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收「藏」 👀关「注」 💬评「论」
在金融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安全已从单纯的++技术攻防++ 扩展至**++架构、合规、流程与创新++** 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老兵 ,将系统阐述数字银行安全体系的建设路径与方法论,旨在提出一套可落地、系统化、前瞻性的新一代安全架构。
| 序号 | 主题 | 内容简述 |
| 1 | 安全架构概述 | 全局安全架构设计,描述基础框架。 |
| 2 | 默认安全 | 标准化安全策略,针对已知风险的标准化防控(如基线配置、补丁管理)。 |
| 👉3 | 可信纵深防御 | 多层防御体系,应对++未知威胁++与高级攻击(如APT攻击、零日漏洞)。 |
| 4 | 威胁感知与响应 | 实时监测、分析威胁,快速处置安全事件,优化第二、三部分策略。 |
| 5 | 实战检验 | 通过红蓝对抗演练验证防御体系有效性,提升安全水位。 |
6 | 安全数智化 | 运用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如AI)提升安全运营(各部分)效率。 |
---|
目录
[6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及架构](#6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及架构)
[6.1 银行业数字化防御体系面临的挑战](#6.1 银行业数字化防御体系面临的挑战)
[6.2 国内外新兴安全防御技术简介](#6.2 国内外新兴安全防御技术简介)
[6.2.1 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6.2.1 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
[6.2.2 安全平行切面(Security Parallel Plane)](#6.2.2 安全平行切面(Security Parallel Plane))
[6.2.3 零信任(Zero Trust)](#6.2.3 零信任(Zero Trust))
[6.3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6.3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
[6.3.1 可信防御理念](#6.3.1 可信防御理念)
[6.3.2 纵深防御理念](#6.3.2 纵深防御理念)
[6.4 可信纵深防御架构](#6.4 可信纵深防御架构)
[6.4.1 设计目标](#6.4.1 设计目标)
[6.4.2 整体架构](#6.4.2 整体架构)
[6.4.3 架构实施路径](#6.4.3 架构实施路径)
[1. 基于硬件可信芯片构建信任根](#1. 基于硬件可信芯片构建信任根)
[2. 基于安全平行切面构建可信策略控制点](#2. 基于安全平行切面构建可信策略控制点)
[3. 基于信任链保障防御能力自身安全](#3. 基于信任链保障防御能力自身安全)
[4. 基于可信管控中心实施统一管控](#4. 基于可信管控中心实施统一管控)
[6.5 可信纵深防御体系总结](#6.5 可信纵深防御体系总结)
6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及架构
安全是数字银行的生命线 。数字银行需将风险控制在事前,避免实质性风险事件发生。默认安全治理体系虽能提前处置++已知风险++ ,但面对运行时的++未知风险++ 和++高级威胁++ (如0Day漏洞、供应链攻击、社会工程学攻击等),仍需构建可信纵深防御体系,保障数据与资金安全。
6.1 银行业数字化防御体系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落地,金融行业需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技术筑牢防御体系。然而,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三大核心挑战:
