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ocker到Containerd:Kubernetes容器运行时演进深度解析

在Kubernetes的世界里,容器运行时是一个基础且关键的组件。它负责真正在主机上启动和停止容器。近年来,随着Kubernetes的成熟,其默认的容器运行时环境经历了重大演变,从我们熟知的Docker转向了更为底层和精简的Containerd。本文将深入剖析Docker、Containerd的架构差异,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这一转变带来的影响。


一、 核心概念:什么是容器运行时?

简单来说,容器运行时是负责运行容器的软件。它根据容器镜像(OCI Image)创建隔离的、资源受限的进程(容器)。Kubernetes本身不直接处理这些底层操作,而是通过容器运行时接口(CRI) ​ 与运行时进行交互。

在Kubernetes的视角下,它只关心:"请在这个Pod里启动一个包含A镜像的容器"。至于如何拉取镜像、如何创建命名空间和Cgroups、如何运行容器,这些都是容器运行时的职责。

二、 演进历程:从"Docker时代"到"后Docker时代"

要理解今天的格局,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历史。

  1. 早期:直接集成Docker

    在Kubernetes早期,它是通过一个内置的dockershim组件直接与Docker Engine集成。Docker是当时事实上的容器标准,这种集成方式简单直接。对于用户而言,体验非常顺畅:安装Docker,安装Kubelet,即可工作。

  2. 变革:CRI的引入与Docker的"包袱"

    为了支持更多的容器运行时(如RKT、Containerd),Kubernetes推出了容器运行时接口(CRI) 。这是一个插件接口,任何实现了CRI的运行时都可以被Kubernetes使用。

    然而,Docker Engine本身没有实现CRI 。它是一套完整的容器化解决方案,包含构建、镜像格式、网络、存储、运行时等一大堆功能。为了继续使用Docker,Kubernetes不得不维护一个特殊的适配器------dockershim。这个组件将Kubelet发出的CRI请求(如RunPodSandbox)翻译成Docker Engine能理解的API请求。

  3. 现状:拥抱标准的Containerd

    dockershim的维护给Kubernetes社区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且架构上显得冗余。与此同时,Docker Engine内部的容器运行时正是Containerd------一个更专注、更轻量、性能更好的纯运行时组件。Containerd天然就实现了CRI。

    因此,从Kubernetes v1.20开始宣布弃用dockershim,并在v1.24版中正式移除,转向将Containerd作为默认的运行时推荐。这标志着Kubernetes与Docker Engine的"解耦",进入了更开放、更标准化的"后Docker时代"。


三、 架构深度解析:Docker vs. Containerd

让我们通过两张架构图来直观理解它们的区别。

1. 使用Docker Engine(通过dockershim)的架构

diff 复制代码
+---------------------------------------------------+
|                 Kubernetes Kubelet                 |
+---------------------------------------------------+
|                 CRI Interface                     |
+---------------------------------------------------+
|                 dockershim (适配器)                |  <- 由K8s维护的翻译层
+---------------------------------------------------+
|                 Docker Daemon REST API             |
+---------------------------------------------------+
|      Docker Engine (容器管理、构建、网络、存储...)    |  <- 功能丰富但沉重
+---------------------------------------------------+
|                 containerd (内部组件)              |  <- 实际负责容器生命周期
+---------------------------------------------------+
|                 runc (底层运行时)                  |  <- 真正创建容器进程
+---------------------------------------------------+

工作流程

  • Kubelet通过CRI发出指令(例如:运行一个Nginx容器)。
  • dockershim将这个CRI请求翻译成Docker API请求(例如:docker create/start)。
  • 请求发送给Docker Daemon。
  • Docker Daemon内部调用其内置的Containerd来执行操作。
  • Containerd最终调用runc来创建容器。

痛点

  • 路径长:请求需要经过多次转发,增加了延迟和故障点。
  • 资源重:Docker Daemon本身消耗更多CPU和内存。
  • 架构复杂:引入了不必要的抽象层。

2. 直接使用Containerd的架构

diff 复制代码
+---------------------------------------------------+
|                 Kubernetes Kubelet                 |
+---------------------------------------------------+
|                 CRI Interface                     |
+---------------------------------------------------+
|             cri-containerd plugin (CRI插件)        |  <- Containerd内置的CRI实现
+---------------------------------------------------+
|                 containerd (纯运行时)               |  <- 核心:镜像、容器管理
+---------------------------------------------------+
|                 runc / runsc (底层运行时)           |  <- 支持多种OCI运行时
+---------------------------------------------------+

工作流程

  • Kubelet通过CRI发出指令。
  • Containerd内置的cri插件直接接收并处理CRI请求。
  • Containerd管理镜像和容器生命周期,并直接调用runc

优势

  • 路径短:架构扁平,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
  • 资源轻:少了Docker Daemon这一层,资源占用显著降低。
  • 更纯粹:专注容器运行时核心职责,符合Kubernetes的期望。

