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物理层

目录

[1 通信基础](#1 通信基础)

[1.1 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1.1 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信号 (Signal):信息的载体](#信号 (Signal):信息的载体)

[1.2 信道(单工、半双工、全双工)](#1.2 信道(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信道 (Channel):数据传输的"道路"](#信道 (Channel):数据传输的“道路”)

[1.3 编码(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1.3 编码(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

[1.4 调制(调幅、调频、调相)](#1.4 调制(调幅、调频、调相))

[2 传输介质](#2 传输介质)

[2.1 双绞线(屏蔽与非屏蔽)](#2.1 双绞线(屏蔽与非屏蔽))

非屏蔽双绞线 (UTP -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屏蔽双绞线 (STP - Shielded Twisted Pair)

[2.2 同轴电缆](#2.2 同轴电缆)

[2.3 光纤(单模、多模)](#2.3 光纤(单模、多模))

多模光纤 (Multi-mode Fiber - MMF)

单模光纤 (Single-mode Fiber - SMF)

[2.4 无线传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2.4 无线传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

无线电波 (Radio Waves)

微波 (Microwaves)

红外线 (Infrared)

[3 物理层设备](#3 物理层设备)

[3.1 集线器 (Hub)](#3.1 集线器 (Hub))

[3.2 中继器 (Repeater)](#3.2 中继器 (Repeater))

[3.3 调制解调器](#3.3 调制解调器)

[3.4 收发器 (Transceiver) / 介质转换器 (Media Converter)](#3.4 收发器 (Transceiver) / 介质转换器 (Media Converter))


1 通信基础

1.1 信号(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信号 (Signal):信息的载体

信号就是用来承载信息(数据)的电或光脉冲。

  • 模拟信号 (Analog Signal)
    • 定义: 信号的波形是连续变化的。
    • 类比: 你的声音。音量、音调都是平滑过渡的,在任意两个值之间都有无数个中间值。
    • 特点: 容易受到干扰。比如电线上的杂音(电流声)会和原始信号叠加在一起,很难分离。
  • 数字信号 (Digital Signal)
    • 定义: 信号是离散的,通常只有几个(最常见是两个)确定的值,比如 01
    • 类比:电灯开关。它只有"开"和"关"两个状态,没有"半开半关"的状态。
    • 特点:抗干扰能力强。只要干扰不足以把"开"(比如 5V)拉低到"关"(比如 0V)的程度,接收方就能准确还原出 10
    • 关键: 计算机内部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

1.2 信道(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信道 (Channel):数据传输的"道路"

信道就是数据传输的媒介和路径。根据信号传输的方向,可以分为三种:

  • 单工 (Simplex)
    • 定义: 信号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传输,不能反向。
    • 类比:广播电台、电视台。你只能接收信号,不能向电台发送信号。
  • 半双工 (Half-duplex)
    • 定义: 信号可以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
    • 类比:对讲机。你按住说话时,就不能听;你松开听时,就不能说。
  • 全双工 (Full-duplex)
    • 定义: 信号可以同时进行双向传输。
    • 类比:电话、现在的网线。你和对方可以同时说话(网线里有多对独立的线路,一对用于发送,一对用于接收)。

1.3 编码(归零码、不归零码、曼彻斯特编码)

"编码"在这里特指数字数据到数字信号的转换。简单说,就是我们怎么用高、低电压(电平) 来表示 01

  • 不归零码 (NRZ - Non-Return-to-Zero)
    • 方法: 最简单的方式,比如:高电平 = 1,低电平 = 0。
    • 问题: 如果你连续发送 100 个 1,电平就一直是"高"。接收方怎么知道这是 100 个 1,还是 1 个超长的 1?(这叫时钟同步问题)。
  • 归零码 (RZ - Return-to-Zero)
    • 方法: 为了解决同步问题,它规定:发 1 时,电平变高,但在一个周期中间必须返回到零电平。
    • 优点: 每次"归零"都相当于一次"对表",解决了同步。
    • 缺点: 每次都要归零,浪费了一半的带宽,效率低。
  • 曼彻斯特编码 (Manchester Encoding)
    • 方法(重点): 这是早期以太网 (Ethernet) 使用的编码!
      • 0 表示为:"高"跳变到"低"
      • 1 表示为:"低"跳变到"高"
    • 优点: 它巧妙地做到了在每一位数据的中间都必须跳变一次。这个"跳变"既承载了数据信息(是高到低还是低到高),又充当了时钟信号(自同步)。
    • 缺点: 一位数据就需要两次电平变化,所以它的效率也不算高。

1.4 调制(调幅、调频、调相)