1. 安全事件影响面扩大
-
高价值资产在线化 :数字银行将核心资产(用户数据、资金流)集中线上,一旦遭攻击,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案例:-
新西兰证券交易所连续5日遭DDoS攻击,交易系统崩溃。
-
瓦莱塔银行被黑客盗取1300万欧元,被迫关闭所有线上渠道,导致社会现金交易依赖激增。
-
-
风险传导效应:银行业关联经济命脉,单点安全事件可能升级为系统性风险。
攻击目标 | 传统银行影响范围 | 数字银行影响范围 |
---|---|---|
交易系统 | 局部分支机构 | 全国乃至全球用户 |
数据泄露 | 内部调查与合规整改 | 品牌声誉损失、巨额罚款 |
服务中断 | 线下替代方案缓冲 | 业务全面停摆 |
2. 在线数字资产保护难度增大
-
攻击目标升级 :数字资产成为高阶黑客(如APT组织)的重点目标。
📌 案例:第一资本银行泄露1.06亿用户数据,攻击者利用云服务器配置漏洞入侵。 -
边界防护失效:
-
业务开放化(API集成、生态合作)打破传统网络边界。
-
数据流动频繁(云环境、多端交互),生命周期各环节均暴露风险。
-
-
未知威胁难以防御:0Day漏洞、供应链投毒等攻击可绕过常规检测规则。
3. 安全防护与用户体验难以兼顾
-
业务敏捷性要求:数字银行需快速迭代产品,但传统安全策略调整滞后,可能阻碍业务创新。
-
安全效率矛盾:
-
严格管控 → 用户体验下降(如频繁验证)。
-
宽松策略 → 风险敞口扩大。
-
-
管理复杂度飙升:资产动态变化导致策略维护工作量指数级增长,人工操作难以及时覆盖风险。
安全与体验平衡挑战
场景 | 安全优先方案 | 体验优先方案 | 矛盾点 |
---|---|---|---|
用户登录 | 多因素认证+行为验证 | 一键登录 | 便捷性与账户安全 |
API开放 | 严格鉴权与流量限制 | 低门槛接入 | 生态合作与风险控制 |
数据共享 | 脱敏与加密传输 | 实时交互 | 效率与隐私保护 |
6.2 国内外新兴安全防御技术简介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业界提出了多种创新防御理念与技术。本节简要介绍可信计算 、安全平行切面 和零信任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安全技术,为构建数字银行可信纵深防御体系提供思路。
6.2.1 可信计算(Trusted Computing)
可信计算是一种基于++硬件安全模块++ 的技术体系,由可信计算组织(TCG)推动,旨在通过硬件级安全支撑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我国沈昌祥院士进一步提出主动免疫可信计算(可信计算3.0) ,其三大核心特点如下:
-
计算与防护并行
- 采用"计算+防护"双体系架构,在计算过程中同步进行安全验证,确保行为符合预期。
-
双体系结构
-
计算部件:保持原有业务逻辑不变。
-
防护部件:独立运行,对计算全生命周期进行主动监控与度量。
-
-
四要素动态访问控制
- 对访问控制中的主体、客体、操作、环境四要素进行实时可信验证,弥补传统模型仅依赖授权标识的缺陷。
可信计算3.0 vs. 传统安全模型
对比维度 | 传统安全模型 | 可信计算3.0 |
---|---|---|
防护模式 | 事后加固 | 主动免疫 |
技术基础 | 软件策略为主 | 硬件密码模块为根 |
访问控制 | 静态授权 | 四要素动态度量 |
适用范围 | 边界防护 | 内生安全嵌入系统底层 |
6.2.2 安全平行切面(Security Parallel Plane)
安全平行切面是下一代原生安全架构 ,其核心思想是:构建一个与业务逻辑既融合又解耦 的平行安全空间,通过标准化接口 为业务系统提供强大的内视(Observability) 与干预(Intervention) 能力,从而有效解决传统安全方案的痛点。
🎯 核心理念:融合解耦,平行管控
-
融合:安全能力深度嵌入到业务的"端---管---云"各层次,实现无死角覆盖。
-
解耦:安全逻辑与业务逻辑分离,允许两者独立迭代升级,互不束缚。
