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孟健。
今天开始,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分析商业、分析产品。
这是商业洞察系列的第一篇。
为什么要开启这个系列呢?
在出海复盘中我写道,我们团队的优势在效率,劣势在市场。
我认为初创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就是市场+效率,这两个做好了,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自己会投入 50%的精力在市场研究、商业洞察这里,希望带头弥补这块的短板。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款产品是 remove.bg,这也是 AI 榜单前 10 的产品。
这个产品我觉得很值得研究学习,因为它其实是一个很垂直的需求市场,但是以小博大,它赚的钱不少。
01 价值主张写进 TDH
先分析一下这个站点整体的 SEO 和流量情况。

我觉得这个站点首先值得学习的是它的 TDH,让我们仔细观摩一下:
title: Remove Background from Image for Free -- remove.bg
Description: Remove image backgrounds automatically in 5 seconds with just one click. Don't spend hours manually picking pixels. Upload your photo now & see the magic.
H1: Remove Image Background
这个 TDH 好在哪呢?我觉得重要的是包含了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是精益画布很重要的一环,做产品前,应该先想好价值主张是什么。
它的标题,首先描述的主功能 Remove Background,然后抛出了一个 Free 的钩子,增加 serp 吸引力。
这也是我们惯用的技巧了,我在优化 serp 展现的时候也经常会用这个手段。
Description 则详细地包含了它的价值主张:5 second with just one click。
很多人不重视这个,导致你的 serp 没有吸引力,用户看到都不会点击进去。
这个 TDH 就非常有吸引力,抓住了用户的痛点,这个团队一定是深入调研过用户需求的。
实际上我们仅仅通过这个 TDH 就已经可以分析出用户需求了:
想要找一个免费的去除背景图的工具,快速处理图片。
02 OpenGraph 让传播自带转化力
除了 TDH 之外,我觉得这个站点在 SEO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 OpenGraph:

OpenGraph 我们会经常忽略,但在 Twitter 这样的媒体平台传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remove.bg 这张图是精心设计过的,有 before 和 after 对比,在社媒平台上你看到这张图,一眼就能明白这个产品的价值。
03 流量盘子:80M/月的搜索 + 直访
聊完 SEO,我们看看站点的流量情况。

这个站点近 3 个月,每个月大概有将近八千万的访问,是一个流量极高的站点,流量来源基本上是搜索+直接访问。
为什么这个站点直接访问这么高呢?我觉得首先是这个域名注册得非常好。
这是一个用户需求关键词的域名,非常容易记忆,用户在使用过后,可能就直接记住域名,下次就直接过来了。
然后再看它的搜索关键词,remove bg 这个关键词,月搜索量总数在 400 万,而它把这个流量全吃了。
也就是说,它在这个关键词上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一点流量都没有去竞争对手那里。

从 SimilarWeb 上可以看到,它的品牌词占比 96%,而它的品牌词就是需求词,基本上在这个词上就是垄断了。
对于 background remover、remove background,也有基本上六七十的市场占有率。
它的流量大头国家可以看到是印度、巴西、美国等地区。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来自印巴地区的流量比较廉价,但是他这个量级非常大,即使 cpm 很低也能赚很多钱了。
不过我在这个站点上暂时没有发现广告的痕迹,在 SImilarWeb 上其实是有的:

出站流量第一名是 google,大概率是 adsense 广告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现在去掉了广告。
04 赚多少钱?保守估算也很香
就算按照最低的 cpm 估计,这个站纯广告收入也可以月入十万刀了,年入百万美金。
由于这个站点把 checkout 页面设置为不索引,所以没法估计它的订单量,但就算按照千分之一的转化率,它的定价策略按$10 来算,也有每个月 80 万刀的收益。
那么加起来,remove.bg 的 ARR 应该至少是千万美元级别的。就这么个小需求,做到了千万 ARR,这就是海外的生态。
这个域名的 whois 挂了,查不到是什么时候注册的域名,不过可以通过 archive 推断:

其实 18 年的时候,这个站点就在布局了,他们的第一个版本就是 remove bg,那个时候 AI 还没有火热:

我们看一下它的 about 页,果不其然,是 2018 年创立的团队:

他们竟然是 Canva 的一个子团队,从照片上来看大概有 50 多人了,从初创的角度来说人也不算少了。
05 上手体验:首屏直接把工具塞给你
分析完流量和收益,我们来分析分析产品,看看这个产品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先看它的首屏,直接把工具放在首屏,也就是说,用户不用滚动,就可以直接体验工具,这也是我们提倡的。
对于工具类站点来说,首页不用什么 Banner 和 CTA,把工具放在首屏,让用户第一时间体验是最优的做法。
从审美的角度,我觉得这个首屏并不算非常美观,胜在简洁。
其实这也说明了,工具站不一定要有很惊艳的视觉效果,重在功能满足用户需求,这是首要的。
在未登录的时候就支持用户上传图片,并没有阻断用户体验,在上传图片之后,跳转到了一个编辑页:

这也是工具站点非常值得学习的方式,相当于首页是一个钩子,具体复杂的功能在内页实现。
这里的编辑器做的还是不错的,提供了基本的图片编辑功能,还能一键换背景。
如果你仔细体验,它还有各种涂刷之类的功能,可以说是非常专业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做的。
到这里为止,其实背景已经去除了,目前还不需要登录以及付费。
这也是跟它标榜的免费使用所符合。

在下载的时候,也给了一个免费选项,而且下载是完全没有水印的,相当于免费就可以完成整个闭环。
我试了一下,再上传一张图片,这条路径还可以继续走,没有限制。
不过这也只能是大厂玩法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如果这么干,成本肯定扛不住。
06 付费触发 & 定价设计

如果点击需要付费的功能,会引导进入 Pricing 页面,这个 Pricing 页面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设计。
首先,是月付和年付的设计,默认引导年付,但是年付显示的是按月的价格,也就是帮用户计算出如果年付会每个月省 50%的钱,从而拉高用户的 LTV,这也是一个常用的手段。
然后就是它的价格梯度设计,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第一个梯度是,登录送一个积分。
也就是说,只要你注册了,就能拿到 1 个积分。我们做产品的时候,注册率也是重要的一个指标,可以采用这个方式提升用户的注册率。
然后就是按量付费的设计,阶梯定价:
-
3 积分 $3
-
10 积分 $9
-
75 积分 $49
-
200 积分 $99
-
500 积分 $199
-
1200 积分 $399
-
4000 积分 $999
-
8000 积分 $1699
这个阶梯设计我们可以参考学习,顺便说一下,工具站一定不要只有订阅,要支持按量计费的,能够有效提高付费转化率。
然后就是订阅阶梯:
Lite 版本,$54/年,支持基本的编辑和 API 操作。40 积分/月。
Pro 版本,$234/年,比 Lite 版本多了一个批量的功能,200 积分/月。
Volume+版本,$534/年,可以认为这是企业版本,支持定制各种图片规格等等,500 积分/月。
一般我们的产品,支持 2-3 个阶梯就可以了,如果没能力支持企业版,我认为做两个版本就够用。
一定要想好用户权益,什么权益是高净值用户需要的,定价如何,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和成本综合考虑。
07 FAQ 把规则讲透

然后我们来学习一下它的 Faq,工具站点的 Faq 非常重要,尤其是付费页面,你要说清楚很多用户关心的问题。
比如,一个积分是什么概念,在 remove.bg 的定义里,1 个积分可以处理一张图片,这就定义清楚了积分的价值。
另外,它还附加说明了,订阅送的积分,只在订阅期间有效,而一次购买的积分,永久有效。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说明的规则。

它还解释了什么场景适合单买积分,什么场景适合订阅,降低用户心智,实际上这针对的是不同的用户群体。

然后,一定要声明你的产品是支持取消订阅的,这也是最基础的合规要求。否则用户可以去仲裁,会导致你大量的损失。以及取消订阅之后,积分怎么处理,一定要说明白。

最后就是隐私问题,海外用户还是比较注重隐私的,很多审核合规渠道都要求你的产品符合 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你要做面向欧盟的产品,是必须要注意这一点的。

08 信息架构:导航做减法
然后我们看它的导航栏设计,也是值得学习的,它的内页其实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内页都要硬塞到导航栏里,它的导航非常简单:
-
upload 是主功能
-
bulk 是附加功能,也是刚刚我们看到 pro 用户的最大的价值
-
api 是开放文档
-
plugins 是支持的插件
-
Pricing 是定价页
我觉得做产品,一定要学会做减法,导航太臃肿,给用户的心智负担就很重,你不是 tob 的产品,而是这种 toc 的垂类产品,那就必须要学会做减法。

