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验地址: el-table-span-method.vercel.app/
开源地址: github.com/pdxjie/el-t...
我与表格合并的爱恨情仇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这个写了一坤年代码的程序员,竟然被一个表格合并功能给逼到差点砸电脑。
作为一个经常和数据打交道的程序员,各种数据处理、报表展示、统计分析的需求简直是家常便饭。而这些场景中,表格合并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什么销售数据按区域合并、用户统计按时间维度合并、财务报表按部门合并...每次遇到这种需求,我的内心都是崩溃的。
我当时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好吧,span-method,我的老朋友,又见面了。打开Element UI文档,熟悉的API映入眼帘。然后开始了那套经典流程:
c
第一步:信心满满地写代码
第二步:运行后发现表格长得像车祸现场
第三步:疯狂打 console.log 调试
第四步:终于修好了,但代码丑得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
更要命的是,虽然我一直用的是 Element UI,但看到网上各种UI库的表格合并实现都不一样,我就在想:既然反正都是痛苦,与其每次只解决当前项目的问题,还不如做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反正一个也是做,一起做了还能帮到更多人。
我开始怀疑人生:为什么一个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需求,每次都要重新受一遍罪?
表格合并为什么这么折磨人?
经过无数个加班夜晚的深度思考(其实是被折磨得睡不着),我总结出了表格合并让人抓狂的几个原因:
1. 学习曲线比过山车还陡
span-method 这玩意儿,看文档三分钟,真正理解要三小时,熟练使用要三天,遇到边界情况又要重新学三遍。
什么时候返回{rowspan: 0, colspan: 0}
让单元格消失?什么时候返回{rowspan: 2, colspan: 1}
让单元格跨行?一个不小心,整个表格就变成了抽象艺术。
2. 重复劳动到怀疑人生
每个项目都有表格,每个表格都要合并,每次合并都要从头开始。就像每天都要重新发明轮子一样,累且没意义。
3. 调试比找bug还痛苦
"为什么第三行消失了?" "为什么这里多了一个空白单元格?" "为什么合并后数据对不上了?"
每次调试都像在黑暗中摸象,摸到哪算哪。
4. 不同 UI 库的差异让人抓狂
虽然我主要用 Element UI,但偶尔看到其他项目用的 Ant Design Vue、Naive UI 等,发现它们的表格合并 API 都不一样。这让我意识到,如果能做一个通用工具,支持多个 UI 库,那价值会更大。
决定动手来打造这个轮子
在经过多个合并表格需求的洗礼之后,我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每次都要重复这些苦力活,为什么不做个工具来自动化呢?
想象一下:
- 用手指点点就能配置合并规则或者选择合并的内容
- 支持多个主流 UI 库自动生成对应代码
- 再也不用查文档和调试半天
- 配置完就可以立即看到合并效果
- ....
这不就是程序员版的"自动炒菜机"吗?
说干就干!我开始了 TableWiz 的开发之路。
架构设计的那些弯弯绕绕
适配器模式:一招鲜吃遍天
为了支持多个 UI 库,我用了适配器模式。简单说就是:
- 每个 UI 库一个适配器
- 统一的接口,不同的实现
- 新增 UI 库?写个适配器就完事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然要做就做得通用一点,支持多个UI库,让更多开发者受益😎
合并算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表格合并主要有三种情况:
行合并 :把相同的行合并成一个,最常见的需求 列合并 :表头分组用的,比如"联系方式"下面包含"电话"和"邮箱" 混合合并:既要行合并又要列分组,复杂到让人头秃
每种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核心思想都是:计算每个单元格应该占几行几列,以及是否应该隐藏。
开发路上的那些坑
坑一:虚拟滚动的背刺
当我以为一切都很完美的时候,虚拟滚动出来背刺了。
Element UI 在数据量大的时候会启用虚拟滚动,这时候传给span-method的rowIndex不是真实的数据索引,而是视口内的相对索引。我的合并逻辑瞬间懵逼。
解决方案:在计算时加上滚动偏移量。听起来简单,调试起来要命。
坑二:响应式布局的纠结
工具要在手机上也能用,但表格预览和代码编辑器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小屏幕上根本放不下。
最终方案:断点式设计
- 手机端:垂直布局,上下滑动
- 桌面端:侧边栏布局,左右分屏
虽然增加了开发量,但用户体验提升了不少。
刚上线的小成就感
初步的验证
