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隐式接口与模板方法

前言

今天在使用testify框架写单元测试的时候有这样一个需求:对于一个方法来说,可能会有很长的上下文链路数据。 按照正常的单元测试流程,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按照接口的逻辑来事先mock好原始未处理的数据,并且定义最终想要的数据结果。 定义好不同的test case 尽可能的覆盖到每一个if else,达到一定的覆盖率,才可以通过后续的ci流程。但对于一些特殊的case,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操作:

rust 复制代码
测试前置处理-> 运行测试代码 -> 测试后处理

需要在测试前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事先存入一些数据,测试后再删除这些数据。

这个时候按照官方文档,应该写一个afterEachTest,写在方法TearDownTest,并且绑定在testify默认创建的suit上。

scss 复制代码
// TearDownTest 在每个测试方法执行后调用,用于清理测试数据
func (ts *LogicsTestSuite) TearDownTest() {
	ts.afterEachTest()
}

这个时候就有奇怪的地方了,我并没有在我的测试方法中手动的运行这个TearDownTest,它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呢?

问题分析

其实key就在 github.com/stretchr/te... 这里

简化的源代码如下:

go 复制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reflect"
    "strings"
)

// ====== 模拟 testify 的接口定义 ======

// 测试套件级别的接口
type SetupAllSuite interface {
    SetupSuite()
}

type TearDownAllSuite interface {
    TearDownSuite()
}

// 每个测试级别的接口
type SetupTestSuite interface {
    SetupTest()
}

type TearDownTestSuite interface {
    TearDownTest()
}

// ====== 模拟你的测试套件 ======

type MyTestSuite struct {
    // 注意:这里不需要显式嵌入任何东西
    testData string
}

// 你实现了这些方法,就等于实现了对应的接口
func (s *MyTestSuite) SetupSuite() {
    fmt.Println("🏠 SetupSuite: 整个测试套件开始前的初始化")
}

func (s *MyTestSuite) TearDownSuite() {
    fmt.Println("🏠 TearDownSuite: 整个测试套件结束后的清理")
}

func (s *MyTestSuite) SetupTest() {
    fmt.Println("  ⚡ SetupTest: 每个测试开始前的准备")
    s.testData = "fresh data"
}

func (s *MyTestSuite) TearDownTest() {
    fmt.Println("  ⚡ TearDownTest: 每个测试结束后的清理")
    s.testData = ""
}

// 测试方法(必须以 Test 开头)
func (s *MyTestSuite) TestMethod1() {
    fmt.Println("    ✅ TestMethod1 执行,测试数据:", s.testData)
}
func (s *MyTestSuite) TestMethod2() {
    fmt.Println("    ✅ TestMethod2 执行,测试数据:", s.testData)
}
// ====== 模拟 testify 的 Run 函数 ======

func RunTestSuite(suite interface{}) {
    fmt.Println("=== testify.Run() 开始执行 ===")
    // 1. 套件级别的钩子
    // 注意:这里是 testify 框架在主动调用!
    if setupAllSuite, ok := suite.(SetupAllSuite); ok {
        setupAllSuite.SetupSuite()
    }
    // 使用 defer 确保最后调用
    if tearDownAllSuite, ok := suite.(TearDownAllSuite); ok {
        defer tearDownAllSuite.TearDownSuite()
    }
    // 2. 通过反射找到所有测试方法
    suiteType := reflect.TypeOf(suite)
    suiteValue := reflect.ValueOf(suite)

    for i := 0; i < suiteType.NumMethod(); i++ {
        method := suiteType.Method(i)

