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 Agentic AI:搭建单体 vs 多智能体系统,结果出乎意料!

一文看懂 Agentic AI:搭建单体 vs 多智能体系统,结果出乎意料!

最近,我开始尝试构建不同类型的 Agentic AI 系统,最让我着迷的,是"单智能体(Single-Agent)"和"多智能体(Multi-Agent)"的差异。【AI大模型教程】

说实话,在没真正动手之前,我也只是听过这些概念,觉得听起来很玄。直到我用 LangGraphLangSmith Studio 亲自搭建了两个版本,一个"单兵作战",一个"多智能体协作",结果真的让我彻底改观。

我想造一个能帮我追踪科技趋势的"研究助手 Agent"。它的任务很简单:每天帮我找出过去一天或一周内科技圈的热门话题,再挑出哪些是真正"值得报道"的。

数据源是一个科技社交 API,它能告诉我们"大家在聊什么、转发什么"。而我的 Agent 要做的,就是:

1️⃣ 根据目标用户(比如科技博主、行业分析师)的画像,筛出重点;

2️⃣ 再帮我做一份简明的总结报告。

听起来挺简单,但真正动手时,我才意识到,Agent 的"结构设计"决定了最终的质量。

我喜欢用一句话解释:

Agentic AI 就是"用自然语言编程"。

传统开发要写死逻辑,而 Agentic AI 是让大语言模型(LLM)自己"理解任务、规划步骤、调用工具、生成结果"。我们不是在写"代码逻辑",而是在"训练一位会思考的实习生"。

这其实不是 NLP 的新鲜事,但这次不一样------以前的 NLP 模型只会照规则提取信息;现在的 LLM,能自己判断模糊语义、动态决策,甚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自我补全"。

当然,这也意味着------如果你不给它干净的数据,它就会"开始胡编"。

我常对朋友打比方:

"LLM 就像人类一样------如果信息不全,就开始脑补。"

所以,要想让它靠谱,就得让它接入结构化数据、外部工具和 API,保证它"有料可查"。

单智能体(Single-Agent)一切都交给一个模型来做。我给它所有工具(API 接口、数据库访问权限),然后一句话:"帮我找出过去一周科技圈最热的新闻。"它会尽力完成所有步骤,但问题也明显:
  • 有时它忘记调用某个接口;
  • 有时它重复查询;
  • 有时总结得太笼统,遗漏重点。

就像一个人同时扮演"记者 + 编辑 + 总编",效率高,但容易糊成一锅粥。

多智能体(Multi-Agent)

我换了一种思路:一个"主编 Agent"统筹全局;几个"研究员 Agent"分别负责数据采集、筛选、总结。

比如:

  • Research Agent:调用 API 抓取趋势数据;
  • Filter Agent:筛掉噪声,选出真正热门的内容;
  • Summary Agent:生成结构化的科技简报;
  • Lead Agent(主编):整合全局、审核结果。

这个系统看起来复杂,但运行结果非常惊艳:报告更全面、更有逻辑、也更贴近我想要的风格。

很多人第一反应会去用 CrewAI 或 AutoGen,但我这次选了 LangGraph。它是基于 LangChain 的图形化框架,用"节点(Node)"代表不同 Agent,用"边(Edge)"定义信息流。

我第一次在 LangSmith Studio 里看到我的多智能体系统"开工"的时候,真的有点震撼------好几个 Agent 在"互相对话",协作完成一篇科技新闻摘要。整个流程跑完大概 3 分钟,比单智能体慢一点,但输出质量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LangGraph 的确稍微偏"工程",不如 CrewAI 那么即开即用,但它能让我清楚看到每一步的调用、每个 Agent 的状态,特别适合做实验和调优。

我现在的经验是:

  • 快速验证一个想法?用单智能体。
  • 产出可控、高质量结果?用多智能体。

单体像自由创作,灵活但容易跑偏;

多体像流水线协作,精确但成本更高。

我更喜欢混合方案------比如用一个单 Agent 先"预判主题",再交给多 Agent 系统细化处理。

别让 LLM 去算数或做结构化任务,它不是计算器。真正的魔法,是让它负责理解人话、拆解模糊目标,再让程序去执行那些确定性的事情。

所以我常说:

好的 Agent 系统,是人脑逻辑 + 机器执行的结合体。

当我看着多智能体系统在屏幕上"协作"时,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受------

这不是在写代码,而是在"指挥一个小团队"。每个 Agent 都有自己的性格、擅长的任务、汇报的方式。

而我,只需要扮演那个"懂目标、懂策略"的管理者。

我想,这大概就是 Agentic AI 的真正魅力------让语言变成指令,让思维变成系统。

相关推荐
oil欧哟2 小时前
文心 5.0 来了,百度大模型的破局之战
前端·人工智能·百度·prompt
ai大模型分享员2 小时前
项目实战:基于RAPTOR RAG检索技术的工业设备故障诊断系统
人工智能
MUTA️2 小时前
什么是RKNN?
人工智能
倚栏听风雨2 小时前
2、Gemini里 交互模式和非交互模式区别
人工智能
illuspas2 小时前
MI50运算卡使用llama.cpp的ROCm后端运行Qwen3-Coder-30B-A3B的速度测试
人工智能·llama
illuspas2 小时前
MI50运算卡使用llama.cpp的ROCm后端运行gpt-oss-20b的速度测试
人工智能·gpt·llama
算家计算2 小时前
DeepSeek大神正式加盟小米!AI竞赛的终局,远不止一次挖角
人工智能·资讯
EllenLiu2 小时前
模型推理优化与工程化落地 - Onnx Runtime 实战篇
人工智能
上官胡闹3 小时前
使用 vLLM 原生部署 PaddleOCR-VL:高性能、OpenAI 兼容的多模态 OCR 服务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