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VS ClickHouse 索引结构对比分析

问题1:为什么ClickHouse查找性能远高于MySQL?

除了索引和I/O的差异,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性能加速器":

  1. 列式存储(最核心的区别):
  • MySQL(行存):SELECT a, b FROM table WHERE c > 100,需要从磁盘读取整行数据(包括你不需要的d, e, f...列),然后从中过滤出c和a, b。I/O效率极低。
  • ClickHouse(列存):同样的查询,只需要从c.bin文件中读取c列的数据到内存进行过滤,然后根据过滤结果,再去a.bin和b.bin文件中读取相应的数据。极大地减少了磁盘I/O量。
  1. 数据压缩:
  • 同一列的数据类型相同,重复性高,压缩率非常高(通常可以达到10:1以上)。更少的数据量意味着更少的I/O。
  1. 向量化执行引擎:
  • 传统的数据库执行引擎是逐行处理(一次一个元组)。
  • ClickHouse利用现代CPU的SIMD指令,可以一次处理一批数据(比如一个数组),极大地提高了CPU的利用率和处理吞吐量。
  1. 面向批处理与不可变性:
  • ClickHouse假设数据是批量写入、几乎不更新或删除的。这使得它可以在后台轻松地合并(Merge)数据片段,始终保持数据在宏观上的有序,从而保证了稀疏索引和列存的高效率

问题2:MySQL的B+树,在进行数据查询的时候,B+树的主键索引查找我感觉跟clickhouse的跳跃表查询很相似,有啥区别?

它们确实很相似,都不是"傻傻地"从头遍历,而是通过某种结构跳过大量不必要的比较。但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数据结构和设计目标。

MySQL VS clickhouse的数据结构区别:

  1. MySQL InnoDB B+树索引
  • 数据结构:一棵平衡的多路搜索树。
    • 非叶子节点(索引页):只存储索引键(主键) 和指向子节点的指针。这就像一个庞大的、多层级目录。
    • 叶子节点:存储了完整的数据行(在聚集索引中) 或者主键值(在二级索引中)。所有叶子节点通过指针串联成一个有序双向链表,非常适合范围查询。
  • 查找过程(主键查找):
    • 从根节点开始。
    • 在节点内部使用二分查找快速定位到下一个子节点指针。
    • 重复步骤2,逐层向下,直到找到对应的叶子节点。
    • 在叶子节点中再次使用二分查找,定位到具体的记录。

核心思想:多层级目录 + 每层内部二分查找。它的"跳跃"是跨越整个子树。

  1. ClickHouse 跳表索引
  • 数据结构:在有序链表的基础上,建立多级"快车道"(索引层)。
    • 最底层(L0)是包含所有数据的有序链表。
    • 上面每一层(L1, L2, ...)都是下面一层的"稀疏"索引,每隔几个节点抽一个出来。
  • 查找过程:
    • 从最高层的链表头部开始。
    • 在当前层向右遍历,直到下一个节点的值大于等于要查找的值。
    • 向下一层,重复步骤2。
    • 直到下到最底层(L0),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进行线性遍历,找到目标。

核心思想:有序链表 + 多级快车道。它的"跳跃"是在链表上"跳"过多个节点。

总结对比

|--------|---------------------------|--------------------------------|
| 特性 | MySQL B+树 | ClickHouse 跳表 |
| 核心结构 | 平衡多路搜索树 | 带多级索引的有序链表 |
| 查找效率 | O(logmN),m是扇出(高),非常稳定 | O(log N),但常数项通常比B+树大 |
| 范围查询 | 极强,叶子节点链表顺序扫描 | 尚可,但需要回到最底层链表遍历 |
| 磁盘友好度 | 极优,节点与磁盘页(如16KB)对齐,充分利用预读 | 一般,指针访问可能更随机 |
| 主要应用场景 | 磁盘数据库的通用索引(OLTP) | 内存数据结构、LSM-Tree的内存组件(MemTable) |
| 数据更新 | 原地更新或标记删除,需要复杂的树平衡 | 通常用于不可变数据,或通过重建来实现更新 |

