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总的发展阶段是1.0->1.1->2.0->3.0
HTTP1.0
这个阶段的HTTP还比较简陋,有几个重要的缺陷:
**1.是短连接形式,无法复用连接,**即每个资源文件的请求都要新建一个tcp连接
2.请求必须按顺序进行,即当前请求收到响应后才能发下一个请求,有队头阻塞
3.无法解析host域
4.无法断点续传
HTTP1.1
这个阶段的HTTP就相对成熟很多了,针对1.0的缺点做出了很多改进
1.默认长连接,即一个连接可以承担多个请求响应
2.假如了管道机制,解决了请求者的队头阻塞问题, 请求方不用再等待响应回来,而是可以继续发送新的请求,但是响应方依然要等待顺序的请求发送响应,若前面的请求阻塞,则后面的请求都会被阻塞,这是http应用层的问题
3.支持了Host头域,支持虚拟主机
Host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域名,同一台服务器,或者说同一个ip 可以对应多个Host,这就是虚拟主机,DNS解析就是要解析出Host对应的ip是多少,然后请求到达服务器后,服务器再根据Host进行路由
4.完全支持断点续传,即支持范围请求
其他的改进:
5.新增了更多的状态码比如100(先询问服务器是否同意) 409 206(断点续传)
6.新增了更多了请求方式 如PUT DELETE
7.支持分快传输,传输数据时数据无需加载完毕
HTTP2.0
1.不再使用明文传输,改用二进制帧,用数据流传输(Stream)
这里要说明白,流是一个请求响应级别的概念,每个请求响应对应一个流,而帧是由响应或响应拆分成的,一般来说会拆成一个头帧(请求方法和路径)+多个data帧(body),把这些帧通过tcp传输,tcp由会把这些帧拆成很多tcp段,然后到达后根据序列化组装成帧,交由http对应的流处理器处理。
**2.彻底解决了队头阻塞问题(响应可以不按顺序发送,由客户端自行排序组合(流本身也是乱序的))**真正实现了多路复用
**3.队头压缩:**HPAK算法
4.支持服务器推送
但是仍存在tcp队头阻塞的问题: 即客户端必须等待tcp组合完所有的数据后才能收到数据,若中间有数据丢包,需要阻塞等待断点续传,会影响其他请求的流传输,这是tcp传输层的问题
为什么说1.1的问题是应用层 而2.0就是传输层问题呢
1.1的问题在于 即使tcp很畅通 没有丢包问题 他照样会阻塞,这是应用层本身的问题
而2.0就不一样了 丢包导致的阻塞就是你协议自己的特性,跟我应用层根本没有关系
HTTP3.0
1.基于QUIC协议: 这个协议基于UDP,自实现了可靠的udp传输,不存在队头阻塞,若丢包仅仅影响当前流,不影响其他请求的流,即每个流是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