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Coding Agent or AI IDE 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圆桌讨论纪要

主题 :Coding Agent or AI IDE 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活动时间 :2025 年 10 月 13 日 02:26:06
活动地点 :PyCon China 2025
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V4GzjEDz/
嘉宾

  • 张晋涛(Kong Inc. 工程师)
  • 郑予彬(亚马逊云科技资深开发者布道师)
  • 韩骏(微软开发平台事业部高级软件工程师、VS Code 中文社区创始人)
  • 王振威(GBOX.AI CTO)

一、现状与整体趋势

Coding Agent 和 AI IDE 已成为当前 AI 技术落地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各家团队正在把传统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设计---任务分解」的流程通过 AI 实体化------让模型能代入开发环境中进行协作与执行。

GitHub 最近推出的 Spec for OneSpec K 实际上是把传统的软件设计分析流程重构为 AI 可理解的形式,使开发从「模型提示」过渡到「工程化交付」。Spec K CLI 已广泛集成于多种 IDE 和命令行环境,其快速传播显示业界正朝 AI IDE 工具链整合方向前进。


二、小厂视角:差异化与竞争策略

在硅谷及国内,Coding Agent 初创项目经历了一波退潮。与大厂(如 OpenAI、Anthropic)正面竞争非常困难,因为 API 成本、产品抄袭与定价压力让小厂难以生存。

一些团队选择了差异化方向

  • 专注于私有化、安全合规的行业场景(如企业内部编程、专用开发平台)。
  • 构建特定领域的运行环境(Environment as a Service),强化 AI 自主验证能力。
  • 从大厂依赖的「token 经济」中脱胎,用环境支撑 AI 的闭环开发。

核心思想:让 AI "有环境、有反馈",才能从"代码预测者"迈向"自主工程师"。


三、环境与强化学习的关键作用

AI 若要可靠写代码,必须拥有真实或仿真的运行环境。当前模型(如 GPT 系列)能写高质量代码,但无法验证执行结果,这是「AI 编程」的最大短板。

通过 MCP、环境沙箱,让模型能执行代码、读取日志、观察 UI、定位权限错误 ,便形成自我修正闭环。

案例:AI 生成安卓程序时遗漏权限字段;加入环境校验后,便能通过报错反馈自动修改。

由此推导出未来趋势:

  • AI 编码必须与强化学习结合;
  • 向"环境驱动"的自主智能体(Environment-driven Agent)演进;
  • 编程环境不再只服务人类,而是服务 AI 与人类共用。

四、自主性与可靠性的平衡

郑予彬观点(AWS 角度)

自主性与可靠性是一对矛盾:

  • 自主性太强 → 难以控制、增加安全风险;
  • 可控性太高 → AI 缺乏创意与效率。

解决方案:

  1. 提供多模式(Web Coding、Spec Driven 等)平衡交互深度。
  2. 企业级安全:通过云层沙箱、权限控制、合规审查保持可追溯、可信任。
  3. 云服务提供异地安全与审计手段,让企业能在保持自主的同时确保数据安全。

韩骏观点(微软角度)

GitHub Copilot 提供多层交互:

  • 自主模式:在 Repository 中由 Agent 直接接管 issue、执行 PR。
  • 可控模式:在 VSCode 中通过 Ask 模式与用户循环确认。

取决于用户需求:要"安全有把握",还是要"全自动交付"。


五、AI IDE 的未来形态设想

未来的 Coding Agent 理想形态应当:

  • 能实时观察开发者屏幕、听懂指令(语音或文字),理解上下文;
  • 在独立环境中执行任务,不干扰人类操作;
  • "理解---确认---执行"三步闭环;
  • 具备可视化反馈与自主调试能力。

这类 AI IDE 将超越编辑器本身,成为"数字并行开发者",具备:

