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NAT策略处理流程


防火墙NAT策略处理流程

整个流程是一个严格的、顺序执行的决策链,其核心逻辑在于:先处理"目的",再决定路由,最后处理"源"

第一阶段:入站与目的地址转换
  1. 接收报文

    • 防火墙从任意接口接收到一个数据包。
  2. 匹配NAT Server策略?

    • 判断 :检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和端口,是否匹配一条预先配置的NAT Server(服务器映射)规则。
    • → 执行目的NAT。将数据包的目的IP和端口转换为映射的内网服务器地址和端口。然后跳转到第4步(查找路由表)。
    • → 继续下一步。
  3. 匹配目的NAT策略?

    • 判断 :检查是否匹配其他类型的目的NAT 策略(这可能是一种更通用或基于策略的目的转换,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服务器映射)。
    • → 执行目的NAT。转换目的地址。
    • → 继续下一步。
    • 至此,所有关于"目的"的转换都已处理完毕。
第二阶段:路由决策与安全审查
  1. 查找路由表

    • 根据经过目的NAT转换后的数据包目的IP地址,查询路由表,决定这个数据包应该从哪个接口转发出去。
  2. 路由是否存在?

    • → 流程结束,丢弃报文
    • → 继续下一步。
  3. 匹配安全策略?

    • 判断:根据数据包的源/目的地址、端口、协议等信息,检查是否有一条安全策略允许此流量通过。
    • 禁止 → 流程结束,丢弃报文
    • 允许 → 继续下一步。这是报文能够继续转发的关键许可。
第三阶段:出站与源地址转换
  1. 匹配源NAT策略?
    • 判断 :检查数据包的源IP地址是否匹配源NAT 策略(例如:NAT Static、出接口地址、NAT地址池等)。
    • → 执行源NAT。将数据包的源IP地址(和端口)转换为公网地址(和端口)。
    • → 保持源地址不变。
第四阶段:会话建立与转发
  1. 创建会话

    • 将这条连接的五元组(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以及双向的NAT转换关系记录到会话表中。后续的返回报文将直接根据此会话表进行反向转换,无需再次匹配所有策略。
  2. 发送报文

    • 将经过完整处理的数据包从正确的接口发送出去。

核心逻辑与要点提炼

  • 顺序是铁律目的NAT → 路由 → 安全策略 → 源NAT。这个顺序确保了:

    1. 路由查询基于真实的内网目的地址
    2. 安全策略基于真实的路由路径进行判断。
    3. 源地址转换在出站前最后执行,符合"出门伪装"的逻辑。
  • "迎客"与"出门"的对应

    • 外网访问内网服务器 :报文在阶段一(第2步) 命中NAT Server,完成"迎客"。它的源地址通常在阶段三(第7步) 不会被转换(除非配置了特殊策略)。
    • 内网访问外网 :报文跳过阶段一 ,在阶段三(第7步) 命中源NAT(如NAT Static),完成"出门伪装"。
  • 会话表是核心:它记录了NAT的双向"合同",使得返回流量能够正确还原地址,保证通信的完整性。

这个流程精确地解释了不同NAT类型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了防火墙的地址转换基石。

相关推荐
失重外太空啦7 小时前
NFS服务器的搭建
运维·服务器·网络
矮油0_o7 小时前
15.套接字和标准I/O
服务器·c语言·网络·网络编程·socket
利刃大大7 小时前
【高并发服务器】十二、LoopThreadPool线程池管理模块
服务器·c++·项目
ai旅人7 小时前
深入理解OkHttp超时机制:连接、读写、调用超时全面解析
java·网络·okhttp
我也要当昏君7 小时前
4.2 IPv4【2009统考真题】
网络·智能路由器
爱奥尼欧8 小时前
【Linux笔记】网络部分——网络层IP协议
linux·网络·笔记
埃伊蟹黄面8 小时前
告别手动编译:用Makefile自动化你的Linux项目
linux·服务器
Jonathan Star8 小时前
网站识别爬虫(包括以浏览器插件形式运行的爬虫)主要通过分析请求特征、行为模式等差异来区分人类用户和自动化程序
运维·爬虫·自动化
Once_day8 小时前
Linux错误(7)接口处于Down状态不通告IPv6地址变更事件
linux·运维·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