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是连接Goroutine的"管道",是CSP理念在Golang中的具象化实现。它不仅是数据传递的队列,更是Goroutine间同步的天然工具,让开发者无需诉诸显式的锁或条件变量。
go
func main() {
ch := make(chan int, 1) // 创建一个int,缓冲区大小为1的Channel
ch <- 2 // 将2发送到ch
go func() { // 开启一个异步Goroutine
n, ok := <-ch // n接收从ch发出的值,如果没有接收到数据,将会阻塞等待
if ok {
fmt.Println(n) // 2
}
}()
close(ch) // 关闭Channel
}
Channel数据结构
Channel 在运行时使用src/runtime/chan.go 结构体表示。我们在 Go 语言中创建新的 Channel 时,实际上创建的是如下所示的结构。
go
type hchan struct {
qcount uint // 队列中所有数据总数
dataqsiz uint // 环形队列的 size
buf unsafe.Pointer // 指向 dataqsiz 长度的数组
elemsize uint16 // 元素大小
closed uint32
elemtype *_type // 元素类型
sendx uint // 已发送的元素在环形队列中的位置
recvx uint // 已接收的元素在环形队列中的位置
recvq waitq // 接收者的等待队列
sendq waitq // 发送者的等待队列
lock mutex
}
runtime.hchan 结构体中的五个字段 qcount、dataqsiz、buf、sendx、recv 构建底层的循环队列。除此之外,elemsize 和 elemtype 分别表示当前 Channel 能够收发的元素类型和大小。
sendq 和 recvq 存储了当前 Channel 由于缓冲区空间不足而阻塞的 Goroutine 列表,这些等待队列使用双向链表 runtime.waitq表示,链表中所有的元素都是runtime.sudog 结构。
go
type waitq struct {
first *sudog
last *sudog
}
runtime.sudog(Scheduling Unit Descriptor)是用于实现Goroutine调度的一种数据结构。它包含了与Goroutine相关的信息,如Goroutine的状态、等待的条件、等待的时间等。
当一个Goroutine需要等待某个事件或条件时,它会创建一个runtime.sudog,并将其加入到等待队列中。当事件或条件满足时,等
待队列中的runtime.sudog会被唤醒,从而允许对应的Goroutine继续执行。
Channel发送数据
1)如果等待接收的队列recvq中存在Goroutine,那么直接把正在发送的值发送给等待接收的Goroutine。
2)当缓冲区未满时,找到sendx所指向的缓冲区数组的位置,将正在发送的值拷贝到该位置,并增加sendx索引以及释放锁。
3)如果是阻塞发送,那么就将当前的Goroutine打包成一个sudog结构体,并加入到Channel的发送队列sendq里。
之后则调用goparkunlock将当前Goroutine设置为_Gwaiting状态并解锁,进入阻塞状态等待被唤醒;如果被调度器唤醒,执行清理
工作并最终释放对应的sudog结构体。
Channel接收数据
1)如果等待发送的队列sendq里存在挂起的Goroutine,那么有两种情况:当前Channel无缓冲区,或者当前Channel已满。从sendq中取出最先阻塞的Goroutine,然后调用recv方法,此时需做如下判断:
- 如果无缓冲区,那么直接从sendq接收数据;
- 如果缓冲区已满,从buf队列的头部接收数据,并把数据加到buf队列的尾部;
- 最后调用goready函数将等待发送数据的Goroutine的状态从_Gwaiting置为_Grunnable,等待下一次调度。
当缓冲区已满时的处理过程。
2)如果缓冲区buf中还有元素,那么就走正常的接收,将从buf中取出的元素拷贝到当前协程的接收数据目标内存地址中。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此时Channel已经关闭,仍然可以正常地从缓冲区buf中接收数据。
3)如果是阻塞模式,且当前没有数据可以接收,那么就需要将当前Goroutine打包成一个sudog加入到Channel的等待接收队列recvq中,将当前Goroutine的状态置为_Gwaiting,等待唤醒。
Channel与happens-before 关系
Channel happens-before 规则有 4 条。
1)对一个元素的send操作happens-before对应的receive 完成操作。
go
var c = make(chan int, 10) // buffered或者unbuffered
var a string
func f() {
// a 的初始化 happens-before 往ch中发送数据
a = "hello, world"
