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Coding Agent or AI IDE 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圆桌讨论纪要

主题 :Coding Agent or AI IDE 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活动时间 :2025 年 10 月 13 日 02:26:06
活动地点 :PyCon China 2025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V4GzjEDz/
嘉宾

  • 张晋涛(Kong Inc. 工程师)
  • 郑予彬(亚马逊云科技资深开发者布道师)
  • 韩骏(微软开发平台事业部高级软件工程师、VS Code 中文社区创始人)
  • 王振威(GBOX.AI CTO)

一、现状与整体趋势

Coding Agent 和 AI IDE 已成为当前 AI 技术落地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各家团队正在把传统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任务分解」的流程通过 AI 实体化------让模型能代入开发环境中进行协作与执行。

GitHub 最近推出的 Spec for OneSpec K 实际上是把传统的软件设计分析流程重构为 AI 可理解的形式,使开发从「模型提示」过渡到「工程化交付」。Spec K CLI 已广泛集成于多种 IDE 和命令行环境,其快速传播显示业界正朝 AI IDE 工具链整合方向前进。


二、小厂视角:差异化与竞争策略

在硅谷及国内,Coding Agent 初创项目经历了一波退潮。与大厂(如 OpenAI、Anthropic)正面竞争非常困难,因为 API 成本、产品抄袭与定价压力让小厂难以生存。

一些团队选择了差异化方向

  • 专注于私有化、安全合规的行业场景(如企业内部编程、专用开发平台)。
  • 构建特定领域的运行环境(Environment as a Service),强化 AI 自主验证能力。
  • 从大厂依赖的「token 经济」中脱胎,用环境支撑 AI 的闭环开发。

核心思想:让 AI "有环境、有反馈",才能从"代码预测者"迈向"自主工程师"。


三、环境与强化学习的关键作用

AI 若要可靠写代码,必须拥有真实或仿真的运行环境。当前模型(如 GPT 系列)能写高质量代码,但无法验证执行结果,这是「AI 编程」的最大短板。

通过 MCP、环境沙箱,让模型能执行代码、读取日志、观察 UI、定位权限错误 ,便形成自我修正闭环。

案例:AI 生成安卓程序时遗漏权限字段;加入环境校验后,便能通过报错反馈自动修改。

由此推导出未来趋势:

  • AI 编码必须与强化学习结合;
  • 向"环境驱动"的自主智能体(Environment-driven Agent)演进;
  • 编程环境不再只服务人类,而是服务 AI 与人类共用。

四、自主性与可靠性的平衡

郑予彬观点(AWS 角度)

自主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

  • 自主性太强 → 难以控制、增加安全风险;
  • 可控性太高 → AI 缺乏创意与效率。

解决方案:

  1. 提供多模式(Web Coding、Spec Driven 等)平衡交互深度。
  2. 企业级安全:通过云层沙箱、权限控制、合规审查保持可追溯、可信任。
  3. 云服务提供异地安全与审计手段,让企业能在保持自主的同时确保数据安全。

韩骏观点(微软角度)

GitHub Copilot 提供多层交互:

  • 自主模式:在 Repository 中由 Agent 直接接管 issue、执行 PR。
  • 可控模式:在 VSCode 中通过 Ask 模式与用户循环确认。

取决于用户需求:要"安全有把握",还是要"全自动交付"。


五、AI IDE 的未来形态设想

未来的 Coding Agent 理想形态应当:

  • 能实时观察开发者屏幕、听懂指令(语音或文字),理解上下文;
  • 在独立环境中执行任务,不干扰人类操作;
  • "理解---确认---执行"三步闭环;
  • 具备可视化反馈与自主调试能力。

这类 AI IDE 将超越编辑器本身,成为"数字并行开发者",具备:

  • 多模态输入(语音、图像、操作动作);
  • 独立执行终端与资源控制;
  • 环境感知与连贯学习能力。

六、协作与多 Agent 生态

当前多 Agent 框架(如 MCP、AHA、FIB Agent)正被主流 IDE 兼容,但行业中尚未出现成熟落地的多 Agent 项目。

讨论指出:

  • 单 Agent + 多工具仍是主流;
  • 多 Agent 系统的效率问题(上下文同步、token 成本)待解决;
  • 发展潜力:单 Agent 可包裹子服务,如"Testing MCP Server",形成去中心化协作模型。

结论:未来协作标准还需实践验证,目前各团队仍在独立探索。


七、未来两年趋势判断

两种技术路线并存:

  1. 工具过载派

    认为未来可以为模型挂载数千上万个工具,模型通过命令接口解决一切任务。

  2. 拟人化派(王振威倾向)

    认为模型应像人一样使用现有软件与工具,通过「学习人类的操作逻辑」实现智能进化。

    方向包括:

    • 模型学会使用 IDE、数据库、设计工具;
    • 模型可自装软件、自我调试;
    • 环境模拟 + 自主操作成为关键。

预测:AI 在操作软件(非仅写代码)上的能力将迎来质的提升。


八、从"工具"到"数字员工"

  • 未来 AI 不再是 IDE 插件,而是「协作成员」。
  • 可进行项目规划、环境搭建、开发与测试全流程闭环。
  • 软件工程角色结构可能被重新定义:
    • AI 取代部分程序员岗位(执行层)。
    • 产品经理(PM)与高层架构师仍长期保留(战略层)。

九、教育与职业启示

郑予彬与王振威共同观点:

  • 程序员职业将持续演变,周期性被工具提升与再定义。
  • 当下 AI 开发工具迭代极快(以月为单位),需主动拥抱、持续学习。
  • 不要为"使用 AI 工具而使用 AI 工具",关键是交付价值
  • 判断一切技术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能否解决问题

十、总结与闭幕致辞

核心结论

  • AI IDE 是新时代的软件工程体系,不仅生成代码,更将改变开发协作模式与工具生态。
  • 小厂生存之道在差异化与环境创新。
  • 未来的数字开发者将同时具备"工程知识 + 环境理解 + 自主能力"。

主持人总结

AI 时代下用户忠诚度极低,唯一不能被遗忘的是持续创新与真实价值。技术更迭会淘汰停滞者,却成就能快速适应与创造者。


致谢

活动由 PyCon China 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主办。

白金赞助商:亚马逊云科技、PPIO、Number 博发卡。

黄金赞助商:Elastic。

特别感谢:微软、开源社区、Tara Util、Python猫 等合作方。

致敬所有嘉宾、志愿者与观众,下次圆桌再见!

相关推荐
PPT百科8 分钟前
PPT导出为图片的格式选择:JPG与PNG的区别
人工智能·经验分享·职场和发展·powerpoint·职场·效率工具
aneasystone本尊9 分钟前
重温 Java 21 之作用域值
人工智能
阿_旭11 分钟前
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载视角路面病害检测系统【python源码+Pyqt5界面+数据集+训练代码】
人工智能·python·深度学习·路面病害检测
知识搬运工人32 分钟前
真实的大模型中,embedding映射的高维矩阵维度和 attention矩阵运算的规模尺寸?
人工智能
weixin_446260853 小时前
LocalAI:一个免费开源的AI替代方案,让创意更自由!
人工智能·开源
CAE3203 小时前
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垃圾短信检测超强系统
人工智能·python·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垃圾短信拦截
骄傲的心别枯萎3 小时前
RV1126 NO.37:OPENCV的图像叠加功能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音视频·视频编解码·rv1126
HyperAI超神经3 小时前
解决蛋白质构象异质性的原子级建模挑战!David Baker团队PLACER框架解析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ai·ai4s·蛋白质结构
TG:@yunlaoda360 云老大6 小时前
腾讯WAIC发布“1+3+N”AI全景图:混元3D世界模型开源,具身智能平台Tairos亮相
人工智能·3d·开源·腾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