四、 核心区别与实际影响总结

特性 Docker Engine Containerd
定位 完整的容器化平台,面向开发者 专注的、工业级的容器运行时,面向基础设施
架构复杂度 高,包含大量非必要功能(如docker build,Swarm) 低,核心只有镜像和容器管理
与K8s集成 需通过dockershim(已废弃),非原生 原生支持CRI,是Kubernetes的"一等公民"
资源占用 较高(内存、CPU) 更低,通常比Docker少20%-30%的内存占用
CLI工具 功能强大的docker命令 功能基础的ctr命令(不适合人类使用),或crictl(推荐)
API 丰富的Docker API 更底层的Containerd API,以及标准的CRI

对用户的实际影响

  1. 你不能再使用docker命令进行故障排查 :这是最大的变化。在节点上,你无法直接执行docker psdocker logs来查看Kubernetes创建的容器。

  2. 使用新的CLI工具

    • crictl :Kubernetes社区推荐的CRI调试工具。它的命令格式与docker类似,例如 crictl ps, crictl logs
    • ctr:Containerd自带的命令行工具,更底层,但对用户不友好,一般不推荐直接使用。
  3. 性能与稳定性提升:更少的组件意味着更少的潜在问题和高负载下更好的性能。


五、 实战案例:故障排查场景对比

假设一个Pod一直处于Pending状态,我们怀疑是容器启动失败。

场景:在节点上查看容器日志。

案例1:使用Docker作为运行时的旧集群(K8s < 1.24)

  1. 找到问题Pod所在的节点和容器ID。

  2. SSH登录到节点。

  3. 使用熟悉的Docker命令查看日志:

    perl 复制代码
    # 查找容器ID
    docker ps -a | grep <pod-name>
    
    # 查看日志
    docker logs <container-id>

    这种方式直观,但依赖于已废弃的架构。

案例2:使用Containerd作为运行时的现代集群(K8s >= 1.24)

  1. 找到问题Pod所在的节点和容器ID(可以从kubectl describe pod <pod-name>获取)。

  2. SSH登录到节点。

  3. 使用crictl工具(需要先配置,或通过/var/run/containerd/containerd.socksocket)。

    python 复制代码
    # 根据Pod名查找容器ID
    crictl pods --name <pod-name>
    crictl ps -p <pod-id>
    
    # 查看容器日志
    crictl logs <container-id>
    
    # 或者更直接地,通过镜像名模糊查找
    crictl ps | grep nginx
    crictl logs <container-id>

    虽然命令变了,但功能和效果一致,且架构更优。

进阶案例:使用crictl进行深度调试

crictl的功能非常强大,几乎覆盖了所有调试场景:

python 复制代码
# 检查容器详情(包括资源限制、挂载点等)
crictl inspect <container-id>

# 在运行的容器中执行命令
crictl exec -it <container-id> /bin/sh

# 拉取镜像到节点(用于离线环境或预缓存)
crictl pull nginx:latest

# 查看容器资源使用情况(类似docker stats)
crictl stats

六、 结论与展望

从Docker到Containerd的转变,是Kubernetes生态走向成熟和标准化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Kubernetes不再依赖一个特定的、庞大的容器平台,而是基于开放标准(如OCI、CRI)来构建其基础设施。这种解耦带来了更清晰的边界、更好的性能、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资源开销。

对于开发者和运维人员而言,需要理解并适应这一变化:

  • 对于应用开发者:这一变化基本无感。你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样使用Dfile构建镜像,并在Kubernetes的YAML中引用它们。因为镜像标准(OCI)没有变。
  • 对于集群运维人员 :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你需要熟悉Containerd的配置、日志位置以及新的调试工具链(crictl)。

未来,容器运行时的生态会继续发展,除了Containerd,还有像CRI-O这样的优秀选择。同时,安全容器(如Kata Containers,通过runsc运行时)等新技术也建立在Containerd等基础运行时之上。牢牢掌握Containerd,就是掌握了理解现代Kubernetes容器编排根基的钥匙。

相关推荐
easy_coder3 小时前
Kubernetes:云原生时代的操作系统与思维革命
云原生·kubernetes·云计算
瑶总迷弟1 天前
在centos上基于kubeadm部署单master的k8s集群
linux·kubernetes·centos
优质&青年1 天前
【Operator prometheus监控系列三---业务监控】
运维·云原生·kubernetes·自动化·prometheus
victory04311 天前
K8S节点GPU插件plugin检测GPU排查问题办法
云原生·容器·kubernetes
究極の法則に通じた野犬1 天前
K8S定位POD启动失败问题- status Unknown
云原生·容器·kubernetes
mr_orange_klj1 天前
K8S多环境配置的AI问答
云原生·容器·kubernetes
幻灭行度1 天前
docker镜像导入到K8S的containerd中
java·docker·kubernetes
腾讯数据架构师1 天前
海光dcu 虚拟化适配
云原生·kubernetes·mlops·dcu·海光·cube studio·vdcu
1***Q7841 天前
MCP在分布式计算中的任务调度
贪心算法·kubernetes·m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