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位 React 开发者而言,UI = f(state)
这个公式或许早已烂熟于心。它如同一块基石,支撑着我们构建的万千组件世界。然而,你是否曾停下来深思:这个看似简单的 f
,在 React 的世界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为何从一个纯粹的函数概念,演变成一套复杂、精妙甚至可以被中断和调度的系统?
这趟探索之旅,将带领我们拨开 React 的层层迷雾,从其设计的"第一性原理"出发,探寻从 Stack 到 Fiber 的架构演进之路。理解这一切,不仅能让你写出更高效、更健壮的 React 应用,更能让你从一个框架的"使用者",蜕变为一个能洞察其灵魂的"掌控者"。
万物之始:UI = f(state) ------ 重新审视前端框架的本质
所有现代前端框架,无论其 API 如何千变万化,其核心使命都可以被这个公式概括。state
是数据,是"自变量";UI
是最终呈现给用户的视图,是"因变量"。而 f
,则是框架的灵魂------它定义了从数据到视图的映射规则和运行机制。不同框架的 f
实现方式,决定了它们的性格与能力边界。
更新粒度的抉择:React 为何是"应用级"框架?
当 state
发生变化时,框架如何响应?这是区分不同框架"性格"的关键。我们可以根据更新的粒度,将主流框架粗略地分为三类:
- 元素级框架 (如 Svelte) :通过编译时分析,建立
state
与具体 DOM 元素的直接对应关系。当状态改变,它能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只更新那个需要改变的 DOM 节点。 - 组件级框架 (如 Vue) :它追踪到状态变化影响了哪个组件,然后对该组件进行 VDOM diff,更新组件内的 DOM。这好比给某个区域打上一个精准的补丁。
- 应用级框架 (即 React) :当任何一个
state
改变,React 默认会从应用的根节点开始,重新遍历整个组件树,生成新的 VDOM,再与旧的 VDOM 对比,找出差异并更新。
初看之下,React 的方式似乎最为"笨拙"和低效。一个微小的状态变化,为何要牵动整个应用?这正是 React 设计哲学中的第一个重要权衡。它牺牲了细粒度的自动追踪能力,以此换取了架构上的巨大灵活性和强大的上层能力。正是这种"笨拙",为后来的"时间切片"和"并发模式"等革命性特性埋下了伏笔。
React 的哲学是:我宁愿多做一些计算(遍历组件树),也要保证整个更新流程是可预测、可控制的。这种控制力,是实现高级调度功能的基础。
历史的十字路口:从 Stack 到 Fiber 的架构演进
在 React 16 之前,那个"笨拙"的更新方式确实带来了性能问题。一次大规模的组件树更新,可能会长时间占用浏览器主线程,导致页面卡顿、掉帧,用户体验急剧下降。React 团队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是小修小补,还是彻底重构?他们选择了后者。
两大瓶颈:CPU 与 I/O
React 的演进,始终围绕着解决两大核心瓶颈:
- CPU 瓶颈 :当应用变得复杂,组件树庞大,一次更新需要进行的 VDOM 计算(即
f(state)
的过程)会非常耗时。如果这个过程是同步且不可中断的,主线程就会被阻塞,任何用户交互、动画都将无法响应。 - I/O 瓶颈:网络请求、数据加载等异步操作是现代应用的常态。在等待数据返回时,我们希望 UI 能够优雅地处理加载状态,甚至允许用户进行其他更高优先级的操作(比如关闭弹窗、输入文字),而不是整个应用都"卡死"在等待中。
旧的架构(React 15 及以前),被称为 Stack Reconciler(栈协调器),其更新过程是基于函数调用栈的递归。一旦开始,就必须一条道走到黑,无法中途暂停。这使得解决上述瓶颈变得几乎不可能。
破局之道:可中断的"时间切片"
为了让耗时的更新过程不再阻塞主线程,React 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一个大任务拆分成许多小任务。执行一小段时间后,就把主线程的控制权交还给浏览器,让浏览器有机会去处理更高优先级的任务(如用户输入或页面渲染)。这个机制,就是大名鼎鼎的 Time Slice(时间切片) 。
要实现时间切片,核心前提是:更新过程必须是可中断的 。递归调用栈无法被中断,因此,React 团队必须抛弃它,转而设计一种全新的、基于可中断循环的协调器------这就是 Fiber Reconciler 的诞生。
深入 Fiber 内部:React 的新心智模型
Fiber 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它代表了 React 核心算法的彻底重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理解 React 运行机制的心智模型。
Fiber 不仅仅是"虚拟 DOM"
很多人将 Fiber 与 Virtual DOM 混为一谈,但实际上,Fiber 是 VDOM 在 React 中的一种更高级的实现。一个 Fiber 节点,承载了三重含义:
- 作为静态数据结构:它保存了一个组件的类型(如 FunctionComponent、HostComponent)、props、key 等信息,这与 VDOM 节点类似。
- 作为动态工作单元:在更新过程中,每个 Fiber 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元。React 可以处理一个或多个 Fiber 节点,然后暂停,稍后再回来继续处理。