✨ 核心优势与特点
与传统安全方案相比,安全切面遵循 "分层建设、多层联动" 的原则构建,具备四大核心优势:
传统安全方案痛点 | 安全平行切面优势 |
---|---|
外挂式:隔靴搔痒,感知浅 | 🔍 精准感知:深度内视业务数据流与控制流 |
内嵌式:与业务代码耦合,难以维护 | ⚡ 及时管控:通过标准化接口快速响应与干预 |
静态策略:无法适应业务快速变化 | 🛡️ 保障有力:动态刻画可信行为,强化安全组件 |
部署僵硬:难以应对碎片化场景 | 📈 稳健发展:分层建设,灵活适配,支持多层联动 |
💡 在数字银行防御体系中的价值
-
应对高级威胁 :通过动态行为刻画,为识别0Day攻击、业务违规滥用等未知威胁提供了可能。
-
提升安全效率 :安全策略与业务系统解耦,大幅减少安全加固对业务迭代的"打扰",实现敏捷安全。
-
形成防御合力 :可与可信计算等技术栈结合,共同为应用系统提供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行为的完整可信保障。
6.2.3 零信任(Zero Trust)
零信任由Forrester分析师John Kindervag于2010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从不信任,始终验证"** ,推动安全架构从"网络中心化"转向**"身份中心化"**。
✅ 三大关键技术
-
现代身份与访问管理(IAM)
- 基于身份、环境、权限等多维度动态鉴权,确保"正确身份访问正确资源"。
-
软件定义边界(SDP)
- 实现网络隐身与预验证/授权、应用级准入,缩小攻击暴露面。
-
微隔离(Micro-Segmentation)
- 细粒度划分网络段,实施差异化安全策略。
⚠️ 局限性分析
挑战类别 | 具体问题 |
---|---|
部署复杂度 | 旧系统改造难,迁移成本高 |
架构分散性 | 安全检查点分散,易被绕过 |
验证完备性 | 缺乏对服务型越权攻击的有效指导 |
三大新兴防御技术适用场景对比
技术 | 核心思想 | 适用场景举例 | 在数字银行的整合价值 |
---|---|---|---|
可信计算 | 硬件为根,主动免疫 | 核心交易系统、硬件供应链安全 | 构建底层可信基座 |
安全平行切面 | 业务与安全解耦并行 | API风险管控、实时行为干预 | 提升威胁响应效率与精准度 |
零信任 | 永不信任,动态验证 | 远程办公、跨生态数据访问 | 强化身份中心化访问控制 |
关键提示 :数字银行需结合业务特性,融合多项技术形成互补:以可信计算为底座,通过安全切面实现动态管控,辅以零信任细化访问权限,最终构建覆盖"端---管---云"的可信纵深防御体系。
6.3 可信纵深防御概念
可信纵深防御: 是一种创新的安全防御体系架构,它结合了主动免疫可信计算 与多层次防御 理念。该体系通过建立完备的信任链,将信任关系逐级规约至硬件芯片可信根,确保防御体系自身的安全可信。
🛡️ 核心价值:主动免疫 + 多层覆盖
-
✅ 主动免疫 :只允许信息系统执行预期内的行为,对非预期行为进行默认拦截
-
🛡️ 多层覆盖:建立多层防御机制,覆盖所有可能的威胁路径
-
🔗 信任传递:从硬件芯片开始,建立自下而上的完整信任链
6.3.1 可信防御理念
🎯 核心理念:从"不确定威胁"到"确定防御"
将不确定的攻击威胁 转换为基于已知业务状态的有效防御策略,通过建立可信根和信任链,在各层建立可信策略控制点。
✅ 可信级防御两大要求
1. 🔒 防御组件自身安全可信
-
可信管控依赖的各层模块和组件必须首先确保自身安全
-
建立从硬件到应用的完整信任链,保障防御体系基础牢固
2. 📋 运行环境与行为必要且无风险
-
应用运行依赖的类、方法、函数、参数、进程、文件等均需经过安全评估
-
访问者的身份、权限、环境和行为均需可信且可追溯
-
非必要资源和行为默认拦截,并记录日志用于审计追溯
可信防御行为管控矩阵:
管控维度 | 预期内行为 | 非预期行为 | 处置方式 |
---|---|---|---|
资源加载 | 必要的类、文件、进程 | 非必要资源 | ✅ 允许 / ❌ 拦截 |
访问行为 | 身份、权限、环境可信 | 可疑访问 | ✅ 允许 / ❌ 拦截 |
操作执行 | 经过安全评估的操作 | 未知操作 | ✅ 允许 / ❌ 拦截 |
