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它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都知道,在Kotlin里高阶函数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代码更优雅。比如下面这个很常见的工具函数:
看着挺清爽是吧?但在底层,每个传入的lambda表达式都会被编译成一个Function对象。如果你在循环里频繁调用这个方法,就会产生大量的临时对象。这些对象虽然很快会被GC回收,但在性能敏感的场合,这种内存分配压力还是会带来不小的开销。
这时候inline函数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只需要在函数前面加个inline关键字:
编译时,编译器会把函数体直接"复制"到调用处。换句话说,下面这段代码:
实际上会被编译成:
看到了吗?中间的processList函数调用完全消失了,连带着那个lambda表达式也不再需要创建额外的Function对象。这种优化对于频繁调用的工具函数特别有效,尤其是在循环体内或者需要高性能的场景。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如果inline函数里包含多个lambda参数,但你在函数体内并没有直接调用某个lambda,编译器会提示你把它标记为noinline:
noinline告诉编译器这个参数不用内联,保持常规的函数对象形式。而crossinline则用于那些需要在另一个执行上下文(比如lambda或者局部对象)中调用的内联参数。
另一个很实用的特性是内联函数配合reified类型参数。我们都知道在Java里泛型是有类型擦除的,运行时拿不到具体的类型信息。但在Kotlin里可以这样写:
因为函数是内联的,所以在编译时T的实际类型是已知的,T::class.java就能拿到具体的Class对象。这个特性在写框架代码时特别有用,能省去很多传递Class参数的麻烦。
但是,内联函数也不是万能的。首先,内联会导致生成的字节码体积增大,因为函数体会被复制到每一个调用处。如果一个内联函数很大,而且被频繁调用,可能会显著增加APK的大小。所以通常只建议对那些小而频繁调用的函数使用inline。
其次,递归函数不能内联,这很好理解------如果无限递归的函数也要内联,代码体积会爆炸。另外,在Java代码中无法调用Kotlin的inline函数,因为Java没有对应的概念。
实际项目中,我一般在以下场景使用inline:
工具函数,特别是集合操作相关的
需要reified类型参数的泛型函数
高阶函数,且会被频繁调用的
最后分享一个实际案例。我们项目中原来有个数据处理的工具类,里面包含多个处理数据列表的高阶函数。在性能分析时发现,在滚动列表时这些函数产生了大量的临时对象。后来给其中几个关键函数加上了inline关键字,内存分配次数直接降了一个数量级,列表滚动的卡顿感也明显减轻了。
总之,inline是个好东西,但要用对地方。理解它的工作原理,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运用,才能写出既优雅又高效的Kotlin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