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的发展,Vibe Coding 也越来越火,所谓 Vibe Coding 就是用自然语言告诉 AI 你想要做,AI 负责生成代码,人工来审查和修正。这就像和高水平的程序员结对编程,你出想法,他动手,你们通过对话不断完善产品。这是一种对话式开发的闭环。

最近也尝试了一下用AI编程,比想象中要好点(但也被AI删库跑路过)。想要入门 Vibe Coding 非常简单,只需要以下几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起点从文档开始
不建议直接上来就说"给我写个登录页面",这种不明确的描述会让AI降智。
所以,我建议 Vibe Coding 需要从更高层面的对话开始的,这个对话的产物就是项目文档。
- 产品需求文档 ( PRD ) :我脑子里有个想法后,会先找 AI 聊,我一般用的是Gemini。比如,我会说:"我需要构思一个项目。它是个在线书签管理器,核心功能有:用户注册登录、添加书签(URL和标签)、按标签分类、全文搜索。你帮我把这些整理成一份简单的产品需求文档。" 经过几轮的讨论和补充,一份清晰的 PRD 就出来了。这份文档就是我们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
 - 技术需求文档 (TRD) :有了产品需求文档,我会继续跟 AI 聊:"好,基于上面的需求,我们来设计技术方案。我倾向于用 React 做前端,Node.js + Express 做后端,数据库用 PostgreSQL。你帮我分析下这个技术栈的优缺点,并设计一下数据库的主要表结构,比如用户表和书签表。" AI 会给出方案,我再根据我的经验进行调整。这份 TRD 就成了我们开发工作的框架。
 
千万不要觉得文档是开发的负担,这是和 AI 之间最重要的准则。有了它们,AI 才能真正理解我的意图,而不是零散地执行命令。
第二步:开始编程
文档准备就绪,打开我的编辑器,比如 VS Code + GitHub Copilot。这时候把AI当做是一个高水平的程序员,所以我的工作模式是:
- 我提需求,它写代码 :我会在代码里写下注释,比如:"// 根据 TRD 设计,创建一个 Express 路由,处理 
POST /api/v1/bookmarks请求,用于添加新书签。" 这样AI 会生成完整的代码框架。 - 我做审查,它来修改:AI 生成代码后,我的角色就变成了 Code Reviewer。我会检查代码逻辑是否严谨、安全性是否考虑周全。如果发现问题,我直接对 AI 说:"这里需要增加输入验证,确保 URL 格式正确,并且标签不能为空。" 它会立刻生成修正后的代码。
 
我指挥,AI干活,不断循环这个过程,这大大提升了我的开发效率。
第三步:为了确保安全,需要高频度的 Git 提交
AI 写代码速度很快,但有时也会过于热情,一次性修改大量文件,有时候还会删库跑路,所以为了防止场面失控,Git 是最重要的安全保障。
我的想法是,只要 AI 完成了一个独立的、可运行的小功能,我就会立刻 commit。*哪怕只是一个 API 端点的实现,我也会马上保存一个版本。
git add .git commit -m "feat: implement add bookmark endpoint with validation"git push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的项目永远都有一个稳定的回退点。如果 AI 下一步的修改引入了 bug,或者方向错了,甚至删库了,我都能回滚到上一个正常的状态,然后换一种方式和 AI 沟通。
第四步:开发环境是基础
Vibe Coding 的流畅感,最怕被环境问题打断。我和 AI 聊得正嗨,技术方案也确定了,结果一到本地运行,发现缺这少那,心态直接搞崩。
比如想用 Go 写个微服务,得先去配 Go 的环境;想加个 Redis 缓存,又得去启动 Redis 服务。这个过程非常割裂。
现在,我把这些后勤工作都交给了 ServBay。它成了我的本地开发总控台。
- 技术栈无缝切换 :在项目构思阶段,我和 AI 可能会讨论多种技术方案。比如最终确定用 Node.js + PostgreSQL,我在 ServBay 里点几下鼠标,对应的Node.js 运行环境和数据库服务就准备好了。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分钟,思路完全不会被打断。
 

- 多版本共存:我手头有好几个项目,有的用 Python 3.11,有的老项目还停在 Python 2.7。ServBay 能让它们在我的电脑里和谐共存,我想在哪个项目上工作,就切换到哪个版本,非常方便。
 

- 服务一键管理:需要 MySQL, MariaDB, PostgreSQL, Redis, MongoDB?我不再需要记住那些复杂的启动命令,直接在 ServBay 的图形界面里下载并启动就行了。
 
ServBay 保证了我的本地环境能跟上我思想的速度,为我和 AI 的"对话"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试验场。
第五步:学会说话,提升沟通效率
和 AI 协作,指令必须精确。这不仅体现在功能描述上,更体现在应用的架构层面,尤其是 API 的设计。
应用通常不是一个单体文件,它有前端(用户界面)和后端(数据处理)。它们之间需要一座桥梁来沟通,这座桥就是 API。
在和 AI 协作时,一般不建议说"让前端拿到后端的数据"这种模糊的指令,而是给出非常具体的指令:"为书签功能设计一套 RESTful API。我需要一个 GET /api/v1/bookmarks 来获取所有书签,以及一个 POST /api/v1/bookmarks 来创建新书签。"
当 AI 为我生成前端代码时,它就会知道如何通过 API 来获取数据。比如,它会生成这样的代码:
            
            
              javascript
              
              
            
          
          async function fetchBookmarks() {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v1/bookmarks', {
      headers: {
        'Authorization': `Bearer ${localStorage.getItem('token')}`
      }
    });
    if (!response.ok) {
      throw new Error('获取书签失败');
    }
    const bookmarks = await response.json();
    console.log('成功获取书签:', bookmarks);
    // 接下来可以更新UI状态...
  } catch (error) {
    console.error(error.message);
  }
}
        通过清晰地定义 API,我确保了应用的前后端能像两个配合默契的同事一样协同工作。
第六步:从本地到云端,丝滑的部署
代码在我的电脑上跑通只是第一步,让所有人都能用上才是最终目的。
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巨大差异常常导致"在我电脑上是好的,一上线就崩"的经典问题。
不过我用了ServBay之后,这个差异极大地被缩小。ServBay 不仅仅是管理语言版本,它还内置了 Nginx 和 Caddy 这样的高性能 Web 服务器,还支持一键安装和管理与生产环境同款的 SQL/NoSQL 数据库。
所以,我在 ServBay 上做的每一次测试,都是在一个高度仿真的生产环境里进行的,并且我能一键切换不同版本的语言环境,这样能提前排除了大量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的 bug。
我的部署流程依然是基于 Git 的自动化流程:
- 前端 :我把代码 
push到 GitHub,触发 Vercel 的自动构建和部署。 - 后端 :同样,
push代码到另一个仓库,触发 Render 或 自动化流程。 
这个 Git-Ops 流程,让我从写完代码到产品上线的整个过程,几乎是全自动的。我只需要 git push,剩下的交给平台,就不用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运维上了。
最后
总而言之,AI 是我的得力助手,但最终的掌控者是我自己。我会引导 AI 解决根本问题,从本地开发,到 API 设计,再到最终部署,全程把控方向。
Vibe Coding 工作流就是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用对话生成文档来统一认知,在编辑器里结对编程实现功能,用 Git 保证过程安全,靠 ServBay 提供敏捷且高保真的本地环境,通过清晰的 API 连接前后端,最后用自动化平台完成部署。 这套流程,让我把编程变成了一场从想法到产品的流畅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