结论:虽然都通过"跳跃"加速查询,但B+树是为磁盘持久化设计的,强调磁盘I/O次数最小化和高效范围查询。而跳表更简单,常用于内存中,或者像ClickHouse这样面向大批量、追加写入、读多写少的OLAP场景,其索引通常是稀疏的,用于快速定位到数据块,而不是单条记录。

MySQL VS clickhouse的索引IO读写区别:

  1. MySQL B+树 的 I/O 情况
  • 不是全部在内存:完全正确。InnoDB的B+树索引是持久化在磁盘上的。缓冲池(Buffer Pool)是用于缓存数据和索引页的内存区域。
  • 查找过程:即使是一个3层的B+树,一次精确查找的理想情况也需要2-3次磁盘I/O(根节点常驻内存,所以只需要读1个中间页 + 1个叶子页)。如果缓冲池命中率高,这些页可能在内存中,但本质上它随时可能发生I/O。
  • 随机I/O是瓶颈:由于B+树要支持高效的随机更新(增删改),数据和索引的存储是"交织"在一起的。即使只是根据二级索引查找,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随机I/O回表操作,这是OLTP场景下最主要的性能瓶颈之一。

小结:MySQL的B+树结构是为"随机读写"优化的,它无法避免随机I/O。

  1. ClickHouse 索引的 I/O 情况

你的判断"ClickHouse的稀疏索引是全内存的"基本正确,但需要更精确的描述。

ClickHouse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架构来最大化吞吐量,其核心是 **"批量写入" 和 "顺序读取"。

  • 稀疏主键索引(Primary Index):
    • 当你在ClickHouse中创建PRIMARY KEY (a, b, c)时,它默认会创建一个稀疏索引。
    • 这个索引不是记录每一行,而是按照index_granularity(例如8192行)的间隔,抽取每个数据块的第一个行的主键值,并将其和该数据块的起始位置信息一起存储。
    • 这些稀疏索引条目非常小,数量很少(总行数 / 8192),因此可以轻松地全部加载到内存中。所以你的推断是正确的,查找索引本身几乎不产生磁盘I/O。
  • 数据文件(.bin):
    • 表的数据按主键排序后,被切割成多个连续的数据块,存储在.bin文件中。
    • 这是存储在磁盘上的。

那么,一次查询在ClickHouse中是如何进行的?

  1. 内存中的索引查找:查询条件WHERE a = ?。系统在内存中的稀疏主键索引里进行二分查找,定位到可能包含目标数据的少数几个数据块的范围(mark range)。
  2. 磁盘顺序读取:根据索引找到的mark range,计算出对应数据块在.bin文件中的物理偏移量,然后发起少量的、大批量的顺序磁盘I/O,将整个数据块读入内存。
  3. 在内存中解压和计算:数据在磁盘上是按列压缩存储的。读入内存后,解压,然后在CPU寄存器友好的列式数据布局上进行向量化计算,过滤出最终结果。

关键区别在于I/O模式:

  • MySQL:少量但随机的磁盘I/O(特别是回表时)。
  • ClickHouse:少量但顺序的磁盘I/O(读取整个数据块)。

在现代硬件上,顺序I/O的吞吐量比随机I/O高出几个数量级。这就是为什么即使ClickHouse可能读取了更多数据(整个数据块),其速度也远快于MySQL。

相关推荐
3***31211 小时前
初识MySQL · 库的操作
数据库·mysql
anod1 小时前
奇怪的mysql时区问题
数据库·mysql·eclipse
鲸说MySQL1 小时前
MySQL表文件损坏
数据库·mysql
0***v7771 小时前
使用Dify访问数据库(mysql)
数据库·mysql
愚戏师2 小时前
MySQL 数据导出
数据库·笔记·mysql
-KamMinG2 小时前
解决 ClickHouse 备份性能问题:从原生 BACKUP 迁移到 clickhouse-backup 的实战经验
clickhouse
愚戏师2 小时前
MySQL SQL 注入
数据库·sql·mysql
Kaede62 小时前
MySQL中如何使用命令行修改root密码
android·mysql·adb
f***14773 小时前
对Docker部署的MySQL中的数据进行备份恢复
mysql·docker·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