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战略升级,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
今天,阿里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统一其to C品牌:千问App公测版正式上线各大应用商店。

据悉,阿里内部将这一项目视为"AI时代的未来之战",由董事长兼CEO吴泳铭亲自带队,集结了100多名工程师,在杭州总部两层专属办公区已秘密研发数月。
在此之前,阿里在AI to C领域的布局主要依靠夸克这样的"工具缝合应用",缺少能直接对标ChatGPT或豆包的原生AI交互入口。
虽然阿里早在2023年4月就推出过原通义App,是第一批推出AI助手应用的国内大厂,但早期并没有在To C侧投入太多资源,更多是通过展示模型功能来吸引用户。
现在阿里正对体系内的To C产品进行归类整合,曾经的通义听悟相关能力已被整合到千问App中,以达到统一应用出口的目的。
千问App基于阿里全球性能第一的开源模型Qwen3打造,官方介绍称其不仅能与用户对话,更能为用户办事,致力于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
该应用计划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未来还将增加AI代理功能,支持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用自然语言购物。
竞争白热化的AI应用市场
千问App加入之际,AI应用市场已经异常拥挤。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5年3月,国内AI应用市场已形成移动端原生App、移动端应用插件和PC端网页应用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原生App领域,竞争尤为激烈。DeepSeek、豆包等应用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均已过亿,而阿里原有的通义App月活仅在100到500万之间,与头部产品差距显著。
手机厂商凭借预装优势,在AI综合助手赛道占据主导地位,华为小艺、OPPO小布助手等月活均超过1.5亿。互联网企业的原生AI应用则呈现出总体上升明显但厂商两极分化的态势。
阿里此次推出千问App,将有效补齐C端影响力,直接对标ChatGPT和豆包。但面临的市场环境已今非昔比,AI用户渗透存在阶段性上限,且用户面临ChatBot供给过剩。
基于此,千问未来的增长来源,不会主要是等待转化的潜在群体,而是可能需要从应用市场直接争夺现有用户。
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产品胜势?
作为广大开发者心中的"源神",Qwen可以凭借所积累的口碑占据一定优势。目前,Qwen系列已经是全球开源社区下载量第一、衍生模型数量第一的头号模型,截至2024年9月,Qwen系列模型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
但在开源上的认知优势可能很难转化为C端产品的竞争优势。专业人士做模型私有化部署时会想到Qwen,但使用联网C端产品时,大概率也会选择ChatGPT或Claude。
当前AI产品获得C端用户,已经不能再依靠投流和运营,更多要借助底层模型的能力提升。DeepSeek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在短短7天内就完成了1亿用户的增长,正是因为模型能力断层领先。
AI应用未来竞争焦点
随着千问App的加入,AI应用市场的竞争格局更加清晰。未来的竞争重点已经从单纯的对话能力,转向了实际办事能力。
阿里计划将地图、外卖、订票、办公、学习、购物、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接入千问APP,让其具备更强大的办事能力。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定位,与其他AI应用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千问App的国际版也在同步研发中,希望借助Qwen模型在开发者圈的影响力,与ChatGPT在海外市场直接竞争。
随着阿里全面入局,AI应用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也更加清晰。而未来的格局也将由此重塑。
而无论是千问背后的Qwen模型,还是正在崛起的其他AI应用,它们的训练、推理与迭代,都离不开稳定、高效、可扩展的计算能力支撑。
如果您正在进行AI领域的创业或研究,却受困于高昂的算力成本或高并发下的推理稳定性等问题,欢迎留言或私信我们,找到您的降本增效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