这个 bulk 页面,我觉得非常值得学习的点就是,它通过首屏的动图,让你立即能理解这个功能带来的附加价值,我觉得这个页面的 CTR 会非常不错,非常清晰易懂。

plugin 页面就是在展示大厂实力了,这也是护城河。尽管是一个去除背景的小需求,它能做各种插件、APP,与这么多效率工具打通,如果我们以个人力量去和他竞争,那无异于以卵击石。
09 场景、功能、案例三套内页矩阵

这是它做的一个 features 集合页,也就是说,产品的所有特性,它都做成了内页,而且每个内页都基本有个动图,这无论是从 SEO 的角度还是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都特别好,我觉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然后就是它为每一种用户场景都做了内页,你是设计师、工程师、Photoshop 人员等等,都做了内页。这是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去做需求,深刻调研自己的用户、客户,做好分类,做精致的产品,这点我是需要反思和学习的。

这是它的用户案例,每个用户的精彩故事都记录下来,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这是最有力的证言。

然后是它的 blog 页面,作为工具站点,必须要写 blog,通过 blog 我们就看出 canva 这个团队的 SEO 功底了,基本上承接了所有 how-to、best xxx 等长尾需求流量,这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 SEO 技巧。

而且随便点击去一篇博客,发现它是真正在用心写,从用户的角度去写,并不是为了 SEO 而 SEO。
10 增长工具:Newsletter + ProductHunt 小组件

它的博客下方有 newsletter 的订阅,和 ProductHunt 的小组件,这个我觉得也是值得学习的点。我们真正做一个长期的产品,一定要做 EDM,一定要抓住任何可以提留存的机会。
11 Affiliate 体系:规则透明才好招募

这是它的 Affliate 页面设计,这次我的产品也是被迫采用了 Affliate 的,最后发现 Affliate 真香。
你可以看到这里明确写了 Affliate 是 15%的收益,并且有很多 Affliate 相关的 faq,都非常专业,值得学习。

比如,remove.bg 是可以将用户订阅续费的收益,算作 Affliate 的,这点要清晰说明。

还有,哪些推广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点要提前说明,一般我们不希望对方投流来影响我们自己的 seo 等等。


收益结算周期、如果付费、cookie 追踪有效期什么的,都要清晰。
以上这些,都是我上个产品 Affliate 踩的坑,跟对方来回 20 多个邮件才把这个东西聊明白。
remove.bg 就非常值得学习,直接做个 Affliate 页面,所有的规则都清楚了,可以吸引更多客户来对你的产品进行分销。
12 多语言 & 渠道矩阵

另外就是它支持了基本上主流国家的语言,做海外站点,如果我们要面向全球 70 亿人口市场,多语言必不可少,可能带来几十倍的流量。

最后我们学习一下它的营销渠道,包括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Youtube、LinkedIn。
我就不一个个截图了,这基本上可以当做范例,我们做海外产品重点需要去做的品牌渠道。
13 竞争格局:大盘够大,仍有切口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 SImilarWeb 去看看它的竞争者:

比如 pixelcut,这个站点有两千万的访问量,我们看它的搜索词:

是不是也是 background remover?还有 photoroom,也有两千万的访问量:

这说明什么?就算 remove.bg 已经非常厉害了,但这个市场盘子足够大,依然有其他的竞争者可以分到流量。
不可能有一个产品把所有的流量都吃光,能够在大盘子内占小比例,也是很大的流量了,这就是我们的出海机会。
这两个站产品做的咋样,他们的流量和用户又是什么分布,这里面的市场空间还有没有我们的商机?这些就留给大家的作业去分析了。
14 给出海团队的 8 个可落地要点
-
域名选需求词,品牌=需求。
-
TDH 写清价值主张,标题加 Free 钩子。
-
OG 图用 before/after,社媒即转化页。
-
首屏即工具,降低首次互动摩擦。
-
免费闭环先跑通,再做付费触发。
-
订阅 + 按量并行,价格梯度少而清晰。
-
FAQ 讲透规则,减少客服/拒付风险。
-
场景、功能、案例、博客做成内页矩阵,既 SEO 又教育用户。
出海没那么神秘,好的产品套路都写在这些细节里。多拆解、多复盘,抓住大盘里的小切口,就有机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红利。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 想要与更多AI爱好者交流,共同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