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表达个人学习观点
Webpack 核心是 "事件驱动的插件化架构" 。------ 打包流程是固定的 "流水线",而钩子(Hooks)是流水线上的 "触发节点",插件(Plugin)则是在这些节点上 "干活的工具"。
一、核心概念
- entry:入口模块文件路径
- output:输出bundle文件路径
- module:模块,webpack构建对象
- bundle:输出文件,webpack构建产物
- chunk:中间文件,webpack构建的中间产物
- loader:文件转换器
- plugin:插件、执行特定任务
二、核心原理
Webpack 本质是一个 "模块打包工厂",核心流程就像工厂生产产品:
- 原料 :项目里的 JS、CSS、图片等模块(import/require 引入的文件);
流水线:Webpack 内置的打包流程(从找入口文件 → 解析模块 → 转换资源 → 生成文件); - 触发节点(钩子):流水线上的关键步骤(如 "开始打包""模块解析完成""文件输出前");
- 工具(plugin):挂在 "触发节点" 上的工具,能在特定步骤执行自定义逻辑(如生成 HTML、压缩代码);
- 产品:dist 文件夹里的最终静态文件。
Webpack 打包 = 固定流水线 + 钩子 + plugin(插件) + loader(文件转换)
三、核心打包流程(流水线细节)
入口js文件(entry),这个文件会引用不同的js模块或css模块,所有的这些都是从entry打包,然后依次查找它们的依赖路径,将这个entry最终打包成bundle文件,在打包过程中会生成一些中间文件(chunk)
1. 初始化阶段(准备工作)
- 读取 webpack.config.js 配置(入口、出口、Loader、Plugin 等);
- 创建 Compiler 实例(全局唯一,负责管理整个打包生命周期,保存所有配置和钩子);
- 加载所有配置的 Plugin(插件会在这一步注册到对应的钩子上)。
2. 编译阶段(解析模块依赖)
- 从 entry 入口文件开始,递归解析所有 import/require 依赖,形成一个 "模块依赖图"(比如 index.js 依赖a.js,a.js 依赖 style.css,都会被纳入图中);
- 遇到非 JS 模块(如 CSS、图片),调用对应的 Loader 进行转换(比如 css-loader 解析 CSS依赖,style-loader 转换为
<style>标签); - 此阶段的核心是 Compilation 实例(每次打包都会创建一个,负责管理 "模块" 和 "chunk",比如模块解析、代码合并)。
3. chunk 生成阶段(模块合并)
- 把 "模块依赖图" 中的模块,按规则合并成 Chunk(代码块,比如入口 chunk、异步 chunk);
- 比如入口文件 index.js 及其依赖的所有模块,会合并成一个默认的 main chunk。
4. 输出阶段(生成最终文件)
- 把 Chunk 转换成浏览器能识别的静态文件(如 bundle.js、图片文件);
- 处理文件命名(如 [name].[hash].js)、路径(dist 文件夹),清空旧文件(clean: true);
- 最终把文件写入磁盘。
5. 结束阶段
触发 "打包完成" 钩子,插件可在此执行后续操作(如打印打包耗时、上传文件到服务器)。
四、Webpack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钩子
- Compiler:全局唯一,管 "整个生命周期"(从开始到结束);
- Compilation:每次打包的 "临时实例",管 "模块和 chunk 的处理"(比如修改代码、合并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