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如果你现在觉得写代码只需要认识 if/else
和 for
循环里的那几个英文单词就够了,那你简直像极了十年前的我。而今天的我,多想回到过去,给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不是以成功者的姿态来教导你,而是以一个踩过坑、吃过亏、肠子都悔青了的过来人身份,跟你聊聊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没有早点学好英语。
一、工作里吃的哑巴亏,都是我当年脑子进的水
1. "啃"二手资料的酸楚 还记得那次,团队要引入一个热门的新框架。我兴冲冲地找了几篇中文博客,照猫画虎地搞了起来。结果,掉进了一个坑里,爬了两天都没出来。最后不得已,硬着头皮去翻官方文档,才发现------博客里漏掉了一个关键配置项,而且翻译得模棱两可。
就那一次,我熬的夜、掉的头发,本来都可以避免。如果我当时能轻松读懂原版文档,半小时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花了整整两天。你问我效率低在哪里?就低在我引以为傲的"搜索能力",建立在别人咀嚼过的信息之上。
2. 站在墙外,却看不见里面的风景 GitHub 是个大宝库,这我知道。但我每次进去,都像个误入高级餐厅的文盲。我只能看代码,却看不懂 Issue 里热烈的讨论,看不懂大佬们在 Pull Request 里精妙的思辨。有一次,我遇到一个诡异的问题,明明在 Issue 里早有解答,我却因为看不懂而视而不见,又独自摸索了一个下午。
那种宝山在前,却空手而归的感觉,真的太憋屈了。
3. 与"高薪"擦肩而过 几年前,一个心仪已久的外企来了机会,技术面试一路过关斩将,我自认代码写得漂亮。可到了最后一轮和技术总监的全英文交流,我懵了。我支支吾吾,词不达意,连一个简单的技术方案都描述不清楚。我看到对方礼貌却逐渐失去兴趣的眼神,就知道------机会,没了。
那不是一次面试的失败,那是一次对我过去所有轻视英语的时光的,最彻底的审判。
二、生活中错过的世界,比我想象的更大
1. 那场如坐针毡的技术大会 公司派我去参加一个国际技术峰会,台上的演讲者侃侃而谈,台下的观众笑声阵阵。而我,只能死死盯着模糊不清的同传翻译,或者干脆放空。茶歇时,大家端着咖啡三五成群地交流,我却只能尴尬地站在一边,像个局外人。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语言的障碍,而是一种被隔绝在整个世界之外的孤独。
2. 打开的"新世界",我却看不懂 朋友们推荐我看一些硅谷大佬的访谈、原版的技术纪录片,我点开链接,看了几分钟就默默关掉了。不是不想,是真的跟不上。我只能等着不知道何时才会出现的"熟肉"(翻译版),永远慢人一步,永远吃着别人嚼过的东西。
三、现在才开始,算不算太晚?
后悔,是真的。但如果你问我现在怎么样了?我会告诉你,我正在拼命地补课。
- 我把手机和电脑的系统语言全都换成了英文。
- 强迫自己每天只看 Stack Overflow 和官方文档。
- 上下班路上,不再是刷短视频,而是听英语技术播客。
- 甚至鼓起勇气,在 GitHub 上用我蹩脚的英文提交了第一个 PR。
过程很痛苦,进步很缓慢。但我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我太清楚学好它之后的世界,有多么广阔和诱人。
兄弟,别走我的老路。 不要等到机会摆在面前却抓不住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不要等到需要用它来解决问题时,才发现自己的无力。
英语对于程序员来说,从来不是一项"加分项",它是你技术武器的 "放大器" ,是你职业天花板的 "破壁器"。
现在你每次查字典时的一丝不耐烦,每次绕过英文资料时的一丝侥幸,未来都会变成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你的脸上。
趁还来得及,哪怕每天只记一个技术单词,只看一段官方文档,请现在、立刻、马上,开始把英语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