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jkstra 算法求解多种操作

一、问题背景与核心需求

需要找到从ab的最优操作序列,使得总花费最小。三种操作的规则为:

  • 操作 1:x → x+1,花费c1
  • 操作 2:x → x-1,花费c2
  • 操作 3:x → x*2,花费c3

例如:若a=7b=9c1=1000c2=1c3=1,最优路径可能是7→5→10→9(先减 2 次到 5,乘 2 到 10,再减 1 到 9),总花费2*c2 + c3 + c2,比直接加 2 次(2*c1)更便宜。

我们发现,路径的选择是非常多种多样的,无法靠人力去完整的思考有哪些可能。

二、算法选择与设计

1. 问题转化为图论模型

将每个整数视为节点 ,每种操作视为有向边(边权为操作花费)。例如:

  • 节点xx+1有一条边,权值c1
  • 节点xx-1有一条边,权值c2
  • 节点x2x有一条边,权值c3

问题转化为:在该图中寻找从节点a到节点b最短路径(总权值最小)。

Dijkstra 算法求解单源最短路径

2. 为何用 Dijkstra 算法?

Dijkstra 算法#图论-CSDN博客

  • 所有操作的花费(边权)均为非负数(题目隐含c1,c2,c3≥0),无负权边;
  • Dijkstra 算法适合求解单源最短路径 (从ab),且在非负权图中效率高。
3. 搜索范围的确定(limit = max(a,b)*2

需要限制节点范围,否则节点可能无限大(如多次乘 2)。选择max(a,b)*2的原因:

  • 最优路径可能需要 "超过b再返回",例如a=7→5→10(>9)→9b=9);
  • max(a,b)*2足够覆盖此类情况,避免遗漏最优路径。

三、代码细节解析

1. 特殊情况处理(a > b

a > b时,加 1 或乘 2 会使a更大,远离b,最优策略只能是持续减 1 ,因此直接计算花费:(a - b) * c2

2. Dijkstra 算法实现
  • 距离数组distdist[v]表示从av的最小花费,初始化为inf(无穷大),dist[a] = 0(起点花费为 0)。
  • 优先队列pq :小根堆(按花费升序),存储(当前花费, 节点),每次取出花费最小的节点处理。
  • 邻接点生成:对当前节点u,生成三个邻接点:
    • u+1(花费c1);
    • u-1(花费c2);
    • u*2(花费c3)。
  • 松弛操作 :若通过u到达v的花费(curdist + w)小于已知最小花费dist[v],则更新dist[v]并加入队列。
3. 终止条件

当队列中取出的节点为b时,说明已找到ab的最短路径,可直接退出循环。

四、示例说明

a=7b=9c1=1000c2=1c3=1为例:

  • 节点范围limit = max(7,9)*2 = 18,覆盖可能的路径节点(如 10)。
  • 初始dist[7] = 0,队列加入(0,7)
  • 处理节点 7 时,邻接点为 8(花费 1000)、6(花费 1)、14(花费 1),更新对应dist并加入队列。
  • 后续处理节点 6(花费 1),邻接点 5(花费 1+1=2)、7(已处理)、12(花费 1+1=2)。
  • 处理节点 5(花费 2),邻接点 6(花费更高,跳过)、4(花费 3)、10(花费 2+1=3)。
  • 处理节点 10(花费 3),邻接点 11(花费 3+1000)、9(花费 3+1=4),此时dist[9] = 4,找到目标,退出。

最终输出4,符合最优路径花费。

五、码

复制代码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ll = long long;

const ll inf = 0x3f3f3f3f3f3f3f3f;  // 定义无穷大

// 解决从数字a变为b的最小花费问题
void solve() {
    ll a, b, c1, c2, c3;
    cin >> a >> b >> c1 >> c2 >> c3;

    // 当a大于b时,只能不断减1,直接计算花费
    if (a > b) {
        cout << (a - b) * c2 << '\n';
        return;
    }

    // 确定搜索的上限:覆盖可能需要超过b再返回的情况
    ll limit = max(a, b) * 2;

    // 初始化距离数组,dist[x]表示从a到x的最小花费
    vector<ll> dist(limit + 1, inf);
    // 优先队列,按花费从小到大排序
    priority_queue<pair<ll, ll>, vector<pair<ll, ll>>, greater<>> pq;

    // 起点a的花费为0
    dist[a] = 0;
    pq.emplace(0, a);

    // Dijkstra算法主循环
    while (!pq.empty()) {
        // 取出当前花费最小的节点
        auto [curdist, u] = pq.top();
        pq.pop();

        // 到达目标值b,输出结果并终止
        if (u == b)
            break;

        // 跳过已处理的过时路径
        if (curdist > dist[u])
            continue;

        // 生成三种操作对应的邻接点和边权
        vector<pair<ll, ll>> adj = {
            {u + 1, c1},  // 操作1:加1,花费c1
            {u - 1, c2},  // 操作2:减1,花费c2
            {u * 2, c3}   // 操作3:乘2,花费c3
        };

        // 遍历所有邻接点,进行松弛操作
        for (auto [v, w] : adj) {
            // 检查节点范围并更新最短路径
            if (1 <= v && v <= limit) {
                ll newdist = curdist + w;
                if (newdist < dist[v]) {
                    dist[v] = newdist;
                    pq.push({newdist, v});
                }
            }
        }
    }

    // 输出到达b的最小花费
    cout << dist[b] << '\n';
}

int main() {
    // 优化输入输出效率
    ios::sync_with_stdio(false);
    cin.tie(nullptr);
    
    ll t = 1;
    cin >> t;
    while (t--)
        sol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