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Web框架,Spring Boot当然还是老大。但别以为Kotlin就只会跟在Java后面跑,它把Spring变成了另一种体验。去年我们项目在Spring里全面启用协程,之前纠结的异步回调地狱现在用同步写法搞定,线程池管理突然就轻松了不少。记得有个复杂的订单流程,原来要用CompletableFuture层层嵌套,改写成协程后代码量直接少了一半,团队里有个三年经验的开发看了直呼"原来异步可以这么玩"。
不过你要是以为Kotlin只会改造旧东西就错了。Ktor这个原生框架最近在团队内部小范围试水,轻量级特性在写微服务时特别舒服。上周刚用Ktor搭了个消息推送服务,从搭框架到上线就三天,依赖注入用Koin,序列化用kotlinx.serialization,整条技术栈都是Kotlin原生,打包出来体积比Spring Boot小得多,启动速度更是快得不像话。
数据库这块,Exposed框架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它的DSL写起来特别符合Kotlin的调性,类型安全查询让SQL注入风险从根源就降低了。我们有个用户中心模块,二十多张表的关系查询,用Exposed重构后,原来那些运行时才会报错的SQL错误现在编译阶段就直接提示了。不过说实话,复杂报表查询还是得靠JPA,好在Kotlin对JPA的扩展也做得不错,lateinit和自定义Hibernate类型用起来都很顺手。
现在说到服务端生态,工具链确实越来越完整。Gradle构建脚本用Kotlin DSL写之后,可读性比Groovy强了不止一点半点,团队里好几个同事都说现在看构建脚本不再像看天书了。还有kotlinx.serialization,配合Protobuf序列化效率比Jackson快,而且编译时生成代码的方式避免了运行时反射的性能损耗。
不过生态里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比如国内技术资料确实还不太够,遇到深坑的时候得去翻官方文档或者看GitHub源码。还有团队协作时,要时刻注意控制语言特性的使用尺度,之前就发生过有人过度使用运算符重载导致代码可读性下降的情况。
说实话,现在要是新开服务端项目,我会毫不犹豫选择Kotlin。不是说Java不好,而是Kotlin带来的开发效率提升太明显了。上周面试了个五年经验的Java后端,聊到技术选型时他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现在看招聘要求,不会Kotlin都不敢说自己懂服务端开发了。"虽然有点夸张,但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趋势。
未来几年,随着Compose for Web和Multiplatform的成熟,Kotlin在服务端的生态边界还会继续扩展。也许下次我们再讨论服务端技术选型时,考虑的不是"要不要用Kotlin",而是"怎么把Kotlin生态玩得更溜"了。毕竟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能同时兼顾开发效率和运行时性能的语言,确实值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