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
大模型虽然强大,但依然存在两大痛点:
- 幻觉问题:模型可能在缺乏事实支撑时"编造答案";
- 知识断层:只能依赖训练时的存量知识,无法覆盖最新或垂直领域的信息。
这时,RAG(检索增强生成) 成为解决方案。它的思路很直接:
- 先检索→从外部知识库找到相关信息;
- 再生成→把检索结果交给大模型回答问题。
这种"检索+生成"的组合,不仅能降低幻觉率,还能让模型更快适应新的知识场景。
本期推荐和鲸社区创作者@云逸~分享的LangChain RAG系统实战项目,其完整演示了如何结合LangChain框架 与Qwen3模型,从数据索引到接口服务,搭建出一个可落地的RAG问答系统。
为什么选择LangChain?
实现一个RAG系统并不复杂,但要把整个链路从数据加载、向量化、检索、排序到生成打通,过程冗长。LangChain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模块化和生态支持:
- 现成组件:数据切分、向量数据库、检索器、问答链等开箱即用;
- 生态丰富:支持FAISS、Milvus、Pinecone等数据库,也兼容OpenAI、Qwen等Embedding和LLM;
- 可扩展:不仅能做RAG,还能扩展到多步推理、工具调用、对话记忆等复杂应用。
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逻辑和效果优化上,而不是从零造轮子。

干货解析:RAG三步走
在项目中,RAG 的核心流程被拆解为三步,每一步都有清晰的实现:
构建索引:让文档"能被理解"
- 项目做法 :加载四大名著等中文古典小说,先切分成合适的片段,再用Qwen3-Embedding-4B将其向量化。
- 价值 :Embedding 把文本变成"语义坐标",存入FAISS向量数据库,让模型能按语义相似度检索,而不是死板的关键词匹配。

检索与精排:找到最相关的信息
- 项目做法 :当用户提问时,系统会用向量检索召回候选片段,再用Qwen3-Reranker-4B对结果精排序。
- 价值:粗召回保证覆盖面,精排保证准确性。这一步解决了很多"检索结果不准"的问题,让答案更贴近用户问题。
生成回答:大模型"有据可依"
- 项目做法 :将排序后的上下文与问题一起打包成prompt,交给大模型,通过LangChain的RetrievalQA模块生成答案。
- 价值:大模型的输出不再是"瞎编",而是基于检索结果的总结与推理,显著降低幻觉。

通过这三步,项目打通了RAG的完整闭环,形成了一个可实际使用的问答系统。
项目亮点
- Embedding+Reranker组合 :使用Qwen3-Embedding-4B 做语义检索,Qwen3-Reranker-4B精排序,极大提升检索结果的相关性。
- 全流程打通:从文档加载、索引构建,到FastAPI服务上线,完整覆盖从研发到应用全过程。
- 真实调试经验:项目中记录了显存溢出、类型报错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贴近一线开发实践。
- 扩展性强:项目留出了优化空间,比如更灵活的分块策略、更智能的prompt设计,适合二次开发。
💻一键Fork项目:www.heywhale.com/u/bf1ecb(复制至浏览器打开)
学习资源推荐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学习大模型,以下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将帮助你从不同角度学习大模型,提升你的实践能力。
本文较长,建议点赞收藏。更多AI大模型应用开发学习视频及资料,在智泊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