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总感觉有点魔幻,大模型这圈子跟下饺子似的,今天你"追平GPT-4o",明天他"超越Claude 3",我都快看麻了。就在这一片喧嚣里,我突然想起个事儿:诶?美团那个叫"龙猫[1]"的大模型,好像没啥动静了?体验地址见文末哦。

这个赞对得起训练的费用吗,换做还是我当天就下架了,吗的,这届傻逼网友不给面子啊
说实话,我刚看到"龙猫"那会儿,还挺期待的。毕竟是美团,手握着我们吃喝拉撒睡的海量数据,搞出来的东西应该会很接地气吧?
结果呢?我跑去翻了翻技术圈的帖子,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龙猫",技术上是真的有点东西。开源出来的版本,在好几个权威榜单上,数据都相当漂亮,什么DeepSeek、Qwen,基本上打了个平手,甚至在某些特定任务上,比如那个听起来很高级的"Agent工具调用"能力,都快赶上Claude家的大杯了。
美团的技术团队也特实在,把底裤都亮出来了,什么DSMoE路由、通信优化......一堆我看不懂但感觉很厉害的技术细节,都写在博客里了。



这操作,对于搞AI开发的程序员小哥们来说,简直是宝藏,估计不少人已经收藏加转发了。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
技术圈里聊得火热,你问问身边点外卖的朋友,谁知道"龙猫"是啥?大家对美团的认知,还停留在黄色的袋鼠logo和"您的外卖已送达"的短信上。你跟他说美团搞了个顶尖AI,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啥?以后是AI给我送饭吗?"
这种反差感,真的太强了。一个外卖公司突然亮出肌肉,说自己技术很牛,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叹,而是有点懵,甚至觉得是个段子。这就像你家楼下卖煎饼果子的大爷,突然告诉你他其实是个深藏不露的理论物理学家。你信吗?你可能更关心他明天还出不出摊。
当然,美团也不是光说不练。他们在自家App里悄悄塞了些AI功能,比如一个叫"问小袋"的导购,还有"神抢手"里搞了个什么缘分测试。但我翻了半天App才在犄角旮旯里找到,体验了一下......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还行,但好像也没啥必要"的感觉。
它没有Kimi那种"我能读一篇万字长文"的震撼,也没有月之暗面那种"扔个链接就能总结"的实用。这些功能更像是在做小范围测试,离成为一个能让大家奔走相告的"爆款"体验,还差得远。
现在这市场环境,太吵了。
每天睁眼就是各种大模型的发布会、降价潮,信息密度高到爆炸。除非你真的拿出来一个"一刀封喉"的绝活,否则你的声音很快就会被淹没在信息洪流里。美团说自己的模型能力接近GPT-4o,这话放在一年前可能还会引起轰动,但现在,听众的耳朵早就起茧子了。大家的反应基本是:"哦,又一个啊,知道了。"
我猜,美团自己可能也没想好到底要怎么玩。
从他们财报会透露的信息来看,AI现在最大的作用是给内部提效,据说公司一半多的新代码都是AI写的。这说明啥?说明他们现阶段的目标,可能压根就不是在C端搞个大新闻,而是先用AI把自己内部的效率搞上去,降本增生。
这种打法,很稳,也很"美团"。先在自己的业务场景里把技术跑通、验证价值,而不是急着出去吆喝。这策略没错,但从我们这些外部用户的角度看,就显得格外低调,甚至有点"没存在感"。
所以,美团的"龙猫"没火,不是因为它技术不行,恰恰相反,它可能技术还挺好。只是,它的好,藏得太深,讲得太"专",而外面又太吵。
它现在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扫地僧,在自己的寺庙里默默干活,对外面的江湖纷争不闻不问。
未来"问小袋"这些功能会不会全面铺开,能不能真的改变我们点外卖、找团购的方式?或者那个给商家、程序员用的工具会不会成为爆款?谁知道呢。
可能对美团来说,这盘棋才刚刚开始。但对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在下一个惊艳的功能出来之前,"龙猫"可能就只是躺在技术新闻稿里的一个名字罢了。
引用链接
[1]
龙猫: longcat.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