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还是下个不停。那就聊聊雨吧。
小时候背的古诗就有"好雨知时节"。多年前的一次评课,引用了它------好课,就应该抓住课堂上一个个好的教学时机,让学生的素养生成"润物细无声"。
小时候,玩的开心,本村的一大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各种不同的娱乐。只是怕下雨,春、夏天,打猪菜、割牛草,没有胶鞋可穿,只能赤脚,脚上免不了被划破、戳伤,最难受的是放牛时一群群驱之不去的牛虻,扒在身上叮出一个个血眼,然后再起个大包,好多天都是痒的钻心。上学的时候,也是怕下雨。没有雨伞还在其次,衣服淋湿了,还可以焐干。但鞋子就不行了,于是,赤脚走路,鞋子拿在手里或是装在书包里,平常的黄泥地还可以,最主要的是街道那一段,都是碎石铺成,赤脚走在上面,那个疼就有些受不了。
等到有条件穿胶鞋,还是怕下雨。有句俗话:狮子岗有"三很",黄泥地,天晴硬得很,下雨烂得很,水浑得很。我们都有经历,下雨天穿胶鞋走路,前脚迈出去,后脚跟上来的是光脚,胶鞋还落在后面的泥窝里。
梅雨季节,小河会涨水。河边上有我家的两块田,正是水稻怀苞、抽穗的时候,被水淹了,收成就差了。每当这个时候老父亲就会穿上蓑衣,戴上斗笠,扛着一把大铁锹,一趟一趟的去观望,心中盼着雨能够及时停下来。
水稻收获季节,正式入秋。秋雨绵绵,时光正好。可我们最期盼的是连续的多晴一段时间,顺利的将其收割完毕,晒干、进仓。原先的晒稻场,都是黄泥地,每下一场雨,都会被冲出一条条小水沟,天晴了,需要重新修整、压平实。"压稻场"挺有意思的,两个人用扁担拉着石磙一圈一圈,一块都不能漏掉,倘若漏了一块,在打场的时候就会出现碎土块。不像是现在,收割机直接收割、脱粒,省去了许多环节,少留了多少汗水。
雨,不可缺少,甚至说是珍贵。"春雨贵如油""久旱逢甘霖"......在农村生活几十年的我,也少不了体会到雨水的温馨与温情。
一场春雨过后,田埂边的茅草最先冒头,带着雨珠的尖芽泛着青白,扎在脚上特别疼,但几天后长出的"茅叶"很好吃,抽一把,剥去外壳,嚼在嘴里,一缕清香入喉。山边的春笋也被雨水唤醒,裹着湿润笋衣的竹笋从土里钻出来,一夜之间,长出半米高,挖两根剥去外壳,切成薄片炒腊肉,笋片吸饱了肉香,还带着雨水浸润的脆嫩,满是春天的滋味。可惜小时候是不可享受的,一棵竹子长成后价格不菲,家乡有句俗话:家有千棵竹,根根肋巴骨。父辈的心中,一万个舍不得。
夏天的雨最能解庄稼之渴。雨停之后,菜园里的黄瓜,咬一口脆生生的,比冰箱里的饮料还解渴。记忆最清晰的是姐弟几个都在凉床上乘凉,母亲摇着扇子给我们驱赶蚊虫,一声闷雷,一条闪电,大雨倾盆,急急往家跑,就没有了母亲手中芭蕉扇叶祭出的凉风。
至于秋雨,担过它淋湿的稻把,肩膀的红肿至今记忆犹新;扛过它浇透的玉米秆、黄麻捆,雨水中有收获的喜悦,亦有"吃力伤寒"辛苦。
不喜冬雨,太冷。倒是怀念冬雪,虽然衣着单薄,"东岳庙"大殿的瓦缝中飘下的雪花落在颈脖上,钻心的凉,可以提振精神,课堂上再也不会有瞌睡。周老师要求背的古诗,至今记得;沈老师教的"小九九",昨日拿起算盘,还能够熟练的敲打出来,且速度不慢。
聊雨,应该还有许多的美丽记忆与新鲜事。
今天,六安市爱心妈妈公益协会的爱心人士冒雨帮助葡萄种植农户销售产品,感人!
雨,暂时停下了!雨过,天未晴!到外面走走,空气蛮清新。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