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 JavaScript 框架越来越像?

还记得几年前,选择前端框架是一场"阵营之争"吗?

  • React 阵营:吹捧 JSX 是天才设计,反对者则称它是"HTML 与 JS 的怪胎混合物"
  • Angular 阵营:坚持强类型、全家桶式解决方案,被 Vue 粉丝嘲讽"太笨重"
  • Vue 阵营:自诩中庸之道,兼顾易用与灵活

社区讨论里常见的场景是------各家在语言特性、架构理念、生态工具上互相"挖苦"。

然而 2025 年的现实是:这些框架的差异正在缩小,甚至有时候你切到一个新框架,发现开发体验和 API 风格几乎能无缝迁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收敛趋势?这背后不仅是技术的自然演进,还有开发者需求、性能瓶颈、工具链生态等多重驱动因素。


1. 状态管理的统一战线:信号(Signals)

在所有趋同趋势中,响应式状态管理的变化是最明显的。

过去:订阅 & 全量渲染

早期 React 基于虚拟 DOM diff,状态更新后会重新执行组件树中受影响的节点,有时会带来级联重渲染。Vue 2.x 虽然有细粒度依赖追踪,但实现细节不同,Angular 则依赖变更检测(Zone.js)遍历所有绑定。

现在:信号模式的崛起

**信号(Signal)**是一种显式依赖追踪的响应模型------状态值变化时,只更新直接依赖它的计算或视图,而不是重跑整个渲染流程。

目前,主要框架的支持情况是:

  • Angular 16+ :官方内置 Signals API
  • Svelte 5:编译器层基于 Signals 实现,但对开发者透明
  • SolidJS / Qwik / Preact Signals:早期信号派代表
  • Lit 3:Google 也将信号引入 Web Components

Vue 虽然没有直接叫"信号",但它的 ref + effect 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思想。React 是目前的"例外",但其 React Compiler 的目标之一正是减少无谓的重执行,这与信号的思路有相通之处。

为什么信号能统一江湖?

  • 性能优势:避免级联渲染,提高交互流畅度
  • 实现简单:底层逻辑可高度复用,不依赖虚拟 DOM
  • 心智模型清晰:状态依赖链一目了然,调试方便

信号模式甚至对构建跨端框架有好处,比如运行在桌面端(Electron)、移动端(React Native)时,更新粒度越小,性能越稳定。


2. 组件化理念的完全统一

早期的分歧

  • Angular 最早有"指令"概念,模板与逻辑较为分离
  • React 一开始就推崇组件函数/类,逻辑和视图混写
  • Vue 保持了 HTML、CSS、JS 分离的同时,用 SFC(单文件组件)来组织

如今的共识

不论语法差异,组件化的思想已经完全一致:

  • Props 下行:数据自上而下流动
  • 事件上行:通过回调或事件冒泡通知父级
  • 生命周期钩子:在特定阶段执行逻辑
  • 逻辑复用机制:Hooks、Mixins、Composable 等

这意味着,对于开发者而言,跨框架学习曲线大幅降低。例如从 Vue 转到 React,你只需要适应 JSX 和 Hook 语法,而不是重新学习架构思路。


3. 服务端渲染与水合的回归

前端框架的渲染方式经历了几个阶段:

  1. 早期:以服务器端渲染(SSR)为主,浏览器负责最小化交互
  2. SPA 兴起:一切渲染逻辑搬到客户端,首屏依赖大量 JS
  3. 现代回潮:服务器优先渲染(Server-First),客户端按需激活

如今,不论是 Next.js、Nuxt、SvelteKit、Astro,还是 Angular 的实验分支,都在推行 SSR + 按需水合(Partial Hydration)的模式。

好处是

  • 首屏更快:服务器直接输出 HTML,减少白屏时间
  • 减少 JS 传输:只在交互节点加载必要代码
  • SEO 友好:对搜索引擎更易解析

在本地调试这种架构时,往往需要同时跑多个服务(Node、数据库、缓存服务等)。使用像 ServBay 这样的本地开发环境,可以一次性启动多个服务,省去手动管理端口和依赖版本的麻烦。


4. 文件路由成为"行业标准"

几年前,路由配置是个"折腾点":

