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和落实ITIL 4服务请求的标准化与自动化策略

一、标准化:建立高效有序的基础

1.为什么标准化是第一步

在我看来,推动ITIL 4服务请求管理优化的第一步,就是标准化。没有标准流程的组织,服务处理过程往往靠"经验"在跑,这就导致处理时间不稳定、质量无法保证、交付体验不可控。而标准化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问题结构化,将易出错的环节流程化,从根本上提升整体效率与一致性。

2.标准化流程的关键点

ITIL 4强调以价值为导向的服务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设计一套清晰、可重复、可测量的服务请求处理流程。这包括:

  • 服务请求分类的标准;

  • 每类请求的处理步骤定义;

  • 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角色;

  • 设置清晰的服务级别目标(SLA);

  • 提供相应的处理指南和操作规程(SOP)。

有了这些内容,才能谈后续的效率提升和工具支持。

3.操作规程SOP的重要性

标准操作规程(SOP)不仅是流程的文档化结果,更是培训新员工、保障服务一致性的重要依据。以"账号创建"为例,如果没有标准SOP,不同服务人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配置方式,甚至遗漏关键操作,导致安全风险。


二、自动化:服务请求效率的加速器

1.自动化的核心价值

自动化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快",而是为了更稳定、更精准、更可控。它能有效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差错,释放服务台人力资源,让他们能专注在更复杂的事务上。尤其是ITIL 4中提到的标准请求(如密码重置、VPN开通、权限调整等),完全适合自动化处理。

2.典型的自动化应用场景

以下这些服务请求,是目前最适合通过自动化实现的几个例子:

  • 新员工入职:触发脚本自动创建账号、分配权限、发送欢迎邮件;

  • 密码重置:用户自助服务门户输入验证信息后自动完成重置;

  • 软件安装申请:审批通过后由脚本调用API自动完成部署;

  • 设备更换申请:系统判断库存并自动生成工单。

这些流程一旦打通,不仅极大提升了处理速度,也让用户获得了更顺畅的体验。

3.自动化实现的技术基础

要实现自动化,需要系统具备以下能力:

  • 标准接口(API),支持与其他系统对接;

  • 流程编排引擎,支持多步骤自动执行;

  • 脚本执行环境,自动完成指定任务;

  • 条件判断与异常处理机制,确保处理逻辑合理。


三、标准化与自动化如何协同

1.标准化是自动化的前提

一个流程若未标准化,就无法进行自动化。因为自动化要求流程具备可预测性和结构化,流程中的每个输入、输出、步骤和分支都必须明晰。所以我们经常说:不标准化,无法自动化。

2.自动化倒逼标准化落地

另一方面,自动化的推动过程也能倒逼我们更认真地梳理流程、文档化规程,进一步促进标准化的落地与执行。这种良性互动,在我过往参与多个项目中都有体现。

3.典型实施路径建议

从ITIL 4的视角看,实施路径建议如下:

  • 优先识别可标准化的高频请求;

  • 设计标准流程并文档化;

  • 引入自动化工具(如ServiceNow、脚本平台);

  • 建立监控机制评估执行效果;

  • 迭代优化流程逻辑。


四、学员问题的探讨与实践经验

如果系统老旧,没有API接口怎么办?还能不能推进自动化?"我的看法是,首先我们还是要推进流程标准化,即使自动化短期做不了,也不要影响流程的规范化。其次,可以考虑从局部环节入手,例如用简单的脚本处理工单更新、邮件通知等,再逐步推进系统架构的更新和流程整合。


五、推动文化与组织机制的配套

1.文化认知的转变

标准化和自动化不能只靠工具,还需要组织文化的支持。ITIL 4提倡持续改进和价值共创,员工需认识到流程优化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提高协作质量和用户体验。

2.角色与职责的设定

服务请求的自动化处理流程往往跨越多个职能部门。明确各角色的职责,建立跨团队协作机制,是保证自动化流程顺利运行的重要前提。

3.治理机制的建立

建议建立服务请求优化小组,定期审视流程与工具的运行状态,确保标准与自动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同时设立服务请求绩效指标,对处理时间、错误率、用户满意度等进行跟踪。

ITIL 4大师级课程官方授权讲师长河老师原创,末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