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恒流电路

目录

一、什么是三极管恒流电路?

核心原理:

二、分析四种典型三极管恒流电路

[1、基础 NPN 恒流源(固定电流)](#1、基础 NPN 恒流源(固定电流))

1)电路结构:

2)工作机制:

3)优劣势分析

2、改进型恒流源(带噪声抑制)

1)电路结构:

2)工作机制:

3)优劣势分析

3、高精度恒流源(带负反馈)

1)电路结构:

2)工作机制:

3)优劣势分析:

[4、复合恒流源(达林顿结构 + 多级反馈)](#4、复合恒流源(达林顿结构 + 多级反馈))

1)电路结构:

2)工作机制:

3)优劣势分析:

三、总结:四种电路对比


一、什么是三极管恒流电路?

三极管恒流电路(Transistor Constant Current Source)是一种利用双极型晶体管(BJT)的电流放大特性,实现输出电流基本不受输入电压波动影响的电子电路。其核心目标是:

提供一个稳定、可调的直流电流源,用于驱动 LED、传感器、电容充电、偏置电路等。

核心原理:

  • 利用三极管的 基极-发射极电压 VBE 稳定性;
  • 通过 采样电阻 RE 反馈控制发射极电流;
  • 实现 输出电流 IC ≈ IE = VBE/RE 的恒定关系。

⚠️ 注意:VBE 随温度变化(约 -2mV/°C),因此恒流精度受环境影响。


二、分析四种典型三极管恒流电路

我们需设计一个 稳定输出 10mA 的恒流源 ,用于驱动负载(如 LED、传感器等),输入电压为 24V ±0.5V(含噪声),要求:

  • 输出电流稳定在 10mA ±0.1mA
  • 对电源波动和噪声不敏感
  • 结构简单,成本低

1、基础 NPN 恒流源(固定电流)

1)电路结构:
元件 数值 功能
VCC 24V 输入电源
R1 20kΩ 上拉电阻,设置基极电压
R2 10kΩ 下拉电阻,形成分压网络
Q1 NPN 三极管(如 BC817) 主要放大器,实现恒流控制
R3 680Ω 发射极采样电阻,反馈控制电流

✅ 工作原理简述:

  • 基极电压由 R1 和 R2 分压得到;
  • 发射极电压 = 基极电压 - VBE;
  • 发射极电流 IE = (VE) / R3;
  • 集电极电流 IC ≈ IE(忽略基极电流);
2)工作机制:

如何精确设定 10mA?

步骤 1:确定发射极电压

步骤 2:计算基极电压

步骤 3:计算分压电阻比

分压网络:

解得:

若取 R1 = 20kΩ,则:

推荐使用标准阻值:R1 = 20kΩ,R2 = 9.1kΩ 或 10kΩ

3)优劣势分析

优点:

  • 结构简单,成本低
  • 易于计算和调试
  • 适合小功率应用

缺点:

  • 输入电压有噪音会影响恒流稳定
  • 输出电流受 VBE 和 β 影响
  • 温度漂移明显(VBE 随温下降)
  • 输入电压范围受限(需足够高以维持 VB > VBE)

2、改进型恒流源(带噪声抑制)

1)电路结构:
元件 数值 功能
VCC 24.5V ±0.5V 输入电源(含噪声)
R1 10kΩ 上拉电阻,用于设置基极电压
Q1 NPN 三极管(如 BC817) 主要放大器,实现恒流控制
R2 470Ω 发射极采样电阻,反馈控制电流
运算放大器(运放) 未画出但隐含 实际中可能由运放构成基准源

⚠️ 注意:虽然图中没有显式画出运放,但从电路结构和性能来看,这是一个"运放+三极管"组成的精密恒流源,其中运放作为虚拟接地或电压跟随器使用。

2)工作机制:

核心原理:发射极负反馈恒流源

设计目标:

  • 目标电流:IC=10mA
  • 已知:R2=470Ω

则所需发射极电压为:

✅ 实测 VE​=4.917V,对应电流为:

3)优劣势分析

优点:

  • 抗干扰能力强(能滤除部分噪声)
  • 输出电流更稳定
  • 可适应宽输入电压范围

缺点:

  • 需要额外元件(如齐纳二极管)
  • 功耗增加(齐纳管发热)
  • 成本稍高

3、高精度恒流源(带负反馈)

1)电路结构:
元件 数值 功能
VCC 24.5V ±1V 输入电源(含噪声)
R1 1kΩ 上拉电阻,设置基极偏置
Q1 NPN 三极管(如 BC817) 主要放大器,驱动输出
Q2 NPN 三极管(如 BC817) 参考晶体管,构成电流镜像
R2 68Ω 发射极采样电阻,反馈控制电流

📌 特点:

  • 使用了 双三极管结构,提高稳定性;
  • Q2 作为参考支路,Q1 作为输出支路;
  • 通过 R2 实现负反馈调节。
2)工作机制:

核心原理:电流镜像 + 负反馈恒流源

设计目标:

  • 目标电流:=10mA
  • 已知:=68Ω

则所需发射极电压为:

✅ 实测 VE​=676.739mV,对应电流为:

→ 与实测 10.1mA 略有偏差,是由于三极管压降并非0.7V。

为什么如此稳定?