6.3.2 纵深防御理念
🏰 核心理念:多层防线,漏洞错开
建立多层重叠的安全防护系统,即使某一防线失效也能被其他防线弥补,有效避免单点防御失败。
🎯 数字银行多层防御实践

各层级防御重点:
-
🌐 网络层 :基于网络切面管控**++流量、应用语义、访问者身份和权限++**
-
⚙️ 应用层 :基于应用切面确保运行时加载的**++类、方法、参数++**等符合预期
-
📦 容器层 :通过系统安全切面管控++容器运行时加载的应用和进程++
-
🔧 基础设施层 :基于**++硬件可信芯片++** 建立从++BIOS到应用++的自下而上信任链
⚖️ 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在可信纵深防御体系建设中,需要综合考虑:
-
威胁状况 与业务特性
-
建设成本 与管控效率
-
合规要求 与实际效果
防御层级与投入效益分析:
防御层级 | 安全效益 | 投入成本 | 适用场景 |
---|---|---|---|
基础层(硬件可信根) | 🔴🔴🔴🔴🔴 | 🔴🔴🔴 | 核心交易系统 |
容器层 | 🔴🔴🔴🔴 | 🔴🔴 | 云原生应用 |
应用层 | 🔴🔴🔴 | 🔴🔴🔴 | 关键业务应用 |
网络层 | 🔴🔴 | 🔴 | 所有互联网应用 |
6.4 可信纵深防御架构
6.4.1 设计目标
基于数字银行业务特性及威胁状况,可信纵深防御体系的设计目标如下:
🏹 核心目标:
-
以可信根为支撑 ,构建贯穿硬件、固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网络行为的完整信任链
-
通过多层覆盖的可信防御措施,大幅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
达成事前防控,高效规避已知与未知威胁
-
兼顾效率与体验要求
6.4.2 整体架构
可信纵深防御体系采用双体系结构,形成计算体系与防护体系并行的创新架构:

🔑 四大关键组成部分
组件 | 功能描述 | 核心技术 |
---|---|---|
硬件可信芯片 | 信任根基础,提供底层安全支撑 | 密码学算法、安全存储 |
可信策略控制点 | 各层级安全策略执行节点 | 可信软件基、切面技术 |
信任链 | 保障安全组件自身可信 | 度量、验证、传递机制 |
可信管控中心 | 统一策略管理与调度中枢 | 大数据分析、AI算法 |
🏛️ 可信管控中心四大子系统
子系统 | 核心职能 | 关键能力 | 价值体现 |
---|---|---|---|
可信策略管控系统 | 策略下发与执行监督 | 统一策略管理、实时控制 | 集中管控 |
可信策略刻画系统 | 生成"免疫基因抗体" | 行为分析、模式识别 | 精准防护 |
安全保障系统 | 防御体系自身安全 | 漏洞防护、安全加固 | 体系可靠 |
稳定性保障系统 | 业务连续性保障 | 熔断降级、性能保护 | 业务稳健 |
📊 架构运行机制

🌟 架构核心特色
1. 双体系并行结构
-
计算体系:保持业务逻辑正常执行
-
防护体系:并行进行安全监控与管控
2. "免疫基因抗体"机制
-
基于密码学技术生成安全标识
-
有效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
对有害物质进行破坏与排斥
3. 全覆盖信任保障
-
从硬件芯片到应用行为的全链路可信
-
各层级可信策略控制点的自身安全验证
-
防御体系不引入新的安全风险
核心价值:该架构为数字银行信息系统加持"免疫能力",既保障了数字资产安全,又通过稳定性保障系统确保业务连续可靠,实现了安全与业务的完美平衡。
6.4.3 架构实施路径
基于可信纵深防御体系整体架构,需从四个关键维度构建完整的防御能力:
1. 基于硬件可信芯片构建信任根
🎯 核心功能:
-
对物理机启动参数和程序进行可信管控
-
提供静态和动态信任链校验机制 ,确保硬件芯片、启动参数、OS等安全可信
-
将信任关系从基础设施层逐层传递至应用层和网络层,最终形成完备的信任链
🔄 信任传递机制:
硬件可信根 → 基础设施层 → 应用层 → 网络层 → 完整信任链
🎯硬件可信芯片核心能力
能力类型 | 具体功能 | 安全价值 |
---|---|---|
启动可信 | BIOS、BMC、固件验证 | 防止底层篡改 |
运行可信 | 实时度量与验证 | 确保运行环境安全 |
