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React 技术揭秘》 by 卡颂
一、前言:React,不只是"快"
React 团队做架构升级,从来不是为了单纯的"更快"。
如果只是性能,他们完全可以优化 reconciliation 算法或者 diff 策略。
他们真正追求的,是**"控制时间"**------
让 UI 的更新可被中断、调度、恢复,就像一位懂分寸的画家,
知道什么时候该收笔,什么时候该补色。
这正是 React Fiber 想要实现的哲学。
而理解它的钥匙,藏在一个看似"学术味"的概念里:
👉 代数效应(Algebraic Effects)
二、代数效应:一个让函数更"有礼貌"的思想
简单来说,代数效应解决的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当一个函数既要保持纯净逻辑,又要处理副作用时,该怎么办?
我们先看一个极简例子👇
ini
function getTotalPicNum(user1, user2) {
const picNum1 = getPicNum(user1);
const picNum2 = getPicNum(user2);
return picNum1 + picNum2;
}
逻辑简单到极致------加法而已。
但一旦 getPicNum
变成异步(比如去服务器查图片数),
整条函数调用链就被 async/await
感染了:
javascript
async function getTotalPicNum(user1, user2) {
const picNum1 = await getPicNum(user1);
const picNum2 = await getPicNum(user2);
return picNum1 + picNum2;
}
于是,你的整个项目从同步世界坠入了"Promise 地狱"。
这就像一场小感冒引发了全公司的核酸检测。
代数效应的思路是这样的:
副作用由外部捕获和恢复,函数内部依然保持纯净。
为了说明,我们用一段虚构语法来模拟它的思想(不是 JS 代码,只是概念演示):
javascript
function getPicNum(name) {
const picNum = perform name; // 执行副作用
return picNum;
}
try {
getTotalPicNum('kaSong', 'xiaoMing');
} handle (who) {
switch (who) {
case 'kaSong':
resume with 230;
case 'xiaoMing':
resume with 122;
}
}
这里的 perform
会触发外层的 handle
,
resume
再将结果带回中断点继续执行。
也就是说,函数逻辑和副作用的执行被"分离"了。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 React 的 "render" 与 "commit" 阶段?
三、Fiber 登场:React 的代数效应工程实现
React Fiber 是 React 团队为了解决同步递归更新无法中断的问题而重写的协调器。
换句话说,它是 React 的一次"灵魂重构"。
Fiber 的核心目标是:
- 支持任务分片与优先级调度
- 允许任务中断与恢复
- 恢复后能复用中间结果
或者更通俗点说:
以前 React 渲染是一口气吃完的火锅;
Fiber 让它可以夹一口肉,放下筷子接个电话,再回来继续吃。
🌿 Fiber 是什么?
Fiber(纤程)并不是 React 发明的词。
它早就出现在计算机领域中,与进程(Process)、线程(Thread)、协程(Coroutine)并列。
在 JavaScript 世界里,协程的实现是 Generator 。
所以我们可以说:
Fiber 是 React 在 JS 里,用链表结构模拟协程的一种实现。
简单理解:
Fiber 就是一种可中断、可恢复的执行模型。
四、Fiber 节点结构:链表串起的「可中断栈」
Fiber 架构中,每个 React Element 对应一个 Fiber 节点,
每个 Fiber 节点都是一个「工作单元」。
结构大致如下👇
go
FiberNode {
type, // 对应组件类型
key, // key
return, // 父 Fiber
child, // 第一个子 Fiber
sibling, // 兄弟 Fiber
pendingProps, // 即将更新的 props
memoizedProps, // 已渲染的 props
stateNode, // 对应的 DOM 或 class 实例
}
它的核心是用链表结构,模拟函数调用栈 。
这样 React 就能"暂停栈帧",在浏览器空闲时恢复执行。
想象一个任务循环(伪代码):
ini
while (workInProgress && !shouldYield()) {
workInProgress = performUnitOfWork(workInProgress);
}
shouldYield()
会检测浏览器时间是否用完。
如果主线程要去干别的事(比如动画、用户输入),React 会体贴地暂停。
这,就是 React Fiber 的"可中断渲染"精髓。
五、那 Generator 呢?为什么不用它?
有人会问:
"Generator 不也能暂停和恢复吗?为什么 React 要造轮子?"
确实,Generator 曾经是候选方案。
但它的问题在于两点:
- 传染性太强 :用过
yield
的函数,整条调用链都得改。 - 上下文绑定太死:一旦被中断,就难以灵活恢复特定任务。
举个例子:
ini
function* doWork(A, B, C) {
var x = doExpensiveWorkA(A);
yield;
var y = x + doExpensiveWorkB(B);
yield;
var z = y + doExpensiveWorkC(C);
return z;
}
如果任务中途被打断,或者来个更高优的任务插队,
那 x
和 y
的计算状态就乱套了。
而 Fiber 则通过链表结构,把中间状态封装在节点上,
可以安全暂停、恢复、复用。
六、Fiber 调度:React 的"任务分片大师"
React Fiber 的渲染过程分两阶段:
- Render 阶段(可中断) :生成 Fiber 树,计算变更。
- Commit 阶段(不可中断) :执行 DOM 操作,提交更新。
示意图如下:
scss
Render(可中断) ----> Commit(同步)
↑ ↓
调度器控制 应用更新
这正是代数效应的工程化体现:
逻辑阶段(Render)可以被中断和恢复,
副作用阶段(Commit)则由系统集中处理。
七、Hooks:代数效应的另一种体现
再看看 Hook:
scss
function App()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return <button onClick={() => setCount(c => c + 1)}>{count}</button>;
}
这里的 useState
、useReducer
等 Hook,
其实也是代数效应思想的体现:
组件逻辑中不关心状态保存的机制,只管声明"我需要一个状态"。
React 内部帮你处理 Fiber 节点中的状态链表。
你只需关心「逻辑」而非「调度」,
就像写同步代码一样,优雅得让人上瘾。
八、图解:Fiber = 可恢复的调用栈
css
App
├── Header
│ └── Logo
├── Content
│ ├── List
│ └── Detail
└── Footer
Fiber 的结构类似于:
child
指向第一个子节点;sibling
指向兄弟节点;return
指回父节点。
这让 React 能像遍历树一样遍历组件,
并随时暂停、恢复任务,而不丢上下文。
九、总结:React 的"时间魔法"
如果你把 React 比作魔术师,那 Fiber 就是它的魔杖。
它让 React 拥有了"操控时间"的能力:
- 可以让任务暂停,等浏览器忙完再继续;
- 可以按优先级执行任务(比如用户输入优先于动画);
- 可以在恢复时复用中间状态,不浪费计算。
🎯 一句话总结:
React Fiber = 代数效应 + 调度器 + 状态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