        // 查找以 Test 开头的方法
        if strings.HasPrefix(method.Name, "Test") {
            fmt.Printf("\n--- 执行 %s ---\n", method.Name)
            // 3. 每个测试的钩子调用
            // SetupTest - 测试前
            if setupTestSuite, ok := suite.(SetupTestSuite); ok {
                setupTestSuite.SetupTest()
            }
            // 使用 defer 确保测试后调用
            if tearDownTestSuite, ok := suite.(TearDownTestSuite); ok {
                defer tearDownTestSuite.TearDownTest()
            }
            // 4. 执行实际的测试方法
            method.Func.Call([]reflect.Value{suiteValue})
        }
    }
    fmt.Println("\n=== testify.Run() 执行完成 ===")
}
func main() {
    suite := &MyTestSuite{}
    RunTestSuite(suite)
}

这里采用了模版方法设计模式。在之前定义了生命周期的相关接口和方法,在Run方法中会使用类型断言来查看是否已经实现了TearDownTest interface,如果实现了,就调用interface中定义的方法。 在go中,对于一个interface ,我们不需要显式的去implement定义它的实现,而是采用非侵入性接口(Implicit Interfaces)+ 结构匹配(Structural Typing)的一种ducking type 的设计方式。 在这里就可以体现这种设计的优势,如果我们使用Java这种需要显式impl的方式那么这里就会这样写:

生命周期定义:

csharp 复制代码
// 定义多个接口
public interface SetupAllSuite {
    void setupSuite();
}

public interface TearDownAllSuite {
    void tearDownSuite();
}

public interface SetupTestSuite {
    void setupTest();
}

public interface TearDownTestSuite {
    void tearDownTest();
}

实现:

csharp 复制代码
public class MyTestSuite implements 
        SetupAllSuite, TearDownAllSuite, 
        SetupTestSuite, TearDownTestSuite {

    private String testData;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upSuite() {
        System.out.println("🏠 SetupSuite: 整个测试套件开始前的初始化");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rDownSuite() {
        System.out.println("🏠 TearDownSuite: 整个测试套件结束后的清理");
    }

    @Override
    public void setupTest() {
        System.out.println("  ⚡ SetupTest: 每个测试开始前的准备");
        testData = "fresh data";
    }

    @Override
    public void tearDownTest() {
        System.out.println("  ⚡ TearDownTest: 每个测试结束后的清理");
        testData = "";
    }

    public void testMethod1() {
        System.out.println("    ✅ TestMethod1 执行,测试数据: " + testData);
    }

    public void testMethod2() {
        System.out.println("    ✅ TestMethod2 执行,测试数据: " + testData);
    }
}

这样一比是不是就可以显著看出区别?

gpt 总结了一个表格如下:

总结

这种设计模式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在保持整体流程一致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的实现类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整具体的执行细节。 通过将通用逻辑上移到抽象父类中,模板方法模式有效地减少了重复手动调用代码,从而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 对于子类,我们只需关注自身差异化的部分,实现起来更加专注且清晰,同时也避免了因修改整体流程而带来的连锁影响。 这种模式让系统在结构上保持稳定,变化部分被局部化处理,变得类似积木一样"可加载",使得逻辑更清晰和简洁。

Reference

相关推荐
查老师2 小时前
就为这一个简单的 Bug,我搭上了整整一个工作日
后端·程序员
不说别的就是很菜3 小时前
【前端面试】前端工程化篇
前端·面试·职场和发展
绝无仅有3 小时前
大厂某里电商平台的面试及技术问题解析
后端·面试·架构
天若有情6733 小时前
从零实现轻量级C++ Web框架:SimpleHttpServer入门指南
开发语言·前端·c++·后端·mvc·web应用
绝无仅有3 小时前
某里电商大厂 MySQL 面试题解析
后端·面试·架构
hygge9993 小时前
JVM 内存结构、堆细分、对象生命周期、内存模型全解析
java·开发语言·jvm·经验分享·面试
IT_陈寒3 小时前
Python 3.12 新特性实战:10个让你代码更优雅的隐藏技巧
前端·人工智能·后端
hygge9993 小时前
类加载机制、生命周期、类加载器层次、JVM的类加载方式
java·开发语言·jvm·经验分享·面试
Victor3563 小时前
Redis(123)Redis在大数据场景下的应用有哪些?
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