"调制"是将数字数据 (0/1) "搭载"到模拟信号(载波) 上,以便在模拟信道(如无线电波、光纤)中进行远距离传输。

  • 类比: 你(数字信号)不会游泳,无法自己过河(远距离传输)。"调制"就是你坐上船(模拟载波) 的过程。

你(数据)可以通过改变船(载波)的特性来表达 01

  • 调幅 (AM - Amplitude Modulation)
    • 方法: 改变船的高度(振幅)。
    • 示例: 大船 = 1,小船 = 0
  • 调频 (FM - Frequency Modulation)
    • 方法: 改变船的摆动速度(频率)。
    • 示例: 摆得快 = 1,摆得慢 = 0
  • 调相 (PM - Phase Modulation)
    • 方法: 改变船的出发姿势(相位)。
    • 示例: 船头朝前 = 1.md,船头朝后 = 0.md

2 传输介质

2.1 双绞线(屏蔽与非屏蔽)

这是目前局域网(LAN)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

  • 定义: 它由多对(通常是4对,8根)相互绝缘的铜线两两绞合而成。
  • 为什么"绞合"?
    • 这是它的核心技术。两根线绞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抵御外界的电磁干扰 (EMI),并减少线对之间的串扰 (Crosstalk)。
非屏蔽双绞线 (UTP -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 构成: 只有一层塑料外皮包裹着里面的4对双绞线,没有额外的金属屏蔽层。
  • 应用:这就是我们最常见的"网线"(如 Cat 5e, Cat 6, Cat 7)。
  • 优点: 价格便宜,安装灵活,布线方便。
  • 缺点: 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一般办公和家庭环境下足够)。
屏蔽双绞线 (STP - Shielded Twisted Pair)
  • 构成: 在双绞线(或总的线缆)外面增加了一层或多层金属屏蔽层(如铝箔)。
  • 应用: 用于电磁干扰非常严重的环境,如工厂、医院或数据中心的机柜内。
  • 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
  • 缺点: 价格贵,线缆更硬,且必须正确接地(否则屏蔽层会变成天线,效果更差),安装复杂。

2.2 同轴电缆

  • 定义: 由一个中心铜导体、一层绝缘体、一层网状金属屏蔽层(第二导体)和一层外皮组成。因为中心导体和屏蔽层共享同一轴心,故称"同轴"。
  • 应用:
    • 有线电视 (CATV) 信号线。 (这是最常见的)
    • 早期的总线型以太网(10Base-2)。(现已淘汰)
  • 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比早期的双绞线要远。

2.3 光纤(单模、多模)

这是现代高速、长距离通信的基石。

  • 定义: 使用光脉冲(而非电信号)在玻璃或塑料纤维中传输数据。
  • 优点:
    • 带宽极高: 传输容量巨大 (Tbps 级别)。
    • 距离极远: 信号衰减极低,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
    • 抗干扰性强: 光信号不受任何电磁干扰。
    • 安全: 难以被窃听。
  • 缺点: 价格昂贵,安装和熔接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
多模光纤 (Multi-mode Fiber - MMF)
  • 特点: 纤芯(玻璃芯)较粗。
  • 原理: 光线以多种不同的角度("模式")在纤芯内反射前进,导致信号色散。
  • 光源: 较便宜的 LED 或 VCSEL。
  • 应用:短距离通信(如 500 米以内)。
  • 场景: 数据中心内部(连接服务器和交换机)、建筑物内部的主干网。
单模光纤 (Single-mode Fiber - SMF)
  • 特点: 纤芯极细(和头发丝差不多)。
  • 原理: 光线几乎只能沿着一条直线路径("单模")前进,没有模式色散。
  • 光源: 较昂贵的激光 (Laser)。
  • 应用:长距离通信(几十到几千公里)。
  • 场景: 城市之间的电信骨干网、海底光缆。

2.4 无线传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

使用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信号。

无线电波 (Radio Waves)

无线电波就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它在电磁波谱中波长最长、频率最低。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在空中传播的"涟漪",它以光速(每秒约 30 万公里)前进,并且能够携带信息。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无线技术,几乎都是靠它实现的。

  • 特点: 波长长,穿透能力强(能穿墙),传播距离远。
  • 应用:
    • 移动通信: 你的手机使用 4G/5G 信号(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与基站通信。
    • 无线网络:Wi-Fi 就是利用 2.4GHz 或 5GHz 频段的无线电波在你的路由器和设备间传输数据。
    • 短距连接:蓝牙 (Bluetooth) 耳机、音箱和鼠标,用的也是无线电波。
    • 广播电视:AM/FM 收音机和无线电视广播,都是通过无线电波将信号塔的信号送到你的接收机。
    • 导航定位:GPS 卫星向你的手机发送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信号,手机通过计算信号延迟来确定你的位置。
    • 其他: 雷达、卫星通信、车库遥控门、微波炉(微波也是一种高频无线电波)等。
微波 (Microwaves)
  • 特点: 频率高,波长短,带宽大,传输基本是"视线传播"(中间不能有大障碍物)。
  • 应用: 卫星通信、地面微波接力(如两个大楼顶部的"大锅盖"相对)、雷达。
红外线 (Infrared)
  • 特点: 频率更高,不能穿墙,必须"视线传播"。
  • 应用:家用电器的遥控器(电视、空调)、早期笔记本电脑的红外数据传输(IrDA)。