  • 手动引入组件、写路径映射
  • 再配合复杂的嵌套路由规则

Next.js 推出的 基于文件系统的路由 改变了这一切------目录结构直接映射为路由路径,减少重复配置。

现在,SvelteKit、Nuxt、Astro、Remix 等几乎全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甚至 Angular 也在实验类似机制。

优点显而易见:约定优于配置,降低了出错概率,还让团队协作时目录结构即文档。


5. 性能优化策略的趋同

不管你用哪个框架,常见的优化手段已经大同小异:

  • 代码切割(Code Splitting) :只打包当前需要的模块
  • 懒加载(Lazy Loading) :延迟加载不立即显示的组件
  • 摇树优化(Tree Shaking) :删除未引用代码
  • 图片优化:自动生成多尺寸、延迟加载
  • 包体分析工具:可视化查看依赖大小

很多框架甚至会直接在 CLI 输出优化建议,或者集成 Webpack/Vite 插件自动处理。这种趋势让开发者在迁移框架时几乎不需要重新学习性能调优方法。


6. 开发体验(DX)的军备竞赛

框架间的另一个收敛点是开发者体验(DX)

  • 热模块替换(HMR) :保存即刷新,开发效率倍增
  • TypeScript 一等公民:减少类型错误,提高可维护性
  • CLI 工具:统一项目初始化、构建、发布流程
  • 调试插件:浏览器扩展支持数据追踪和性能分析

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本地环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 DX。使用像 ServBay 这样能一键搭建 Node、PHP、数据库等服务的平台,可以让跨语言全栈开发更顺畅。


7. 编译器之战与未来趋势

2024 年,React 推出 React Compiler ,目标是在编译阶段减少无用渲染和执行。Svelte 5 的 Runes API 则直接基于信号实现响应式。

可以预见,未来编译器将成为框架竞争的新焦点:

  • 自动性能优化 :开发者不必手动写 memoshouldComponentUpdate
  • 更细粒度的代码生成:减少运行时开销
  • 多目标输出:同一代码可输出 Web、Native、甚至 WASM 版本

为什么框架会趋同?

  1. 性能瓶颈逼迫收敛:所有框架都要面对相同的浏览器限制和网络延迟
  2. 开发者迁移成本高:降低心智负担可扩大生态用户群
  3. 优秀特性容易被借鉴:社区交流加速了"抄作业"过程
  4. 工具链统一:Vite、ESBuild、Rollup 等让底层构建趋同

对开发者的启示

  • 概念优先于语法:理解响应式、组件化、SSR,比死记 API 更有价值
  • 工具链要跟进:掌握 Vite、TS、ESLint 等跨框架工具
  • 关注通用模式:信号响应、文件路由、部分水合等趋势会长期存在
  • 环境管理别忽视:一个可复用的本地多服务环境(如 ServBay)能极大减少切换项目的成本

总结

现代 JS 框架正逐渐在以下方向收敛:

  • 信号式响应模型
  • 组件化架构
  • 服务器优先渲染
  • 文件路由
  • 性能优化策略
  • 一致化的开发体验

这意味着开发者的跨框架学习门槛会越来越低,生态间的竞争将更多集中在性能极限、工具链整合、生态规模上。

下一个可能被普及的创新是什么?也许是全局可恢复状态(Resumability)的普及,或是编译器自动化优化的全面落地。

无论如何,趋势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更高效的开发过程,更极致的用户体验

相关推荐
泯泷40 分钟前
Tiptap 深度教程(三):核心扩展全面指南
前端·javascript·全栈
FogLetter1 小时前
前端组件通信新姿势:用mitt实现Toast组件的优雅通信
前端·react.js
每天开心1 小时前
🐞一次由事件冒泡引发的 React 弹窗关闭 Bug 排查与解决
前端·javascript·debug
kartjim1 小时前
2025 年现代 Node.js 模式
前端·javascript·node.js
xkxnq3 小时前
react 常用组件库
react.js
白头吟4 小时前
js函数中的this
javascript
ZzMemory4 小时前
深入理解JS(九):IIFE,即执函数的锁域魔法
前端·javascript·面试
Spider_Man4 小时前
Coze 驱动的宠物冰球工作流构建与项目代码实践
javascript·ai编程·coze
轻语呢喃4 小时前
图片压缩技术:从网页交互到多线程处理
前端·javascript·html
我有一粒花生米5 小时前
css 瀑布流布局
前端·javascript·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