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的代码,敢拿给同事看吗?作为一个开发者,你又是如何看待Code Review(代码审查)的呢?你所在的公司有组织Code Review吗?
不妨先花三秒钟,在心里给自己一个答案。也可以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或者到我的博客中留言:🔗原文链接
如果感兴趣,我们再一同看看我对这件事的一些拙见。
本文主要专注于"为什么Code Review很重要?","好的Code Review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优雅地进行Code Review?"。
本文并不打算探讨为什么很多团队没有Code Review------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项目太赶、人员不足,或者只是单纯的"懒得搞",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世界上的事大多有利有弊,Code Review也不例外。但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整个职业生涯,做Code Review这件事,绝对是利大于弊的。
那么,我们开始吧。
Code Review 的意义
个人成长加速器
在工作中,我们很容易满足于"代码能跑就行",然后把一堆技术债藏在"以后再优化"的牌子后面。如果自己不主动去阅读开源代码或者啃设计模式的硬书,很容易就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原地踏步。
这时,Code Review就像一个强行给你开启的"被动学习"技能。团队里总有那么几个比自己的厉害的同事,他们的代码、设计、甚至是一个变量名,都能让你恍然大悟:"原来代码还能这么写!"
此外,当你知道你的代码即将被公开评审的时候,这就像你知道第二天要见丈母娘,今天总得把胡子刮干净、衣服穿整洁了。这会"逼"着你写出更清晰、更健壮的代码,而不是那种"半年后连自己都看不懂"的代码。这本身就是一种飞速的成长。
代码质量的"金钟罩"
当你知道你的代码需要拿到团队其他人面前"过堂"时,你会下意识地提升对自己的要求:
- 逻辑是否严谨?
- 设计是否合理?
- 命名和注释是否像人话?
- 文档有没有更新?
- 团队的代码风格跟上了吗?
- 可读性怎么样,会不会逼疯下一个接手的人?
- 单元测试写了吗?覆盖率达标了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但经过整个团队审视和改进的代码,凝聚的是集体的智慧。这能有效防止代码库逐渐腐化,变成一个谁也不敢碰的"屎山",即使面对未来的需求变更,也能保持从容。
代码是团队的,不是"私有财产"
经过Code Review之后,代码的Ownership就从个人自然地过渡到了整个团队。
这样,当张三休假去马尔代夫的时候,李四不至于对着张三的代码瑟瑟发抖,想改个bug却无从下手,最后只能去翻几个月前的聊天记录和早已过时的技术文档(如果还有的话)。代码被团队成员所熟悉,后续的维护和迭代才能如丝般顺滑。
所以,Code Review不仅是为代码库的健康演进上了一道保险,也是为未来的自己和同事铺平了道路。
塑造卓越的团队技术文化
当Code Review成为常态,它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一种追求卓越、开放沟通、共同担当的文化。
- 高效沟通:围绕具体代码的讨论,是技术交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 良好氛围: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指责。在Review中,我们传递的是知识和建议,而不是冰冷的批评。
- 技术自律:当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代码会被审视,自然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整个团队的技术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Code Review 的标准与目标
那么,一次好的Code Review应该关注什么?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
- 正确性 (Correctness):这是底线,代码得完成它该做的事,正确处理各种边界和异常。不然我们就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还不如去摸鱼。
- 设计 (Design):好的设计让代码像乐高,随便拼;坏的设计让代码像屎山,只能往上堆。代码的架构、模块划分是否合理,决定了它能活多久。
- 可读性与规范 (Readability & Style):代码是写给人看的,顺便给机器运行。如果你的代码只有上帝和你自己能看懂,那半年后就只剩上帝了。
- 测试 (Testing):单元测试是代码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否有对应的单元测试?测试是否覆盖了核心逻辑和关键路径?测试本身是否写得清晰、易于维护?如果编写不出好的单元测试,往往是因为设计上不够高内聚、低耦合。
- 还有一些安全性和性能方面的关注,但我个人认为但这些不应该是在Code Review中特别关注的。
如何优雅地进行 Code Review
明确了目标,我们还需要方法论,这需要作者(Author)和审查者(Reviewer)共同努力。
对于作者 (Author)
- 提交前先当自己的"魔鬼":在发起Review前,自己先完整地过一遍,像Reviewer一样挑剔。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能揪出不少低级错误。(查看解决IDE的警告、让AI帮忙审查都是有效的手段)
- PR/MR 保持"小而美":一个提交只做一件事。一个几千行代码的PR,对Reviewer来说不是惊喜,是惊吓。这相当于直接往别人脸上扔了一本《战争与和平》,还要求对方划出里面的错别字。
- 写好PR描述 :清晰地解释这个提交的"为什么 "(Why)和"是什么"(What)。如果实现复杂,简单讲讲你的设计思路,能让Reviewer更快进入状态。
- 心态开放,拥抱反馈:记住,Review的目标是把代码变好,不是对你个人的否定。把每一次有价值的反馈,都看作一次免费的学习机会。
对于审查者 (Reviewer)
- 先理解,再发言:先看PR描述和相关任务,明白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带着目标去审查,事半功倍。
- 当导师,不当"终结者" :多提"建议"和"问题",少下"命令"。多用"我们",少用"你"。比如:"我们这样改会不会更清晰?"听起来就比"你这里写得太烂了"要顺耳得多。别忘了,对写得好的地方要不吝赞美! 这里还有一个来自Google文档 中的建议,如果你觉得某个地方需要标注出来,但又不是特别重要必须要开发者去改,那么可以在 评论的开头加一个前缀Nit(Nitpick 表示吹毛求疵)。
- 分清主次,抓大放小 :分清哪些是必须改的严重问题(逻辑错误、设计缺陷),哪些是建议性改进。不要因为一个变量名是
userList
还是users
而阻塞一个紧急的bug修复,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及时响应,别让人等太久:及时的反馈是对作者的尊重。如果暂时没空,可以先回复一下,告知对方你大概什么时候会看。
- 授人以渔,给出方案:对于你指出的问题,如果可以,尽量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或代码示例,这远比单纯地"指指点点"更有帮助。
总结
Code Review 绝不仅仅是"找茬",它是一种深刻的团队协作和知识传递的仪式。 它或许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如果把时间的卡尺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它所带来的个人成长、代码质量提升和团队文化建设的收益,将远远超过投入的成本。它或许会让你少写几行代码,多花几分钟讨论,但从长远看,这笔投资的回报率高得惊人。
它迫使我们放慢脚步,去思考、去沉淀,最终写出更健壮、更优雅的代码。
希望我们都能爱上Code Review,享受这个和代码、和同事一起"打怪升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