3 物理层设备

物理层设备是那些只关心电子信号(电压、光脉冲)本身,而完全不理解数据内容(如 MAC 地址或 IP 地址)的设备。它们的作用是再生、转换或传输这些信号。

3.1 集线器 (Hub)

这是物理层最经典的代表设备。

  • 功能:用于连接局域网 (LAN) 中的多台计算机。
  • 工作原理(为什么是 L1):
    • 它是一个"愚蠢"的设备。当一个信号(比特流)从 Hub 的一个端口进来时,它会简单地将这个信号再生(放大、整形),然后"广播"到所有其他端口。
    • 它不认识 MAC 地址(L2)或 IP 地址(L3)。它无法判断这个信号到底是要发给谁的。
  • 缺点:
    • 冲突域 (Collision Domain): 连接在 Hub 上的所有设备共享同一个"冲突域"。如果两台电脑同时发送数据,信号就会在 Hub 内"碰撞"(Collision),导致数据损坏,双方都必须重发。(这就是半双工的体现)
    • 浪费带宽: 无论数据是发给谁的,都会被广播给所有人,网络效率极低。
  • 现状:已完全被"交换机 (Switch)"淘汰。

3.2 中继器 (Repeater)

  • 功能:延长网络信号的传输距离。
  • 工作原理(为什么是 L1):
    • 任何信号(无论是电信号还是光信号)在传输介质中都会衰减(变弱)和失真。
    • 中继器(通常只有两个端口)接收这个微弱的信号,将其清理、再生、放大到原始强度,然后再发送出去。
    • 它只是一个信号放大器,不关心信号里的内容。
  • 现状: 它的功能现在已经内嵌到其他设备中(例如,集线器本质上就是一个"多端口的中继器")。

3.3 调制解调器

我们俗称的"猫"(光猫、ADSL猫)。

  • 功能: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之间进行转换。
  • 工作原理(为什么是 L1):
    • 它的名字来源于 Modulator (调制器) 和 Demodulator (解调器)。
    • 调制: 将计算机的数字信号(0和1)转换成模拟信号(如电话线或有线电视电缆上传输的波形)。
    • 解调: 将线路上传来的模拟信号转换回计算机能理解的数字信号。
  • 注意: 现代的"光猫"(ONU) 或 "Cable Modem" 通常集成了路由器(L3)和交换机(L2)功能,但它最核心的"光电转换"或"调制解调"功能是在物理层实现的。

3.4 收发器 (Transceiver) / 介质转换器 (Media Converter)

  • 功能: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传输介质之间转换信号。
  • 工作原理(为什么是 L1):
    • 最常见的例子是"光纤收发器"或交换机上的"光模块 (SFP)"。
    • 它们将来自双绞线(网线)的电信号(0/1)转换为光纤的光脉冲(亮/灭),反之亦然。
  • 现状: 在数据中心和企业网络中非常常见,用于连接使用不同介质的设备(如铜缆交换机和光纤主干网)。

如何区分物理层设备

区分一个设备是否在物理层的关键点:

它是否查看"地址"?

  • 是:
    • 如果它查看 MAC 地址,它至少是第 2 层(数据链路层) 设备,如交换机 (Switch)。
    • 如果它查看 IP 地址,它至少是第 3 层(网络层) 设备,如路由器 (Router)。
  • 否:
    • 如果它只处理电压、光脉冲等原始信号,不关心任何地址,那么它就是第 1 层(物理层) 设备,如集线器 (Hub)。
相关推荐
报错小能手12 小时前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4——详解协议层次及其服务模型
服务器·计算机网络·php
报错小能手15 小时前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16——应用层 因特网视频 HTTP流和DASH
开发语言·计算机网络·php
番茄寿司1 天前
基于LSTM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创新路径
论文阅读·深度学习·计算机网络·机器学习·lstm
colus_SEU1 天前
【计算机网络笔记】第二章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笔记·计算机网络·1024程序员节
wfsm1 天前
计算机网络
网络·计算机网络
LRX_1989271 天前
网络管理员教程(初级)第六版--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计算机网络
报错小能手2 天前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10——应用层 HTTP/2 成帧 响应报文优先次序和服务器推
笔记·计算机网络
colus_SEU2 天前
【计算机网络笔记】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导论
笔记·计算机网络·1024程序员节
甄心爱学习3 天前
计算机网络6
网络·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