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数据,主观聊现实。
【一】
2025年七月初,从职场出来独立做产品,擦着人工智能的边,历经4个月的时间:
运营七号楼的社媒账号,上线了楼里产品的App和Web网站,开源了《独立开发者》和《AI实践》两款知识库。
用盖楼的方式说:基线画好了。
产品加内容的方式,从流程和结果上看绝对可行,并且是性价比高的组合,只不过对执行的节奏要求很高。
心情上容易乱,手上的活经常荒。
从10月31号的结果来说,肯定是算不上够看,不过从7月1号的预期讲,确实按照开始的计划,完整的走完了0到1的全过程。
到这里问题变了:从1到2该怎么办?
【二】
理性的分析结果如何,必须从客观的数据入手,不能单纯主观的揣测效果。
这里岔开说一句,以前在公司做复杂的项目,最头疼的就是产品发布后的效果分析,指标分门别类的采集一大把。
接着一群人开会,各自据理力争,各种甩锅。
现在自己扑腾项目,从心底里承认,企业里的那套方法和流程,至少大部分可以搬过来套用,加班除外。
说3组代表性的数据,全部都取最小值,并且都是自然流。
原始数据,博客和Git基本是以前的关注,社媒也有多年的积累。
博客 :35000人,Git仓库 :1000人,社交媒体:6000人。
账号关注,七月之后的数据。
公众号 :1000人,知识库 :200人,楼里注册 :50人,每天增量 :5-10人,软文产品转化:10%。
内容数据,4个月100条内容,其中有热度的就5条,称得上爆款的只有一条,效果如下。
阅读量 :10000人,互动 :200人,关注转化 :100人,产品引流,10人。
不同标签的数据都分析过,比如人工智能,开发者,软广和硬广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数据中,最关注的就三个。
每天增量 :代表运营的效果;公众号 :最想做好的流量账号;产品注册:项目的方向和目标。
现状就是这样,要说非常差吧,也的确有稳定的增长,要说非常好吧,这种瞎话说不出口,其中的问题下面会单独分析。
六个字形容:有口气,微活感。
【三】
客观看待事情,有利于主观做决策,但是没有决定性的作用,硬着头皮向前走才是常态。
在内容里,经常出现两种声音:
一是觉得在单纯做内容,二是觉得产品做的不行。自己现在想想说的都对,个人的时间和能力,确实难以把整个项目拉扯出高度。
当初的想法:先把事情做出来。
项目中的产品,技术,内容,运营等方面,个人能力都不突出,很多都得现学现卖,幻想是如果可以高效的执行起来,也许能组合出意想不到效果。
所以做内容,发布产品,然后组合运营,就是性价比高的思路。
项目从简单做复杂,会形成竞争力,产品可以被复制,但内容的影响无法轻易粘贴。
其中任何一个维度,想在市场中打出竞争力,从心底里说,都不是我这个十年后端开发,能够做到的,只好从项目的角度先试试深浅。
做出来到做成,其中不知道埋过多少人的付出。
【四】
此前聊过项目的周期是6个月,每2个月算一个版本,一期是楼里App,二期楼里Web网站,三期方向还在摇摆中。
这个阶段收尾,会安静的纠结几天。
虽然项目只处在长征的第一步,但在4个月的过程中,把自己对互联网和职场的理解,来了一把重构。
先从产品说起,这是讨论声音最多的点。
从App开始设计到落地,再到发布上线和推广,自己都处在比较忐忑的状态。
很简单,心里没底。
从头到尾都知道,后端开发首次独立做产品,不可能第一把就成,目的就是在AI赛道里扔一款产品进去,看看怎么发布,怎么运营,怎么个事。
除了App上线的教程文得到好评,像推广,运营,产品等,都是清一色的差评。这些问题在产品二期,都没有再次踩雷。
不过像产品价值,定位,意义,这几个理论问题,只有一丝抽象的理解。
产品从App到网站,从开发到推广,流程在两个版本完整的跑了两遍,产品一期是内容和开发并行,产品二期是先完结开发,再集中做内容营销,再加上以前单纯写内容的经历。
可以讨论另一个热议问题:内容和产品哪个重要?