  • 多模态输入(语音、图像、操作动作);
  • 独立执行终端与资源控制;
  • 环境感知与连贯学习能力。

六、协作与多 Agent 生态

当前多 Agent 框架(如 MCP、AHA、FIB Agent)正被主流 IDE 兼容,但行业中尚未出现成熟落地的多 Agent 项目。

讨论指出:

  • 单 Agent + 多工具仍是主流;
  • 多 Agent 系统的效率问题(上下文同步、token 成本)待解决;
  • 发展潜力:单 Agent 可包裹子服务,如"Testing MCP Server",形成去中心化协作模型。

结论:未来协作标准还需实践验证,目前各团队仍在独立探索。


七、未来两年趋势判断

两种技术路线并存:

  1. 工具过载派

    认为未来可以为模型挂载数千上万个工具,模型通过命令接口解决一切任务。

  2. 拟人化派(王振威倾向)

    认为模型应像人一样使用现有软件与工具,通过「学习人类的操作逻辑」实现智能进化。

    方向包括:

    • 模型学会使用 IDE、数据库、设计工具;
    • 模型可自装软件、自我调试;
    • 环境模拟 + 自主操作成为关键。

预测:AI 在操作软件(非仅写代码)上的能力将迎来质的提升。


八、从"工具"到"数字员工"

  • 未来 AI 不再是 IDE 插件,而是「协作成员」。
  • 可进行项目规划、环境搭建、开发与测试全流程闭环。
  • 软件工程角色结构可能被重新定义:
    • AI 取代部分程序员岗位(执行层)。
    • 产品经理(PM)与高层架构师仍长期保留(战略层)。

九、教育与职业启示

郑予彬与王振威共同观点:

  • 程序员职业将持续演变,周期性被工具提升与再定义。
  • 当下 AI 开发工具迭代极快(以月为单位),需主动拥抱、持续学习。
  • 不要为"使用 AI 工具而使用 AI 工具",关键是交付价值
  • 判断一切技术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能否解决问题

十、总结与闭幕致辞

核心结论

  • AI IDE 是新时代的软件工程体系,不仅生成代码,更将改变开发协作模式与工具生态。
  • 小厂生存之道在差异化与环境创新。
  • 未来的数字开发者将同时具备"工程知识 + 环境理解 + 自主能力"。

主持人总结

AI 时代下用户忠诚度极低,唯一不能被遗忘的是持续创新与真实价值。技术更迭会淘汰停滞者,却成就能快速适应与创造者。


致谢

活动由 PyCon China 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主办。

白金赞助商:亚马逊云科技、PPIO、Number 博发卡。

黄金赞助商:Elastic。

特别感谢:微软、开源社区、Tara Util、Python猫 等合作方。

致敬所有嘉宾、志愿者与观众,下次圆桌再见!

相关推荐
newxtc3 小时前
【昆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注册安全分析报告】
人工智能·安全
CV实验室4 小时前
TIP 2025 | 哈工大&哈佛等提出 TripleMixer:攻克雨雪雾干扰的3D点云去噪网络!
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3d·论文
止观止4 小时前
如何开发 VSCode 内置扩展:从零开始构建最简扩展
ide·vscode·编辑器
余俊晖5 小时前
一套针对金融领域多模态问答的自适应多层级RAG框架-VeritasFi
人工智能·金融·rag
码农阿树5 小时前
视频解析转换耗时—OpenCV优化摸索路
人工智能·opencv·音视频
伏小白白白7 小时前
【论文精度-2】求解车辆路径问题的神经组合优化算法:综合展望(Yubin Xiao,2025)
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
应用市场7 小时前
OpenCV编程入门:从零开始的计算机视觉之旅
人工智能·opencv·计算机视觉
星域智链7 小时前
宠物智能用品:当毛孩子遇上 AI,是便利还是过度?
人工智能·科技·学习·宠物
taxunjishu7 小时前
DeviceNet 转 MODBUS TCP罗克韦尔 ControlLogix PLC 与上位机在汽车零部件涂装生产线漆膜厚度精准控制的通讯配置案例
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物联网·工业自动化·总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