一下子全学会,也不必立刻追求 "最前沿"。只要开始用、开始问、开始让 AI 参与,就已经比昨天的自己更靠近未来了。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关注我,咱们一起升级写代码的姿势!
我是 pany,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关注关注关注
我建立了一个对应的「前端 + AI」闲聊群,如果你感兴趣,加我微信拉你进群 pany-ang
一定记得关注关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