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快码 3.5S:多智能体自协同,引爆开发者新范式

前两天发了一篇关于《我的疑问:为什么 Anthropic(Claude) CEO 敌意这么大?!》的讨论,引起一些热议,原来 Anthropic 老板最开始也曾是百度海外的实习生;不管怎么说,"百度是技术人的黄埔军校"这没错了。

让我们再换个视角:也许百度一直在践行"厚积薄发式的创新" ,记得大模型最最开始在国内的火爆产品,就是百度的文心一言,现在虽有了 DeepSeek 的接力,但是不否认的是,再看看百度陆续发布的AI产品:百度飞桨、文心X1.1、文心快码,噢,原来,他们一直在默默发力。

👉 本篇:将结合文心快码 3.5S 的全新升级,拆解它的"多智能体自协同引擎",聊聊它如何影响开发者的工作方式,并通过实际场景演示,看看我们能否在这个时代用 AI 搭建属于自己的"虚拟开发团队"。

一、从单智能体到多智能体:背景与拐点

9 月 9 日,在 Wavesummit 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正式发布 文心快码 3.5S(Super Synergistic AgentS)版本

这次升级被称为"多智能体自协同引擎",以往,开发者对智能体(Agent)的认知主要停留在"增强个人生产力"的维度:写代码、生成文档、帮忙查 Bug。问题是:复杂的工程从来不是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从需求规划、任务拆解,到代码生成、测试覆盖、前后端协作,每个环节都有不同角色和专业知识。

并且,这些智能体各自互相协同,这不再停留在"设个角色、挂个知识库"的浅层集成,而是把工作流程编排进去 :每个子智能体既具备专业域知识,又保留通才能力(跨栈理解与补全上下文、接口对齐与冲突消解),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协作。

让我们先来看看现在都有哪些智能体:

智能体 特点 适用场景
Zulu 启用所有内置 Tools 和当前项目安装的 MCP 工具,擅长自主探索用户需求、完成多文件编辑、端到端完成任务。 代码结构复杂、文件改动量大的需求。
Plan 擅长分析复杂需求,与用户协同澄清并完善需求,并将拆解步骤输出到 plan.md 文件中。通过提前梳理需求,确保后续生成的代码更贴合预期,提升整体效率。 重构或需要完整规划的复杂需求。
UT 识别代码结构和单测框架,自动生成符合项目风格的单测代码,同步提供覆盖率报告。帮助发现潜在 bug,提高代码质量。 逻辑边界复杂、质量要求高的开发任务。
F2C 智能识别 Figma 元素,高保真还原设计稿,自动生成可运行的前端代码。大幅缩短设计到开发的周期。 基于 Figma 设计稿的前端开发需求。
Architect 不直接调用 Tools,仅能调用其他 Agent。擅长在多个 Agent 之间进行编排和分工,设计合理的执行顺序与依赖关系。通过高层次调度,让各个 Agent 协同完成复杂任务,确保整体产出符合架构与质量要求。 跨多个 Agent 的复杂需求,如端到端项目交付、涉及规划+编码+测试的综合任务,或需要统一把控规范与质量的场景。
Deep Read 仅调用文件读取与目录分析工具,不会修改本地代码。能够深入解析项目逻辑、依赖与规范,快速提取核心信息并生成总结或解读报告。 接手陌生项目、阅读复杂代码库、理解第三方库或遗留系统,以及需要快速建立上下文认知的场景。
Actor 不与用户进行过多需求澄清,聚焦在编码实现,通过直接修改文件、调用终端,模拟开发者执行具体任务。 需求清晰、任务明确的小型编码或执行任务。

可能有朋友想问:为什么要内置这么多智能体?

我们都知道大模型的幻觉和上下文限制,所以,让每个 Agent 都有清晰的流程设置、定位与边界,才能有效避免"万能体"在垂直领域中常见的效果下降的问题。就是说让更专业的智能体做更专业的事情!

其中,比如最常用的 Zulu,适合用在端到端的开发任务上:从 0 到 1 搭建新应用,或在现有复杂项目里快速完成功能升级、Bug 定位与修复。对比 Cursor 或 Copilot 那种偏向单点补全的思路,Zulu 更像是一个"全栈型小队长"。

再比如 Plan 的定位就是和你一起澄清、规划,把需求拆成步骤,并保证每一步生成的代码都是你要的。

UT 则直击测试环节,它不仅会写单测,还能同步生成覆盖率报告,帮你发现潜在 bug。很多团队常见的"没人愿意写测试"的问题,UT 胜任了。

还有F2C(设计稿转代码),则更多服务于前端场景,高保真地把设计稿转成可运行、可维护的前端代码。

加在一起,这不就是妥妥的"虚拟开发团队"吗?------ 团队任意定义!


