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为啥选MySQL。这玩意儿普及率高啊,几乎是个服务器都会装,学习资料也多。对于爬虫这种结构性比较强的数据,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起来确实方便,后期做去重、查询、分析都顺手。当然MongoDB也行,但考虑到团队里其他人对SQL更熟,最后还是选了MySQL。
环境搭建这块就不多说了,无非是装MySQL、配环境变量、启动服务。我习惯用Python操作,所以还装了pymysql这个库。这里有个小坑,记得先确保数据库里存在你要用的库(Schema),不然连接时会报错。我一般先用Navicat或者命令行手动建好库,比如就叫。
接下来是重头戏------建表。这一步特别关键,字段设计直接影响后续的数据清洗难度。以爬取新闻网站为例,我通常会把表结构设计成下面这样:
这里有几个注意点:第一,url字段加了唯一索引,这是为了从数据库层面防止重复采集,比在代码里判断效率高多了;第二,使用utf8mb4字符集,避免某些emoji表情存不进去的尴尬;第三,预留了create_time记录入库时间,方便追溯。
实际采集时,我的代码大概长这样: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细节------异常处理。特别是,这是遇到唯一约束冲突时会抛出的异常,遇到这种异常直接跳过就好,说明这条数据已经存在了。
说到性能优化,我总结了几点经验。首先是连接池,如果爬虫并发量大的话,建议使用DBUtils的连接池,避免频繁创建关闭连接:
然后是批量插入,当需要一次性插入多条数据时,用executemany比单条插入快得多:
不过批量插入时要注意,如果其中一条记录违反唯一约束,整个批次都会回滚。这时候可以考虑更复杂的异常处理,或者先做一轮去重。
数据去重除了靠数据库的唯一索引,在代码层面也可以做些优化。我习惯在内存里维护一个布隆过滤器,先把明显的重复请求过滤掉,减轻数据库压力。对于已经入库的数据,有时候需要二次去重,比如根据标题相似度去重,这时候可以借助MySQL的全文检索功能:
最后提醒几个容易踩的坑。一是字符集问题,从网页抓下来的数据编码五花八门,最好先统一转成utf-8再入库;二是事务不要开太大,及时commit释放锁;三是注意连接超时设置,长时间不操作可能会被MySQL服务器主动断开。
总的来说,MySQL作为爬虫的数据存储方案确实很香,既能保证数据安全,又方便后续处理。当然如果数据量特别大,可能要考虑分库分表,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对正在折腾MySQL爬虫的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