存储可信 | 密钥安全存储 | 保障密码材料安全 |
传递可信 | 信任链逐级传递 | 建立完整可信体系 |
2. 基于安全平行切面构建可信策略控制点
🎯各层级可信策略控制点配置
防御层级 | 可信策略控制点 | 管控对象 | 防御策略 |
---|---|---|---|
移动端及终端层 | 安全切面/SDK/EDR | 小程序、软件、进程、网络 | 白名单机制,仅允许预期行为 |
网络层 | 统一访问代理网关 | 身份、权限、环境、行为 | 异常操作直接拦截 |
应用层 | 应用切面/RASP/安全容器 | 类、方法、函数、文件 | 运行时行为白名单管控 |
基础设施层 | 硬件可信芯片 | 物理机启动和运行 | 确保计算环境可信 |
✨ 平行体系结构优势
-
融合解耦:安全深入业务逻辑,不再是外挂式安全
-
默认安全:业务上线即带有安全可信能力
-
可编程扩展:安全能力与业务独立演进
3. 基于信任链保障防御能力自身安全
⚠️ 核心挑战:
可信策略控制点如自身不安全,将无法保障业务系统可信管控,甚至引入新风险。
✅ 解决方案:
信任链构建要点:
-
利用硬件可信芯片的可信存储和密码技术
-
信任机制从硬件层逐层传递至各策略控制点
-
确保每个控制点都经过可信验证
4. 基于可信管控中心实施统一管控
可信管控中心作为大脑中枢,由四大系统组成:
系统名称 | 核心职能 | 关键模块 | 输出成果 |
---|---|---|---|
可信策略管控 | 策略生命周期管理 | 策略下发、异常拦截、行为审计 | 可执行的管控策略 |
可信策略刻画 | "免疫抗体"生产中心 | 大数据分析、模式识别 | 加密的管控策略 |
安全保障 | 防御体系自身安全 | 漏洞防护、安全加固 | 安全可靠的防御能力 |
稳定性保障 | 业务连续性保障 | 熔断降级、性能保护 | 稳定的业务运行 |
🔄 工作流程
-
数据采集 :从各层级控制点收集日志和数据
-
策略分析 :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预期行为模式
-
策略生成 :生成加密的"免疫抗体"策略
-
策略下发 :配置到各可信策略控制点
-
持续监控 :实时审计与优化
🏆 总结:四位一体的防御体系
-
根信任:以硬件芯片为可信起点
-
全覆盖:多层次策略控制点无死角防护
-
自保障:防御体系自身安全可信
-
智能化:集中管控与自适应策略生成
6.5 可信纵深防御体系总结
维度 | 核心内容 | 关键组成/特点 | 设计原则 | 价值目标 |
---|---|---|---|---|
防御理念 | 可信纵深防御 | • 主动免疫可信计算 • 多层纵深防御 • 业务运行预期内行为管控 | • 将不确定威胁转换为确定防御 • 仅允许预期内行为执行 | 事前规避已知和未知威胁 |
体系架构 | 四位一体架构 | 1. 硬件可信芯片 (信任根) 2. 可信策略控制点 (执行层) 3. 信任链 (安全保障) 4. 可信管控中心(大脑中枢) | 双体系结构: • 计算体系(业务逻辑) • 防护体系(安全管控) | 建立完整可信防御生态 |
可信管控中心 | 四大子系统 | • 可信策略管控系统 :策略下发、异常拦截、行为审计 • 可信策略刻画系统 :"免疫抗体"生产中心 • 安全保障系统 :防御体系自身安全 • 稳定性保障系统:业务连续性保障 | 集中管控与智能分析相结合 | 实现精准管控与业务稳定 |
防御层级 | 多层次覆盖 | • 移动端/终端层 :EDR、安全SDK • 网络层 :统一访问代理网关 • 应用层 :RASP、安全容器 • 基础设施层:硬件可信芯片 | 分层建设、多层联动 | 全覆盖、无死角防护 |
技术特色 | 创新技术融合 | • 可信计算3.0 (主动免疫) • 安全平行切面 (业务与安全解耦) • 零信任理念(永不信任,始终验证) | 技术互补、形成合力 | 应对0Day、供应链攻击等高级威胁 |
实施效果 | 安全价值体现 | • 事前防控 :预期内行为白名单 • 事中阻断 :异常行为实时拦截 • 事后溯源:完整审计追溯 | 安全与效率平衡 | 兼顾数字银行安全、效率与体验 |
参考资料:《数字银行安全体系构建》
👍点「赞」➛📌收「藏」➛👀关「注」➛💬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