c <- 0
}
func main() {
go f()
// 往ch发送数据 happens-before 从ch中读取出数据
<-c
// 打印a的值 happens-after 第12行
// 打印a的结果值"hello world"
print(a)
}
2)对Channel的close操作happens-before receive 端的收到关闭通知操作。
go
var c = make(chan int, 10) // buffered或者unbuffered
var a string
func f() {
// a 的初始化 happens-before close ch
a = "hello, world"
close(c)
}
func main() {
go f()
// close ch happens-before 从ch中读取出数据
<-c
// 打印a的值 happens-after 第12行
// 打印a的结果值"hello world"
print(a)
}
3)对于Unbuffered Channel,对一个元素的receive 操作happens-before对应的send完成操作。
go
var c = make(chan int) // unbuffered
var a string
func f() {
// a 的初始化 happens-before 从ch中读取出数据
a = "hello, world"
<-c
}
func main() {
go f()
// 从ch中读取出数据 happens-before 往ch发送数据
c <- 0
// 打印a的值 happens after 第12行
// 打印a的结果值"hello world"
print(a)
}
4)如果 Channel 的容量是 c(c>0),那么,第 n 个 receive 操作 happens-before 第 n+c 个 send 的完成操作。规则3是规则4 c=0时的特例。
Channel使用场景
1)并发控制:通过控制带缓冲的Channel 的队列大小来限制并发的数量。
go
func worker(id int, sem chan struct{}) {
// 获取许可
sem <- struct{}{}
time.Sleep(time.Second) // 模拟耗时操作
// 释放许可
<-sem
}
func main() {
// 创建一个缓冲区为2的Channel
sem := make(chan struct{}, 2)
for i := 0; i < 5; i++ {
go worker(i, sem)
}
}
2)信号通知:使用一个无缓冲的 Channel 来通知一个 Goroutine 任务已经完成。
go
func main() {
done := make(chan bool)
go func() {
time.Sleep(2 * time.Second) // 模拟耗时操作
// 发送信号表示工作已完成
done <- true
}()
<-done // 等待信号
}
3)异步操作结果获取:在一个 Goroutine 中执行异步操作,然后通过 Channel 将结果发送到另一个 Goroutine。
go
func asyncTask() <-chan int {
ch := make(chan int)
go func() {
// 模拟异步操作
time.Sleep(2 * time.Second)
ch <- 1 // 发送结果
close(ch)
}()
return ch
}
func main() {
ch := asyncTask()
time.Sleep(1 * time.Second) // 模拟其他操作
result := <-ch // 获取异步操作的结果
}
总结:控制与编排,殊途同归
Java 与 Golang 在并发模型上的差异,深刻地体现了两种构建程序确定性的不同哲学:
1)Java (共享内存):采用显式同步的路径。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控制能力(锁、内存屏障),但要求开发者必须承担起预见并管理资源竞态的心智负担。确定性来自于对临界区和内存可见性的严格手工控制。
2)Golang (消息传递):采用隐式因果的路径。它通过 Channel 将数据的所有权在 Goroutine 间传递,将并发问题从"共享数据访问"转化为"数据流设计"。确定性来自于消息传递建立的自然因果顺序,从而在结构上规避了竞态。
Java的路径是"先有并发,后加约束",而Golang的路径是"通过约束,实现并发"。两者并非优劣之分,而是针对不同问题域和开发哲学的选择。Java的完备工具集赋予了处理极端复杂场景的灵活性,而Golang的简约设计则为构建清晰、可靠、易于推理的并发系统提供了优雅的范式。
最终,无论是显式的同步约束,还是隐式的因果传递,它们都通向并发编程的圣杯------在多核时代,构建出可预测、可维护且高性能的软件系统。这两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正持续推动着现代并发编程的演进。
很高兴与你相遇!如果你喜欢本文内容,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