  • 使用了 小阻值采样电阻(68Ω)
  • 小信号反馈灵敏度高
  • 虽然没有显式基准源,但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了近似恒流
3)优劣势分析:

优点:

  • 输出电流非常稳定(±0.1mA)
  • 对温度变化有一定补偿能力
  • 适合精密仪器供电

缺点:

  • 采样电阻功耗较大(P = I²×R)
  • 需要较高输入电压以保证 VCE > 0
  • 不适用于低压系统

4、复合恒流源(达林顿结构 + 多级反馈)

该电路是一个 复合型三极管恒流源 ,由两个 NPN 三极管和一个 PNP 三极管组成,属于"达林顿结构 + 反馈调节"类型。其核心目标是:

✅ 在输入电压波动(23.5V ~ 24.5V)且存在噪声的情况下,提供一个稳定输出为 10mA 的电流。

1)电路结构:
元件 数值 功能
VCC 24.5V ±1V 输入电源(含噪声)
Q1(上面) NPN 三极管(如 BC817) 恒流控制,驱动输出
Q2(下面) PNP 三极管(如 BC807) 恒流控制,驱动输出
R1 1kΩ 限流电阻
R2 1kΩ 限流电阻
D1(上面)、D2(下面) 5.6V击穿电压 稳压二极管

📌 特点:

  • 使用了 三极管组合结构,提高稳定性;
  • Q2 作为 PNP 管,用于提升输入阻抗;
  • Q1 和 Q2 构成 电流镜像对
  • R1 实现负反馈调节。
2)工作机制:

设计目标电流

设计思路:保证两个三极管(Q1、Q2)各分一半的电流,两路各5mA电流。

参数计算:
Q2外围电路:

采样电阻电压为:

基极电压为:

故需要挑选相应稳压二极管:

挑选反向击穿电压为5.7V左右的稳压二极管,即可满足Q2集电极电流为500mA

采样电阻电压差为:

稳压二极管压降为:

故需要挑选相应稳压二极管:

挑选反向击穿电压为5.7V左右的稳压二极管,即可满足Q2集电极电流为500mA。

3)优劣势分析:

优点:

  • 使用了 PNP 管 Q3 提升输入阻抗
  • Q1 和 Q2 构成 电流镜像对,提高精度
  • 输出电流稳定在 9.8mA,接近目标
  • 对输入电压波动不敏感

缺点:

  • 采样电阻未明确标注,难以精确计算
  • R1 = 1kΩ 若为发射极电阻,则压降过大,导致饱和
  • 无温度补偿机制,易受热漂移影响

三、总结:四种电路对比

电路 类型 输出电流 稳定性 优点 缺点
图一 基础分压恒流 ~9.7mA 中等 简单、低成本 易受电压波动影响
图二 改进型恒流 ~10.4mA 较好 抗干扰强 需额外元件
图三 高精度恒流 ~10.1mA 极高 精度高、稳定 功耗大、需高压
图四 达林顿恒流 ~10.6mA 驱动能力强 压降大、发热
相关推荐
就是蠢啊3 小时前
51单片机——数码管
单片机·嵌入式硬件·51单片机
花落已飘3 小时前
STM32 SDIO接口介绍
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
DIY机器人工房4 小时前
嵌入式面试题:了解软件SPI和软件I2C吗?说一说。
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
小尧嵌入式5 小时前
基于HAL库实现F407的基本外设GPIO输入输出USART收发RTC时钟I2CEEPROM和SPIW25Q128读写及CAN通信
arm开发·单片机·嵌入式硬件
shuidaoyuxing6 小时前
嵌入式系统系统讲解
单片机·嵌入式硬件
brave and determined7 小时前
可编程逻辑器件学习(day26):低主频FPGA为何能碾压高主频CPU?
人工智能·嵌入式硬件·深度学习·学习·fpga开发·云计算·fpga
三品吉他手会点灯7 小时前
stm32f103学习笔记-17-STM32 中断应用总结
笔记·stm32·单片机·嵌入式硬件·学习
the sun348 小时前
数电基础:移位寄存器、顺序脉冲、序列信号发生器
单片机·嵌入式硬件·fpga开发·数电
Bona Sun9 小时前
单片机手搓掌上游戏机(十)—esp8266运行gameboy模拟器之硬件准备
c++·单片机·游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