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打好地基,玩转核心工具链
这一步是基本功,没得偷懒。你得先能把开发到部署这整条链路跑通。
操作系统与网络: 别觉得老生常谈,Linux命令不熟,定位问题能累死你。起码的进程管理、文件权限、网络配置(比如iptables/firewalld)、日志排查得门儿清。TCP/IP协议、DNS解析、HTTP/HTTPS这些网络基础,是理解后续很多工具和问题的基础。
版本控制Git: 这是协作的起点。光会三连招可不够。分支策略(Git Flow还是Trunk Based?)、合并冲突解决、标签管理都得会。最好再了解下Git Hook,这玩意儿在代码提交阶段做自动检查很有用。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这是DevOps的动脉。建议从Jenkins开始,把它的核心概念比如Pipeline as Code(用Jenkinsfile)、节点管理、凭证管理搞明白。能自己从头搭建一套从代码提交到自动构建、打包、部署的流水线。之后再拓展学习GitLab CI、GitHub Actions等,理解它们的设计哲学和优劣。
容器化Docker: 现在几乎是标配了。镜像是怎么分层的、Dockerfile怎么写最优化、数据卷怎么挂载、网络模式有啥区别,这些都得亲手实践。光看不动手,永远学不会。
容器编排Kubernetes(k8s): 这是进阶的重头戏。概念比较多,Pod、Deployment、Service、Ingress、ConfigMap、Secret这些核心资源对象得理解透。不是简单会用命令就行,要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调度原理。能在本地(比如用minikube或kind)搭个集群,把一个小应用部署上去并能对外访问。
第二阶段:自动化与可观测性深入
地基打牢了,就得往上盖房子,让系统更智能、更透明。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 告别手动点控台。Terraform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学习用它来编排云资源(比如虚拟机、网络、数据库)。另外,Ansible这样的配置管理工具也要会,用于对服务器进行批量、自动化的软件安装和配置。
脚本能力: Shell脚本是必须的,很多自动化都离不开它。Python或Golang建议至少熟练掌握一门,用于编写更复杂的自动化工具、调用API、处理数据等,能极大提升效率。
监控与日志: 系统跑起来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出了问题能快速发现和定位。Prometheus + Grafana这套监控组合拳要会部署和使用,学会定义关键的业务和技术指标。日志收集ELK/EFK栈(Elasticsearch, Logstash/Filebeat, Kibana)也得懂,实现日志的集中管理和查询。
云平台: 国内阿里云、腾讯云,国外AWS选一个深入学。不光是会用ECS、VPC这种基础服务,更要了解它的高可用架构、安全产品(如WAF、安全组)、存储和数据库服务等。考个云厂商的认证(如AWS SAA)能帮你系统性地梳理知识。
第三阶段:云原生与架构思维
到这个阶段,技术已经比较全面了,需要更多思考架构和未来趋势。
Service Mesh: 当服务多起来,服务间的通信、治理、安全就成了新痛点。可以开始研究Istio或Linkerd,理解Sidecar模式、流量管理、可观测性下沉等概念。
DevSecOps: 安全左移。在CI/CD流程中集成安全扫描,比如镜像漏洞扫描(Trivy)、代码安全扫描(SonarQube)、依赖项检查等,把安全作为流程的一个必要环节,而不是事后补救。
混沌工程: 主动在生产环境中模拟故障(如网络延迟、节点宕机),验证系统的韧性。学习使用ChaosBlade等工具,但切记,一定要在可控范围和预案下进行!
成本优化: 能对云上资源的消耗进行分析和优化,帮公司省钱,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软技能与文化
DevOps不是一堆工具的堆砌,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强调协作、共享和责任共担。
沟通协作: 主动打破开发和运维之间的墙,能清晰地同步信息、协调资源。
Owner意识: 对自己负责的模块或服务要有端到端的责任感,从代码编写一直跟到线上稳定运行。
持续学习: 这个领域技术迭代太快,保持好奇心和学习习惯是必备素质。
分享精神: 把好的经验、踩过的坑在团队内部分享,共同成长。
总结一下,这条路没有捷径,就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解"的循环过程。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找准一个点先钻进去,动手做起来,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你的技能树自然就会慢慢枝繁叶茂。希望这篇东西能给正在路上的你一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