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类是机器学习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它通过样本的近似度将样本聚为一定的类别。本文先介绍聚类问题是什么,聚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层次聚类来讲解聚类算法是什么。通过本文,可以初步认识什么是聚类,什么是聚类算法,以及聚类的难点
1. 什么是聚类问题
聚类是针对给定的样本,依据样本特征的相似度或距离,将其归并到若干个"类"或"簇"的算法。聚类的目的是通过得到的类或簇来发现数据的特点,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区别于监督学习的"特征+标签"的样本模式,聚类的样本只有"特征",事先并不知道样本的标签(类或簇)。
2.聚类的意义
聚类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场景说明聚类问题的意义
聚类问题应用于-降维分析
例如,我们采集了150组发烧病人样本,如果把发烧病人的症状用聚类方法打上类别标签,最后确定为5个类别,那么我们分析问题就不需要对150个样本分析,而是降维后的5个类别进行分析
聚类问题应用于-按类别服务
我们对已有客户进行聚类,聚成k类如果来了新客户,那我们判断他属于哪一个类别,就能针对性提供服务了。例如音乐推荐,先把已有用户聚类,来了新用户,就把和他同一类别的用户喜欢的音乐推荐给他
03.聚类与层次聚类
聚类问题一个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层次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算法的聚类流程如下:

层次聚类算法先把所有样本都当成一个类别,每次把最近的两个类别聚合为一个类别(每次减少一个类别)。当类别的距离都比较大,或者类别个数足够小时,就停止聚类。 从层次聚类算法的过程可以感受到,层次聚类算法非常有聚类的感觉。
提醒
层次聚类算法是一种较为理想、朴素的聚类方法,但它最大缺点是计算量非常大,这是因为每次合并前都要计算所有类别两两间的距离,当样本量较大时,计算量就极极极大。
例如10万个样本,那样本两两间的距离就有100亿,这样的计算量几乎无法完成。因此,层次聚类在样本较少时可以使用,但大部分实际情况并不适合使用层次聚类。聚类问题有很多解决方法,但计算量过大往往都是这些聚类方法的通病。而k-means则是一种计算量较小,不会因为数据量暴增而暴增的方法。由于k-means效果不错,且具可行性,因此k-means是日常用得最多的基础入门聚类算法。
04.K-means聚类流程
k-means聚类算法流程如下:
-
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
-
将每个样本划分到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
这里需要先计算各个样本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再进行划分
- 将每个聚类中心更新为样本质心
将所有属于第i个聚类中心的样本的均值,作为第k个聚类中心的位置
- 重复2、3,直到达到终止条件
终止条件为: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或聚类中心变化很小
05.K-means的关键参数
1、K值的选择
根据数据背景意义来推断样本大概有多少个类别,从而确定聚类中心个数K, 在不太明确的时候,可以设置5类左右,对数据进行预试探。为什么设5类呢?因为如果真实类别小于5类,那后期合并即可,如果多于5类,那至少也能先聚出几个类别,后面再增加即可 。
2、聚类中心的初始化
常用的方法是随机选取k个样本作为聚类中心
三、距离公式
最常用的距离公式就是欧氏距离,余弦距离, 曼哈顿距离
欧氏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
余弦距离的计算公式如下:
曼哈顿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还有一大堆距离,例如切比雪夫距离 、闵可夫斯基距离、马氏距离等等,日常中基本用欧氏距离,一般欧氏距离效果不好再考虑其它距离。
注意的是
- K-means对初始化比较敏感,需多次尝试
kmeans非常受初始化的影响,因此,一般采用随机初始化。然后多次聚类并用SSE进行评估,哪个结果好,就用哪个
- 类别个数需要多次尝试
kmeans 对 K值也是敏感的,也需要多次尝试
聚类结果评估函数-误差平方和 (SSE)
: xi所属的聚类中心
06.K-means代码实现与优缺点
python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from sklearn import cluster
# -----------生成数据-----------------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150, random_state=10,centers=5) #生成数据
# ---------模型训练与预测-------------
clf = cluster.KMeans(n_clusters=5, max_iter=300,random_state=0) # 初始化k-means聚类模型
clf.fit(X) # 进行聚类
y = clf.predict(X) # 输出每个样本的类别
# --------------打印结果---------------
print('\n聚类中心:\n',clf.cluster_centers_) # 打印聚类中心
#展示结果,以颜色标示类别
fig, axes = plt.subplots(2, 1,figsize=(8, 6)) # 初始化画布
plt.subplots_adjust(wspace=0.2, hspace=0.3) # 调整子图之间的间隔
plt.rcParams["font.sans-serif"] = ["SimHei"] # 设置中文
plt.rcParams['axes.unicode_minus'] = False # 设置坐标轴负号显示方式
axes[0].set_title('原始样本') # 设置第一个子图的标题
axes[0].scatter(X[:, 0], X[:, 1]) # 画出聚类前的样本分布
axes[1].set_title('k-means 聚类结果') # 设置第一个子图的标题
axes[1].scatter(X[:, 0], X[:, 1], c=y) # 画出聚类后的各个样本的类别
运行结果如下:


K-means的优缺点
优点 K-means的优点是计算量低,相比其它聚类算法,不会因为样本量而暴增
K-means每次只需计算样本与类别的距离,而不是样本与样本间的距离,类别个数是很小的,所以 k-means相对于其它聚类算法计算量不大
缺点
-
K值需要先验经验去决定
k值需要用先验经验决定,而往往这恰好是缺失的, 如果k值设置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聚类结果 -
对异常点较敏感
k-means对异常点较为敏感,异常点极大时会严重影响聚类中心的位置
- 对球状的数据比较好用
对球状的数据比较好用,但在数据为非球状数据时,效果可能会不佳
K-means最最最大的优点就是计算较为简单
聚类的方法千千万种,但K-means经典不衰就是因为它的计算量在众多聚类算法中是最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