二、3.5 核心升级:三个维度的跃迁

在最新的升级,文心快码 3.5S 提出三个关键词:Super、Synergistic、AgentS

1、所谓 Super,其实就是让智能体更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万能助手,而是能根据开发者需求自定义,它还能把复杂任务拆解成清晰的 To-Do 清单(让我想起 cursor 也是这样设计的),实时追踪进展,开发流程更透明。

2、接下来是 Synergistic,重点在于多智能体协同。面对复杂任务时,它能临时派生出 Subagents,自主分工,协同机制也突破了上下文的限制,让不同智能体之间能传递和记住更多信息,避免了过去"健忘"的尴尬。

3、第三点 AgentS 更像是"智能体操作系统":把工具接入、知识库、权限与资源管理、状态/记忆持久化、可观测性(日志、回放、评测)等要素一次性端正,把 Super(更强个体)与 Synergistic(多体协同)沉淀为可复用、可扩展的生产体系。

我认为,这直指当下 vibe 开发者面临的编码大模型三大痛点:不懂业务 → 难以完成复杂任务 → 缺乏协作机制


三、实操评测:构建超复杂系统

官网上有插件版本 以及 IDE 版本,可供自主选择

我这里选用的就是 IDE,直接复杂命令起手

请帮我从零创建一个前后端分离的管理系统:前端用 Vue 3 + Vite + Vue Router + Pinia + Element Plus (支持登录/退出、侧边菜单、面包屑、列表分页筛选、表单增删改查、上传/导出、深浅色与中英国际化),后端用 Python FastAPI + SQLAlchemy + Alembic + JWT (提供 /auth/login/users/roles/resources 等 REST API,含分页/排序/搜索、RBAC 鉴权、中间件日志与异常处理、Swagger 文档,数据库默认 SQLite 并支持切换 PostgreSQL),两端通过 .env 可配置,提供 Docker Compose 一键启动(frontend:5173api:8000)、种子数据与管理员账号(admin/123456),内置单元测试与接口测试样例(pytest + httpx)、前端 e2e 示例(Playwright),并生成 README 与脚手架脚本(make dev 本地启动、make test 测试、make build 产物构建)。

智能体自动生成 To-Do 列表,清晰展现过程:

过程中可以看到前后端代码结构相当之完整,包括各个模块的设计很标准、代码规范、文档细致:

1、构建目录:

2、后端代码示例:

3、前端代码示例:

过了"一会儿"(毕竟构建了80个文件):

出结果了,我表示结果很惊艳!Zulu 智能体的架构能力及调度能力相当之 nice!

1、登录页

2、接口正常

3、界面效果


四、观点:下一代范式"多智能体协作"

我认为,现在的 Vibe 编程的核心困难有三:

  1. 复杂性规律:任何非单一的编程任务,早晚都会遇到多维度的复杂性。靠一个智能体强行应付,迟早陷入瓶颈。
  2. 软件工程规律:开发本质上是协作活动,对于大模型也是,要真正替代人力,就必须模拟这种协作模式。
  3. 生态规律:当开发者能自由定义、组合、协作多个 Agent,就像在使用"新型操作系统"。这比单个工具的提升更具生态力量。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我看到文心快码正在做了👍

目前,文心快码已累计服务 1000 万+ 开发者,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个实验性的 AI IDE,而是一股实实在在的产业力量。

如果你有啥"好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相关推荐
fsnine2 小时前
深度学习——迁移学习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shao9185162 小时前
Gradio全解11——Streaming:流式传输的视频应用(8)——Gemini Live API:实时音视频连接
人工智能·async·gemini·websockets·live api·servertoserver·clienttoserver
程序员小袁2 小时前
LMDeploy 上线实战:零部署清单、QPS–显存估算表与 TurboMind vs vLLM 压测脚本全套指南
人工智能
pan0c232 小时前
机器学习 之 时间序列预测 的 电力负荷预测案例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
Sui_Network2 小时前
GraphQL RPC 与通用索引器公测介绍:为 Sui 带来更强大的数据层
javascript·人工智能·后端·rpc·去中心化·区块链·graphql
武子康2 小时前
AI-调查研究-75-具身智能 从LLM到LBM:大模型驱动下的机器人分层控制架构
人工智能·ai·职场和发展·架构·系统架构·机器人·具身智能
扑克中的黑桃A3 小时前
AI对话高效输入指令攻略(三):使用大忌——“AI味”
人工智能
aneasystone本尊3 小时前
详解 Chat2Graph 的工作流实现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