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流程

当服务端的服务器建立好后,http请求的网页资源位于服务端应用层某路径下的文件(比如index.html
)。
在浏览器发起 HTTP 请求之前,需要经过 DNS 解析过程来获取服务器的 IP 地址。
1. DNS 解析:
在浏览器发起 HTTP 请求之前,首先需要通过 DNS 解析 获得服务器的 IP 地址:
-
用户在浏览器中输入网址(如
www.example.com
)。 -
浏览器向 DNS 服务器发送查询请求,解析域名为 IP 地址。
-
DNS 服务器返回相应的 IP 地址,浏览器获得目标服务器的地址。
注意:如果浏览器之前访问过该域名,可能会从本地缓存中获取 IP 地址,而不需要重新查询 DNS。
2. 三次握手(建立 TCP 连接):
-
DNS 解析完成后,浏览器已经获得了服务器的 IP 地址。
-
然后,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开始建立 TCP 连接 。这个过程通过 三次握手 完成:
-
客户端 → 服务器 :客户端发送 SYN(同步) 包,表示请求连接。
-
服务器 → 客户端 :服务器收到 SYN 包后,发送 SYN-ACK(同步-确认) 包,表示接受连接请求。
-
客户端 → 服务器 :客户端再发送 ACK(确认) 包,表示连接建立成功。
-
图片中accept成功就表示连接建立成功(accept不参与三次握手的过程)
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详见这篇博客
3. 发起 HTTP 请求:

当 TCP 连接建立成功后,浏览器通过已建立的连接发起 HTTP 请求。HTTP 请求包括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重要的作用。
请求的主要组成部分:
-
请求行:
-
请求方法 (如
GET
、POST
、PUT
、DELETE
):定义了请求的操作类型。 -
请求 URI (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指定资源的位置。例如,
GET /index.html HTTP/1.1
表示请求位于服务器根目录下的index.html
文件。 -
HTTP 版本 :定义所使用的 HTTP 协议的版本,例如
HTTP/1.1
或HTTP/2
。
-
-
请求头:
-
Host:指定请求的服务器域名,特别是在同一 IP 地址上托管多个网站时(虚拟主机环境下)。
-
User-Agent:标识客户端的浏览器类型。
-
Accept :客户端能够处理的 MIME 类型,如
text/html
、application/json
等。 -
Cookie:浏览器携带的 cookies,通常用于会话管理和用户身份验证。
-
Authorization:包含认证信息,通常用于需要用户身份验证的请求。
-
-
请求体 :对于
POST
、PUT
请求,数据会在请求体中传送。请求体用于传输表单数据、文件上传内容或 JSON 数据等。
封装过程:
-
HTTP 请求会从应用层通过各个协议层封装,最终通过 链路层(如以太网)在网络上传输:
-
应用层:构建 HTTP 请求。
-
传输层:将 HTTP 请求数据封装为 TCP 数据段,增加传输控制信息。
-
网络层:为数据包增加目标 IP 地址等路由信息。
-
链路层:通过物理网络设备传输数据包。
-
4. 获取 HTTP 响应:
服务器接收到 HTTP 请求后,会解析请求,处理相应的逻辑并生成响应。
HTTP 响应的结构:
-
响应行:包括 HTTP 版本、状态码和状态描述。
-
状态码
200 OK
表示请求成功。 -
404 Not Found
表示请求的资源不存在。 -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表示服务器遇到错误。
-
-
响应头:包括响应的元数据,如:
-
Content-Type :指定响应体的内容类型,例如
text/html
表示 HTML 页面。 -
Content-Length:响应体的长度,告诉客户端返回数据的大小。
-
Cache-Control :指定缓存策略,例如
no-cache
表示禁止缓存。
-
-
响应体:实际返回的数据内容,如 HTML 页面、JSON 数据、图片、视频等。
响应体解析:
浏览器会根据响应头的 Content-Type
来解析响应体。如果是 HTML 页面,浏览器将其解析并渲染为可视化网页。
5. 关闭连接:
当 HTTP 请求-响应的交互完成后,TCP 连接可以被关闭。这个过程包括四次挥手:
-
客户端 → 服务器 :客户端发送 FIN(结束)包,表示希望关闭连接。
-
服务器 → 客户端 :服务器确认收到 FIN 包,发送 ACK(确认)包。
-
服务器 → 客户端 :服务器发送 FIN 包,表示准备关闭连接。
-
客户端 → 服务器 :客户端发送 ACK 包,确认关闭。
此时,连接被正式关闭,数据传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