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大学专业,按下了学硕招生停止键。
------ 这是最近在考研圈和硕博圈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条消息:多所顶尖 985 大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硕)都取消了。
就在不久前,清华大学发布了其2026年硕博研究生推免专业目录。

经过和去年发布的专业目录相比,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那就是:不少专业的学术性硕士都取消了。

以清华大学公布的硕士推免招生专业目录来看,相关理工科类专业学硕取消的情况还是挺多的。
比如: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取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硕
- 【建筑学院】取消了【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硕
- 【土木工程系】取消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学硕
- 【水利水电工程系】取消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硕
- 【机械工程系】取消了【机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硕
- 【自动化系】取消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硕
- 【软件学院】取消了【软件工程】学硕
- 【化工系】取消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硕
- ......等等
不止清华,就在差不多相同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发布了一则有关研究生推免报名的通知。

在这则通知中,有明确提到:
"我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培养,在硕士入学第二学期即可开展博士生阶段的师生互选。"
这说明,这些顶尖 985 高校对于学术型硕士目前是更倾向于贯通式培养了,也即:
学硕 → 直博/硕博连读。
而时间再往前追溯一点可以发现,有不少高校甚至都直接官宣过某些专业不再招收学硕的公告。
比如早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同济大学经管学院就官宣过其工商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不再招收学硕的通知。

包括后来的6月份,厦门大学也官宣了其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暂停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通知。

如此一来,之前在学术圈所传闻的不少高校专业"学硕取消"的部分消息也逐渐尘埃落定了。
其实这次多所高校所公布出来的学硕"退场"并非突然。
早在几年前,很多学校就有学硕招生收窄的信息放出,并且也是在慢慢的施行之中,只不过这两年的加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了。
众所周知,我们在选择硕士读研的时候,有两种主要的类型可供选择,包括:
- 学术型硕士(学硕)
- 专业型硕士(专硕)
理论上来说,学硕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能力的学术研究人才,可以为博士阶段的学习输送生源或培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人员;
而专硕则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
不得不说此一时彼一时啊,回想起我自己读研那会,那时候大家似乎都习惯于将学术型硕士奉为圭臬,挤破了头都要去考学硕。
甚至不开玩笑的说,学硕和专硕之间还存在某种非常隐晦的"鄙视链"呢。
所以这造成的结果就是那会考研的时候不少同学在不明就以的情况下都去跟风扎堆挤学硕,因此学硕考研也是巨卷。
然而读过研的同学都知道,在很多高校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学硕和专硕的培养有时候差别并不大。
最起码当时在我们学院那会是这样,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室项目等,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
而且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学硕和专硕在校招求职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大家的认可度也都差不多,另外就项目实践能力来说,有时候说不定还真比不上专硕的同学。
所以后来,直到我们快毕业时候,才想起后悔拍大腿了,人家专硕找工作时和我们一模一样,时间上还比我们少读一年,这明显专硕性价比更高哇。

时至今日,学硕和专硕之间的含金量从就业市场来看也是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所以这也反应了之前学硕和专硕培养的真实现状:
实际上大多选择学硕的同学也是为了就业才选择的读研,而非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从事学术研究为目标。
而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加速,具备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求职市场上成为了香饽饽,这种需求变化也直接推动了后来专硕比例的扩大。
如今,高校的硕士培养方向也开始重新定位,所以这样一来,未来研究生教育可能呈现的格局会是这样:
- 研究型路径:本科 → 直博/硕博贯通培养,打造学术研究人才
- 应用型路径:本科 → 专业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或者换个角度来理解:学术和职业的分流点或许已经前移到了本科阶段。
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需要更早地来确定方向,通过本科阶段的科研经历争取直博或者硕博连读的机会;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同学,则可以在专硕项目中获得更多的实践训练。
那对于这样一个变化,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注:本文在GitHub开源仓库「编程之路」 github.com/rd2coding/R... 中已经收录,里面有我整理的6大编程方向(岗位)的自学路线+知识点大梳理、面试考点、我的简历、几本硬核pdf笔记,以及程序员生活和感悟,欢迎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