工具刚开发完成就开源了,虽然还没有什么反响,但在自己的工作中使用效果还不错。
最直观的感受是:
- 原本需要 2-3 小时查文档、写代码、调试的表格合并需求,现在15分钟搞定
- 生成的代码结构清晰,即使需要微调也很容易
- 支持4个主流UI库,基本覆盖了常见的使用场景
一个人的满足感
虽然还没有用户反馈,但每次用这个工具快速解决表格合并问题时,那种"终于不用重复造轮子"的满足感还是很强的。
从个人痛点到工具化思维
回头看这一路,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工具化思维的转变。
之前遇到重复性工作,我的第一反应总是"忍一忍就过去了",或者"这次先凑合用,下次再优化"。但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有些痛点如果不主动解决,它就会一直折磨你。
从被动忍受到主动改变
TableWiz 从一个个人痛点开始,但在开发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痛点其实很普遍。每个和数据打交道的程序员,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表格合并的问题。
当我把解决方案抽象成通用工具时,就不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这种思维转变很重要: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彻底消除某种重复性痛苦。
工具化的本质是对重复劳动的反思
程序员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但现实中我们经常陷入这种循环:
- 遇到问题 → 临时方案解决 → 下次遇到类似问题 → 再次临时方案
工具化思维要求我们跳出这个循环:
- 遇到问题 → 分析问题本质 → 设计通用解决方案 → 彻底消除这类问题
小工具,大价值
TableWiz 虽然解决的只是一个很细分的问题,但它的价值在于:让无数个被表格合并折磨的夜晚变得不再痛苦。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有多高深,而在于能解决多少真实的问题。有时候一个小工具的价值,远超一个复杂但无人使用的系统。
最后的最后
如果你也有被重复工作折磨的经历,不妨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能不能工具化解决?
说不定下一个改变开发体验的工具,就出自你的思考和实践。
毕竟,程序员最大的浪漫,就是用代码解决代码的问题 😉
如果你也被表格合并折磨过,或者有其他重复性工作的痛点,不妨想想能不能工具化解决。说不定你的下一个小工具,就能拯救无数个加班的夜晚~
体验地址: el-table-span-method.vercel.app/ 开源地址: github.com/pdxjie/el-t...
我与表格合并的爱恨情仇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这个写了一坤年代码的程序员,竟然被一个表格合并功能给逼到差点砸电脑。
作为一个经常和数据打交道的程序员,各种数据处理、报表展示、统计分析的需求简直是家常便饭。而这些场景中,表格合并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什么销售数据按区域合并、用户统计按时间维度合并、财务报表按部门合并...每次遇到这种需求,我的内心都是崩溃的。
我当时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好吧,span-method,我的老朋友,又见面了。打开Element UI文档,熟悉的API映入眼帘。然后开始了那套经典流程:
c
第一步:信心满满地写代码
第二步:运行后发现表格长得像车祸现场
第三步:疯狂打 console.log 调试
第四步:终于修好了,但代码丑得自己都不想看第二遍
更要命的是,虽然我一直用的是 Element UI,但看到网上各种UI库的表格合并实现都不一样,我就在想:既然反正都是痛苦,与其每次只解决当前项目的问题,还不如做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反正一个也是做,一起做了还能帮到更多人。
我开始怀疑人生:为什么一个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需求,每次都要重新受一遍罪?
表格合并为什么这么折磨人?
经过无数个加班夜晚的深度思考(其实是被折磨得睡不着),我总结出了表格合并让人抓狂的几个原因:
1. 学习曲线比过山车还陡
span-method 这玩意儿,看文档三分钟,真正理解要三小时,熟练使用要三天,遇到边界情况又要重新学三遍。
什么时候返回{rowspan: 0, colspan: 0}
让单元格消失?什么时候返回{rowspan: 2, colspan: 1}
让单元格跨行?一个不小心,整个表格就变成了抽象艺术。
2. 重复劳动到怀疑人生
每个项目都有表格,每个表格都要合并,每次合并都要从头开始。就像每天都要重新发明轮子一样,累且没意义。
3. 调试比找bug还痛苦
"为什么第三行消失了?" "为什么这里多了一个空白单元格?" "为什么合并后数据对不上了?"