此前聊过,个人更看重内容。
从两个阶段的实践数据看,内容和产品并行效果最好,产品一期在内容上的讨论,给自己带来很多正面的帮助,产品二期虽然执行节奏好,但是内容和产品有点脱节,自媒体的关注增长明显下降。
内容和产品,就像直播间卖货一样,产品或商品可以换,内容和直播间很难换。
【五】
再来说做内容,这真的是件容易让人焦虑和头疼的事。
重心在图文笔记,制作效率最高。
记录和总结独立做产品这件事,浏览和讨论以及关注,在内容里是数据最好的;发过几篇教程类文章,虽然评价都不错,但阅读和互动数非常低;产品营销的推广笔记,数据的效果看很一般,先关注账号再注册产品,大概是10%的比例。
写篇优质长文最多2天,但制作一条优质视频目前还不会。
在视听类内容上,拍过几条日常,其余都是文字直接生成对话播客,视频的制作效率远低于图文,暂时还没有深入花心思的想法,单纯用来做内容分发和引流。
内容从长期上考虑,是做体系化的知识库。
项目一期开源《独立开发者》知识库,项目二期开源《AI实践》知识库,从两个版本的推广来看,知识库的流量远高于产品,每个知识库的整理都至少需要2周时间。
不过有个被网友诟病的地方,知识库的地址必须通过公众号私信「楼里」自动获取,最初也摇摆过用不用这种方式,但为了把核心的公众号先做起来,只能硬着头皮先这样执行,从数据上看至少带来200多的关注。
所以如何做内容?就是用心记录过程。
围绕独立做产品这件事,从自己实践的角度切入,真实的记录每一步的情况,以此获取最低成本的推广渠道,如果产品能做出竞争力,两者必然能产生相辅相成的组合效果。
这里讨论另一个热点问题:30岁以上的程序员,到底何去何从?
以前我也相信:技术深度和广度,会成为职场的竞争力,当然现在也不怀疑。可真正的问题是,供需关系会给这种竞争力打折,有句话这么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那么何去何从?无论从事什么去往何方,对大多数的岗位来说,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面对产品和流量的问题,这也是近几年最卷的两个方向,尝试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
不想在职场卷大葱,所以选择自己找出路,七号楼做流量和楼里做产品。
【六】
聊完上面的过程,可能有网友认为:这不是做出眉目了吗?为什么还会有迷茫感?
有个关键问题不好解:每天的增量不够。
上面给出的一个数据指标:每天增量:5-10人,产品注册可能会有1人,要知道这只是个平均数,如果内容的质量和数据都高一点,也出现过连续30人增长的情况。
有价值的内容,基本来自实践分析,自己也不具备凭空捏出来的能力。
职场十年,见过很多新公司或新项目,只运营短短三五个月就关停,也从最初的骂骂咧咧,到后来理解了及时止损。
面对不确定性,虽然乐观有用,但结果不乐观是常态。
每天增量低于预期,必然会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这意味着继续做下去需要很久,才有可能看到想要的结果。
有句签名用过很久,时间在走人在变。
从职场离开,是相信能把这个项目,按照自己的预期拉扯出来,规划3个版本已经走完2个,增长始终不能稳定在预期之内,等于把项目中的几条线打了个结,能不能解开还得试试才知道。
有个朋友说过,定期扔家里的东西,才能看着开阔。
在项目中,一期试过产品和内容并行,二期试过先产品后内容,如果开始三期,不排除先内容后产品,希望在方式的变化中,找到做增量的解法。
【七】
每次遇到难解的情况时,总会想一想矛盾论。
在现在的问题中,哪些必须解决,哪些可以放一放,哪些问题解决之后可以影响其它问题,当然一切的一切都要先考虑自己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四个月的时间中,七号楼的内容,楼里的产品,开源知识库,这三条线自己都非常看好,组合起来的效果也不错,运营的性价比也很高。
手心手背都是那啥,幻想的方式就是一齐长肉。
人总在主动或被动的向前走,有些问题会消失,有些问题会遇到,有时候还会迷路。
交代一下产品进度:《楼里-Web网站》已发布,《楼里App-iOS版》已上架。
🛰七号楼私信「楼里」自动获取:《楼里App-安卓版》《AI知识库》、《独立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