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TO徐翔轩
低代码选型五大"隐性关注点"
国内"低代码"赛道,2015-2017年逐步有产品和厂商入局,2020年起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发展至今,已产生众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和厂商,如:
- "面向业务搭建"的轻量工具
- "低无代码结合"的典型产品
- "开发能力导向"的技术平台
- "流程+集成"方向的混合体
这些产品虽然都叫低代码,但价值和适用场景差别很大。
01 CIO的低代码选型挑战
近两年来,需求侧对于低代码的定位、功能和价值逐步清晰。但对CIO群体来说,低代码选型仍然不容易,尤其是考虑到潜在的痛点和关注点,选型更加困难。
关于这些痛点,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得帆低代码白皮书系列-CIO的7大核心痛点及应对解决之道_v1.0》白皮书。我结合这份白皮书,发布了《7个公式-谈谈中国百亿内营收企业CIO的核心痛点》系列分析文章和视频。
在准备白皮书的过程中,我们与200多家企业IT负责人做过深度的交流,尤其是营收在5--50亿的中型企业IT负责人。我们发现他们在选低代码平台时,往往面临一些共性挑战:
- 要求快:最好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就能看到成果;
- 要求省:团队精简,希望平台能撬动更多人力资源;
- 要求稳:不光能搭系统,还得后续好管、能集成、不掉链子。
可见,他们面临的挑战不只是"选哪个产品",而是:在有限资源下,平台和供应商能不能真正支撑组织把数字化做实、做深。
02低代码选型五大"隐性关注点"
根据CIO面临的困境,我们归纳出低代码选型时的五个"隐性关注点",分别是:
- 平台是不是只能靠IT?有没有可能让业务一起上手?
- 搭得快很好,但能不能把搭过的能力沉淀下来复用?
- 前期上手容易,后期面对需求变化和复杂场景还撑得住吗?
- 是不是支持从灰色、小场景起步,一步步搭建治理机制?
- 搭出来的系统是不是孤岛?能不能形成数据与流程的整合骨架?
这五个"隐性关注点",直接关乎CIO的核心需求:你选的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构建方式,平台应该成为组织"可持续构建能力"的起点。
隐性关注点一:别让一切都压在IT头上
核心关注:平台要构建"多角色协作"的能力边界
很多中型企业的CIO都说自己和团队像六边形战士、像"救火队长"------硬件运维、桌面故障、报表开发、流程实施、临时需求对接与搭建、接口打通集成、运营数据整理等,什么都找IT。
问题是,IT就那么几个人,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
所以企业选低代码平台时有一个核心诉求:能不能让业务学会搭,适当减轻IT的负担?
很多低代码平台说自己有"无代码能力"。但让业务方真正用起来,并不是一句"可视化拖拽"就能解决的。除了上手难度要低、配置体验要好外,更关键的是:协作边界清不清晰、机制成不成熟。
01 什么是真正"低无代码结合"的平台
我们认为"低无代码结合"的平台,应该满足三点:
- 业务可配、IT可控:基础构建业务能搞定,关键能力仍由IT掌握;
- 角色明确,权限清晰:业务不越界,IT不缺位,平台提供协作机制;
- 能力可复用,构建不重来:业务搭建成果可沉淀进平台,用于再利用。
引入低代码或者带有无代码能力的工具软件,并不是在"削弱IT",而是让IT从"项目执行者"转型为"构建体系的设计者",以及更充分地释放和提升组织的数字化生产、交付的能力,扩展数字化所能覆盖的需求、业务和组织边界。
所以你选的平台,关键不在于"无代码特性、低代码功能有没有",而在于:平台能不能支持一个"IT主导、业务参与、多角色协作"的构建体系。
隐性关注点二:搭得快,是不是用一次就废了?
核心关注:判断平台是否具备"构建资产沉淀能力"
或许大家在选型低代码的时候,看到一些吸睛的平台演示,比如:
- 三分钟搭一个审批流;
- 五分钟生成一套报表;
丝滑到让人觉得,"这就是我要的效率"。
可是真正上线一段时间后,CIO、IT团队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 系统还在,但没人用
- 用了一年,第二年又推翻重来
- 搭得快,可什么也没留下,下一次还是从零开始
这些现象背后,是一个被低估的能力缺口------构建资产的沉淀能力。
快速上线 ≠ 构建能力沉淀。沉淀能力,决定了平台能不能越用越高效。得帆的观察是,很多项目做成了"用完即弃"的工具,没能成长为企业可持续的数字化能力。
01 什么是真正的沉淀?

- 构建成果可标准化
业务字段、数据模型、业务流程、页面组件、扩展插件等能够沉淀与积累;新项目直接复用已有组件,而不是从头再来一遍。
- 能力库不断扩充
接口服务、数据源、权限对象、数据字典、配置信息等可以统一管理;IT可以把通用能力沉淀到平台,让业务方自助使用和调用。
- 治理机制内建
有应用、流程等的版本管理、数据的变更记录、平台的操作审计日志;既保证灵活性,又不牺牲可控性。
举个真实的例子:一家制造业客户,最初用表单类的无代码平台搭建了几十个小系统,但没形成统一规范,导致一年后维护成本翻倍。
换到得帆低代码平台后,他们花了一些时间,梳理了公共对象、数据模型、接口服务和组件,把已有成果沉淀为成能力库,经过了1年左右新平台的使用实践,新项目开发效率提升了60%以上,运维的便捷程度以及应对业务变更时的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
这里核心的变化点是:不是因为平台"更快",而是因为用得越久,能调动的构建资产越多,平台能力越强。
02 CIO在选型时该问什么?
所以,在低代码选型时,除了问"能不能快搭",还要追问:
- 搭完之后,这些成果能否沉淀进平台,方便未来复用?
- 平台有没有能力库、模板库、对象管理等沉淀机制?
- 构建资产的治理和演进,是不是平台的内生能力?
你不是在挑一个一次性用的开发工具,而是在选择一个能帮组织建立可复用、可演进的构建体系的平台。
那么低代码选型还有哪些"隐性关注点"?CIO还应该关注什么?我将在下期继续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