每次调试都像在黑暗中摸象,摸到哪算哪。
4. 不同 UI 库的差异让人抓狂
虽然我主要用 Element UI,但偶尔看到其他项目用的 Ant Design Vue、Naive UI 等,发现它们的表格合并 API 都不一样。这让我意识到,如果能做一个通用工具,支持多个 UI 库,那价值会更大。
决定动手来打造这个轮子
在经过多个合并表格需求的洗礼之后,我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每次都要重复这些苦力活,为什么不做个工具来自动化呢?
想象一下:
- 用手指点点就能配置合并规则或者选择合并的内容
- 支持多个主流 UI 库自动生成对应代码
- 再也不用查文档和调试半天
- 配置完就可以立即看到合并效果
- ....
这不就是程序员版的"自动炒菜机"吗?
说干就干!我开始了 TableWiz 的开发之路。
架构设计的那些弯弯绕绕
适配器模式:一招鲜吃遍天
为了支持多个 UI 库,我用了适配器模式。简单说就是:
- 每个 UI 库一个适配器
- 统一的接口,不同的实现
- 新增 UI 库?写个适配器就完事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既然要做就做得通用一点,支持多个UI库,让更多开发者受益😎
合并算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表格合并主要有三种情况:
行合并 :把相同的行合并成一个,最常见的需求 列合并 :表头分组用的,比如"联系方式"下面包含"电话"和"邮箱" 混合合并:既要行合并又要列分组,复杂到让人头秃
每种都有自己的算法,但核心思想都是:计算每个单元格应该占几行几列,以及是否应该隐藏。
开发路上的那些坑
坑一:虚拟滚动的背刺
当我以为一切都很完美的时候,虚拟滚动出来背刺了。
Element UI 在数据量大的时候会启用虚拟滚动,这时候传给span-method的rowIndex不是真实的数据索引,而是视口内的相对索引。我的合并逻辑瞬间懵逼。
解决方案:在计算时加上滚动偏移量。听起来简单,调试起来要命。
坑二:响应式布局的纠结
工具要在手机上也能用,但表格预览和代码编辑器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小屏幕上根本放不下。
最终方案:断点式设计
- 手机端:垂直布局,上下滑动
- 桌面端:侧边栏布局,左右分屏
虽然增加了开发量,但用户体验提升了不少。
刚上线的小成就感
初步的验证
工具刚开发完成就开源了,虽然还没有什么反响,但在自己的工作中使用效果还不错。
最直观的感受是:
- 原本需要 2-3 小时查文档、写代码、调试的表格合并需求,现在15分钟搞定
- 生成的代码结构清晰,即使需要微调也很容易
- 支持4个主流UI库,基本覆盖了常见的使用场景
一个人的满足感
虽然还没有用户反馈,但每次用这个工具快速解决表格合并问题时,那种"终于不用重复造轮子"的满足感还是很强的。
从个人痛点到工具化思维
回头看这一路,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工具化思维的转变。
之前遇到重复性工作,我的第一反应总是"忍一忍就过去了",或者"这次先凑合用,下次再优化"。但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有些痛点如果不主动解决,它就会一直折磨你。
从被动忍受到主动改变
TableWiz 从一个个人痛点开始,但在开发过程中我发现,这种痛点其实很普遍。每个和数据打交道的程序员,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表格合并的问题。
当我把解决方案抽象成通用工具时,就不再是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解决一类问题。这种思维转变很重要: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彻底消除某种重复性痛苦。
工具化的本质是对重复劳动的反思
程序员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重复性的手工劳动。但现实中我们经常陷入这种循环:
- 遇到问题 → 临时方案解决 → 下次遇到类似问题 → 再次临时方案
工具化思维要求我们跳出这个循环:
- 遇到问题 → 分析问题本质 → 设计通用解决方案 → 彻底消除这类问题
小工具,大价值
TableWiz 虽然解决的只是一个很细分的问题,但它的价值在于:让无数个被表格合并折磨的夜晚变得不再痛苦。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有多高深,而在于能解决多少真实的问题。有时候一个小工具的价值,远超一个复杂但无人使用的系统。
最后的最后
如果你也有被重复工作折磨的经历,不妨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能不能工具化解决?
说不定下一个改变开发体验的工具,就出自你的思考和实践。
毕竟,程序员最大的浪漫,就是用代码解决代码的问题 😉
如果你也被表格合并折磨过,或者有其他重复性工作的痛点,不妨想想能不能工具化解决。说不定你的下一个小工具,就能拯救无数个加班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