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 在消费行为日趋理性、零售渠道持续分化的2025年,太古可口可乐------这家覆盖全国12个省市、服务超7亿消费者的企业,正逐步将增长重心从人力密集型模式,转向数据与AI驱动的智能运营体系 。 本文特邀太古可口可乐(中国)CIO、腾讯云TVP 冯柯 深入剖析太古可口可乐在这场渠道革命中的探索与实践,从其顶层战略框架到具体的执行三部曲,揭示太古可口可乐如何利用数据和AI破解万亿级快消渠道密码。
作者简介

现任太古可口可乐(中国)CIO,拥有20多年的快消行业IT和数字化的从业经验。随着太古可口可乐将数字化列为核心战略之一,并致力于打造端到端的快消行业数字化方案,通过推动商品、客户和渠道的数字化进程,全面连接消费者、客户以推进智慧零售与产业智慧升级;在此期间,探索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落地了全球最大的冰柜物联网;随着供应链数字化和生产线数字化的上线,完成了全链条的数字化版图,助力太古可口可乐打造饮料行业数字化新标杆。
引言:从一瓶畅爽的可口可乐说起
太古可口可乐,是可口可乐全球装瓶系统销量第五大的装瓶伙伴,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已达 60 年。太古可口可乐不仅负责生产、物流和销售,更在不断思考:如何让一瓶可口可乐,在对的时间、出现在对的地方、卖给对的人?
从最早进入中国的玻璃瓶,到如今随处可见的易拉罐、塑料瓶,可口可乐的包装变迁,其实就是快消渠道演变的缩影。
汽水这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具有极强的"冲动型"特征。无论是生理上的口渴,还是心理上的即时满足,消费者都追求"立刻得到"。若需等待30分钟外卖,这份消费冲动早已烟消云散。
因此,一个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销售网络------也就是我们说的"渠道"------就成了抓住这种消费的关键。从写字楼、社区到地铁站、景区,这数百万个售点,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如何用算法在1200万家中选出200万黄金售点?
中国市场的消费网络庞大而复杂,据统计,仅"夫妻老婆店"这类传统小店,在中国大陆就有1000万到1200万家,它们像毛细血管一样,扎进城市的每个角落。
在我们负责的经营区域内有800万个潜在售点,但我们目前的能力只能覆盖其中200万到300万家。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的增长瓶颈,不再是"能不能多招点人",而是"能不能用数据和算法,精准地选出最值得投入的那四分之一"。
换句话说,我们得让每一辆配送车、每一位销售、每一笔营销费用,都花在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推动渠道数智化的根本原因。
太古可口可乐的"3R"增长法则
消费场景和习惯在变,但"喝"这个生意是永恒的。对于太古可口可乐而言,核心命题已经转变为"怎么在新时代场景下满足更多消费者更多元化的需求"。为了解答这一命题,我们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战略框架------"3R"增长法则。
- RGM (Revenue Growth Management): 解决"卖什么"的问题。例如,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消费者是司机,抱着2升大瓶装可口可乐显然不现实。此时,带盖的500毫升瓶装就是更合适的选择。RGM就是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匹配最合适的产品包装与价格组合
- RTM (Route to Market): 解决"在哪卖"的问题。这关乎如何从800万个潜在售点中,精准识别出那200多万个最具价值的目标,并将产品高效地铺设进去。
- RED (Right Execution Daily): 确保"卖得对"。这是反馈闭环的关键,保证我们的战略能真正落地到一线。AI工具,就是这个闭环中最关键的一环。
通过这套框架,我们把一个宏大模糊的"渠道管理"目标,拆解成了三个可以用数据度量和优化的具体任务,让我们有了清晰的行动方向。
从数据孤岛到智能闭环:AI与数据如何驱动渠道增长
早在20多年前,太古可口可乐就踏上了数字化之路------从第一代智能销售系统"乐销通"的上线,到2019年正式将数字化列为中国区核心战略之一,再到如今迈入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的关键阶段,我们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清晰的进化过程:
阶段一:系统林立,数据孤岛严重
早期,为满足不同业务需求建立的多个应用系统,导致了严重的数据孤岛,信息无法互通。
阶段二:打通链路,构建中台
通过建立中台等方式,公司打通了各个系统的数据,完成了从生产到消费者的端到端布局。