- 作为树状结构中的一环 :Fiber 节点通过
child
、sibling
和return
(指向父节点)指针,构成了一棵链表树。这使得 React 可以不依赖递归调用栈,而是通过遍历这棵链表树来执行更新。
想象一下,当你的组件树更新时,React 不再是深陷于一个巨大的函数调用,而是在一个精心构建的"任务地图"(Fiber 树)上从容地漫步,随时可以停下来看看风景(交出主线程),然后再继续前行。
JavaScript
// 对于这样的 JSX 结构
function App() {
return (
<div>
<p>Hello</p>
<span>World</span>
</div>
);
}
// React 内部会构建一个类似这样的 Fiber 树结构 (概念上的)
// App Fiber --(child)--> div Fiber --(child)--> p Fiber --(sibling)--> span Fiber
// 每个节点都有一个 return 指针指回其父节点
双缓存魔法:current 与 workInProgress
如果更新过程可以被中断,那么用户会不会看到一个"更新了一半"的残缺 UI?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act 引入了图形学中常见的"双缓存"技术。
在任何时候,React 内部都维护着两棵 Fiber 树:
current
树:这棵树对应着当前屏幕上已经渲染的 UI。它是稳定、不可变的。workInProgress
(wip) 树 :这是一棵在内存中构建的"草稿"树。所有新的更新、计算和状态变更都发生在这棵树上。这个过程就是可中断的 Render 阶段。
当 wip
树完全构建完毕后,React 会进入一个短暂且不可中断的 Commit 阶段 。在这个阶段,React 会用 wip
树一次性地替换掉 current
树,并把计算出的变更应用到真实的 DOM 上。这个原子性的切换操作,确保了用户永远不会看到不完整的 UI。
这个过程就像一位画家拥有两块画板。他在一块备用画板(wip 树)上精心绘制下一帧的画面,无论花费多长时间,观众看到的始终是当前展示的那块画板(current 树)。直到画家完成所有创作,他才会瞬间将两块画板调换。
实践与思考:设计原理如何指导我们编码?
理解了这些底层原理,我们就能更深刻地领悟 React API 设计背后的"为什么",从而在日常开发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理解 key 的真正意义
为什么在渲染列表时,React 总是强调要提供一个稳定且唯一的 key
?因为 key
是 React 在 VDOM diff 过程中识别节点的"身份证"。在对比新旧两棵树的子节点列表时,React 正是依靠 key
来判断一个元素是"移动"了,还是"被删除并新增"了。没有 key
,React 只能进行效率低下的逐个对比,这会引发不必要的 DOM 操作和组件状态丢失。这正是其"应用级"更新策略下,给开发者用于优化的一个重要"后门"。
拥抱单向数据流与组合
React 的数据流是严格单向的:数据(state/props)从父组件流向子组件。当子组件需要改变数据时,它必须通过调用父组件传递下来的回调函数来"通知"父组件更新状态。这种看似繁琐的模式,保证了数据源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使得在复杂的应用中调试和推理状态变化变得异常清晰。这也是 UI = f(state)
公式的直接体现:state
在哪里,更新的逻辑就在哪里。
同时,React 官方文档强调"组合优于继承"。通过 props 传递组件或 JSX,我们可以构建出极其灵活和可复用的 UI 结构,这比传统的类继承模式要强大得多。
为什么我们需要 useEffect 的依赖数组?
这恰恰是 React "应用级"更新策略的直接产物。因为 React 不会自动追踪一个副作用函数(useEffect
的回调)内部依赖了哪些 state
或 props
。每次组件渲染,它都会重新执行函数组件的整个函数体。如果我们不提供依赖数组,React 就不知道这个副作用是否需要重新执行。
依赖数组就是我们开发者给 React 的一个明确指令:"只有当这个数组里的值发生变化时,你才需要重新运行这个 effect"。这与 Vue 等框架的自动依赖追踪形成了鲜明对比,再次体现了 React 将部分优化责任交给开发者的设计哲学。
结语:从"使用者"到"掌控者"
从一个简单的 UI = f(state)
公式出发,我们一路探索到其背后庞大而精密的 Fiber 架构。我们看到,React 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是在各种限制和目标之间做出的精妙权衡:
- 为了拥抱 JSX 的灵活性,它放弃了模板语言的编译时优化。
- 为了实现可中断渲染和并发更新,它选择了看似"笨拙"的应用级更新模型,并重构了整个核心。
- 为了保证更新的可预测性,它把一部分性能优化的"开关"(如
key
,memo
, 依赖数组)交到了开发者手中。
因此,下一次当你写下 useState
,或是为 useEffect
传入依赖数组时,希望你能记起,你不仅仅是在调用一个 API。你是在与一个为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和开发灵活性而构建的、这个时代最复杂的 UI 运行时之一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