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惑:
- 炒股靠感觉,总是追涨杀跌,结果越炒越亏?
- 看到别人说"量化交易稳赚不赔",却完全搞不懂是什么套路?
- Python量化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真要学,感觉无从下手?
如果你有以上这些疑问,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一下量化交易的七种常见策略。这些策略既是量化的"入门门槛",也是很多专业量化机构的基石。
理解它们之后,你不仅能看懂别人嘴里的"均线金叉""多因子模型",更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量化思维。💡
1. 趋势跟踪策略
核心思想:顺势而为,涨了继续买,跌了就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均线金叉死叉:
- 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 = 买入信号(称为"金叉")。
- 短期均线下穿长期均线 = 卖出信号(称为"死叉")。
👉 优点:简单直观,容易实现。 👉 缺点:在震荡行情中容易"假突破",频繁止损。
Python实现趋势跟踪其实很容易,比如用pandas计算移动平均线,几行代码就能跑出来。
2. 均值回归策略
核心思想:股价围绕"均值"波动,偏离太多就会回归。
举个例子:
- 如果股价跌得比均线低很多,说明可能超跌 → 买入。
- 如果股价涨得比均线高很多,说明可能过热 → 卖出。
👉 优点:适合震荡市,稳定性较好。 👉 缺点:遇到单边趋势时可能"抄底抄在半山腰"。
常见方法包括布林带策略,利用上下轨来判断股价是否偏离太多。
3. 动量策略
核心思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比如:
- 一只股票连续上涨3天,就买入,赌它还会继续涨。
- 一只股票连续下跌,就卖出,避免被套。
👉 优点:抓住"牛股"时收益非常可观。 👉 缺点:容易在反转行情中吃亏。
这其实跟趋势跟踪有点像,但动量策略更强调"近期表现"。
4. 统计套利策略
核心思想:利用价差回归获利。
常见做法是配对交易:
- 找到两只相关性高的股票(比如上证50里的两大银行股)。
- 当它们的价差突然变大,就买便宜的、卖贵的。
- 等价差回归正常,就平仓获利。
👉 优点:理论风险较低,不太依赖大盘方向。 👉 缺点:需要严格的数据分析,执行难度高。
统计套利更接近"机构玩法",但Python可以帮我们快速算出协整关系和价差序列。
5. 交易量策略
核心思想:量在价先,量价配合才能走出大行情。
例如:
- 量增价涨 → 资金进场,买入。
- 量缩价跌 → 资金撤退,卖出。
👉 优点:可以验证趋势的有效性。 👉 缺点:成交量容易被"虚假放量"迷惑。
在Python里,直接用成交量字段就能做分析,非常适合新手练手。
6. 高频交易策略
核心思想:以极快的速度赚取极小的价差。
比如在几秒甚至毫秒内买入卖出,赚取0.01元的差价。 这种策略需要:
- 超低延迟的系统
- 高性能硬件和网络
- 强大的风控
👉 优点:几乎不受市场大方向影响。 👉 缺点:门槛极高,个人投资者很难参与。
这部分可以当了解就好,真正操作需要专业团队。
7. 多因子策略
核心思想:融合多维度信号,提高胜率。
单一指标往往不稳定,比如只看均线可能频繁打脸。 多因子策略会综合考虑:
- 估值因子(市盈率PE、市净率PB)
- 技术因子(均线、动量、波动率)
- 财务因子(盈利能力、成长性)
通过加权或模型组合,得到一个更稳健的买卖信号。
👉 优点:风险分散,胜率较高。 👉 缺点:构建过程复杂,对数据要求高。
这也是目前机构量化最主流的思路。🎯
总结
如果你是量化小白,我的建议是:
- 先从趋势跟踪、均值回归入手,写几个简单的Python回测程序,建立起直观感受。
- 再尝试动量和交易量策略,加深对市场行为的理解。
- 最后逐步学习统计套利和多因子模型,走向更专业的量化研究。
量化交易不是"稳赚不赔"的魔法,而是一种用数据和逻辑减少情绪化决策的方法。只要你能坚持学习和实践,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