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价值不在于项目存在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持续创造增量价值
将 "迭代" 与 "个人成长 / 问题解决能力" 挂钩
- 否定 "时间决定价值" 的单一逻辑
针对 "项目存在时间越长(进入维护期),价值自然递减" 的假设,通过区分 "玩具级迭代" 和 "有效迭代",指出 "时间不是关键,迭代是否产生新价值才是关键"------ 这一逻辑更符合项目管理的本质(项目价值取决于贡献,而非存续时间)。
方法
建立一套更精准的 "项目价值评价框架"
-
明确 "价值分层" 的判断标准
"玩具级"(非核心、无深度迭代)与 "持续产出新东西" 的项目的价值差异,本质上是在强调:
- 若项目仅停留在 "能用"(玩具级),且靠 "分层逃生"(可能指规避核心问题的降级策略)维持,其价值确实有限(无法支撑核心业务,增量价值枯竭);
- 但若项目持续迭代(如技术上突破瓶颈、业务上覆盖更多核心流程、效率上持续提升),则无论时间多久,其价值会随迭代累积 ------ 这一区分击中了绩效评价的核心(绩效本质是 "贡献增量",而非 "项目存续")。
关键
"持续迭代和新东西" 是否能被清晰定义为 "有价值的增量"
-
"新东西" 的价值需要具体锚点
"新东西" 是技术层面的(如从单一平台支持到跨端兼容、从固定脚本到 AI 驱动的智能定位),还是业务层面的(如从覆盖 10% 回归流程到覆盖 80% 核心流程、从减少 20% 人力到减少 50%)?
- 若 "新东西" 仅为 "技术炫技"(如重构代码但未提升效率),则可能落入 "伪迭代",难以支撑绩效;
- 若 "新东西" 直接对应业务价值(如每年减少 30% 回归成本、支撑了新业务上线速度),则 "持续迭代" 才有说服力。
-
"维护与推广阶段" 的价值可能被低估
"维护和推广阶段",可能隐含 "增量工作少" 的判断,但你的项目若在该阶段仍有新突破(如推广中解决了跨部门协作的痛点、维护中重构了底层框架提升扩展性),这些本身就是增量价值 ------ 但需要明确:这些 "新东西" 是否是 "维护推广阶段" 的核心目标(而非额外工作),否则可能被视为 "项目本应完成的基础工作"。
让 "价值" 可感知、可量化
-
用 "绩效指标" 反证价值
绩效评价的核心是 "贡献是否可衡量"。若你的项目持续迭代能对应具体指标(如:
- 效率:从每年节省 100 人天到节省 300 人天;
- 业务覆盖:从覆盖非核心流程到覆盖 80% 核心交易流程;
- 技术沉淀:输出了可复用的自动化框架,被 3 个业务线采纳),则 "持续迭代有价值" 的观点会更扎实 ------ 因为绩效本质上是 "可量化的贡献"。
-
回应可能的潜在担忧
针对 "长期在同一项目是否陷入舒适区,缺乏新挑战"。你可补充:"持续迭代本身就是新挑战(如应对业务频繁变更、技术栈升级带来的适配问题),这些挑战的解决本身就是绩效的体现"------ 将 "迭代" 与 "个人成长 / 问题解决能力" 挂钩,更贴合绩效评价中对 "个人贡献" 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