阶段三:智能决策,业务重构
近两年,我们的重点是让工具更智能,推动业务流程的根本变革。过去是"数据→报表→人工决策→指令下达",现在变成了"数据异常→系统自动派任务→工具闭环验证"。
一个典型场景是"冰柜陈列"。过去发现问题到整改,可能要几天甚至一个月。现在系统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推任务给销售,现场整改、拍照回传,AI自动识别是否达标,整个过程压缩到几分钟。
有了统一、智能的数据底座,下一步就是把数据真正用起来。我们通过"感知市场、重构渠道、闭环执行"这三部曲来驱动:
感知市场
过去我们靠销售"扫街"找店,效率低、视野窄。现在,我们和腾讯建立了深度合作,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渠道作战沙盘"。
腾讯拥有海量的C端行为数据------包括微信支付、地图热力、小程序访问、外卖订单等。我们将这些外部数据与我们内部的销售、库存、冰柜IoT数据融合,形成一个多维画像:
- 一家新开的烧烤店,系统能立刻分析它周边3公里内的人流密度、夜间活跃度、同类门店销量,判断是否值得开发;
- 一个社区便利店,系统会结合其历史销售、周边小区年龄结构、天气变化,预测下周哪些SKU可能缺货。
这种"内外数据融合"的能力,让我们从"盲人摸象"走向"上帝视角",真正实现了"用数据找店、用算法选店"。
重构渠道
数据不仅改变了找店的方式,更在深层次上重塑了我们销售团队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
过去我们按地理划分片区,比如这条街归你,那个社区归他。现在,我们根据"客户类型"和"机会密度"来划分"战区"。
比如,某个区域是"餐饮渠道密集区",另一个是"KA大客户密集区"。我们让销售负责"同类客户",而不是"相邻街道"。这样,销售更专业,拜访更高效,资源部署也更精准。
我们的逻辑很简单:销售资源要跟着"消费者的热力"走,而不是"地图上的格子"走。
闭环执行
找到对的店,安排对的人,最后一步就是确保每一次拜访都能高效转化为订单。
我们的一线销售很忙,面对上百种SKU,要在短时间内判断该推什么产品,非常难。很多时候靠经验、靠习惯。
为此,我们开发了"智能订单"系统。销售一到店,系统就根据该店的位置、历史销量、周边人群画像等,自动生成一份建议订单。这个"智能助手"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价值:
- 智能补货: 自动推算可能缺货的产品,避免因断货造成的销售损失。
- 提升铺货宽度: 推荐适合该店的新品或高潜力SKU。
- 提高下单效率: 让销售从"想订单"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与店主的沟通和客情维护。
从本质上看,AI正在成为销售的"外脑",将总部的市场洞察和数据分析能力,实时赋能到每一次具体的客户拜访之中。
通往数智化未来的三大关键
这场数智化转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哪怕是传统快消行业,也能通过数据和AI实现效率的指数级提升。我们总结出了三大关键:
- 开放合作: 单靠品牌自身很难完成数智化转型。与腾讯这样拥有强大C端数据能力的伙伴深度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前提。
- 内部协同: 技术部门必须与业务部门并肩作战,深入理解业务痛点,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意增长,而非闭门造车。
- 持续迭代: AI和算法模型并非一蹴而就。它们需要像孩子一样,从"小学水平"开始,在持续的数据喂养和反馈优化中逐步成长,最终才能在垂直领域发挥出最大潜力。
这些经验不仅支撑了太古可口可乐的转型实践,也揭示了一个更广泛的趋势:数智化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快消行业重构效率与竞争力的"必答题"。
结语
一瓶可口可乐,看似简单,背后却映射出整个快消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在渠道极度碎片化、消费行为日益即时化的今天,从选择合作网点、优化配送路径,到动态推荐产品组合,每一个环节都越来越依赖数据驱动的决策,而非经验直觉。
这正是AI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带来的行业跃迁。数据是新时代的基础设施,来自数百万终端网点、千万级小店,以及数亿消费者在支付、扫码、开瓶等场景中留下的行为痕迹;AI则是新一代的运营引擎,将这些分散、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洞察,实现从总部策略到终端动作的高效闭环。
快消行业的竞争,早已不只是产品或价格的比拼,而是数字化能力与智能化水平的较量。谁能更精准地感知市场、更敏捷地响应终端、更高效地配置资源,谁就能在"最后一公里"的激烈博弈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