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支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小型团队,专注高效交付中等规模外包项目,有需要外包项目的可以联系我
在这个宇宙里,有几种东西特别有气场: 黑洞、超新星, 以及------Cloudflare 边缘网络里那一个孤零零的 Rust .unwrap()。
没错。上千亿级别访问量、上百亿美金市值的全球基础设施, 最后是被一个「相信我,这里肯定没问题」的 .unwrap() 干趴下的。
欢迎来到分布式系统的真实世界。
今天我们来八一八这次事故,顺便看看: 以后怎么避免自己写的 .unwrap(), 变成下一次「互联网哀嚎日」的导火索。
一、事故起点:一份「长胖」过头的小文件
Cloudflare 有一个「特征文件」(feature file), 里面装着用于识别机器人/恶意流量的各种元数据。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大沓「网络版宝可梦卡牌」, 每一张都用来识别不同类型的流量。
平时,这个文件长这样:
go
+-------------------------------+
| small_feature_file.dat |
| size: reasonable |
+-------------------------------+
然后,有人动了一下数据库的权限。
数据库开始像坏掉的奶茶机一样「疯狂加料」, 重复条目哗哗往外喷。
很快,这个文件就直接翻倍长胖:
go
+---------------------------------------------+
| feature_file.dat |
| size: too_thicc.dat |
+---------------------------------------------+
看起来也不算啥灾难对吧? 无非就是「文件大了一圈」。
------结果,真要命的,是后面那连环反应。
二、风扇:马上要被拍满脸的那种
这个特征文件,会同步到 Cloudflare 在全球的每一台边缘机器上。
简化版的「坏状态全球散播」流程长这样:
go
+-----------------------+
| Feature File (Big) |
+----------+------------+
|
v
+---------------+--------------+
| 330+ PoPs around world |
+---------------+--------------+
|
v
Everything tries to read it
到这里为止,其实还算正常------ 配置文件长胖一点,谁还没遇到过?
真正的雷,埋在读这个文件的代码里。
三、Rust 登场:自信、强大、优雅,顺便也很会翻车
Rust 一直给外界的形象是:
-
内存安全
-
类型严格
-
并发友好
-
「没有脚枪」
但 Rust 也有一个软肋:
它拦得住野指针,拦不住人类的自信。
Cloudflare 在事故复盘里给出了这一行关键代码:
go
let (feature_values, _) = features
.append_with_names(&self.config.feature_names)
.unwrap();
翻译成人话就是:
「我百分之一万确定,这里永远不会出错。 万一出错......那就直接当场自爆吧。」
Rust 社区流传一个梗:
go
Result<T, E>
T 是成功
E 是后悔
.unwrap() 是两边都不要
当 .unwrap() 在几百个 PoP(边缘节点)上齐刷刷触发 panic 时,大概就是这样:
go
.unwrap()
|
v
+-----------------+
| RUNTIME PANIC |
+-----------------+
|
v
edge-routing-daemon dies
如果你足够安静地听, 好像能听到全球各地的机房里, 一个个 Rust 进程摔在地上的响声。
四、为什么偏偏这个 .unwrap() 是致命的?
问题出在里面那个 append_with_names() 上。
这个函数对特征文件有一个尺寸上限。 文件翻倍之后,直接冲破了这个阈值。
理论上,一个成熟一点的处理方式应该是:
-
记录错误日志;
-
拒绝这份异常文件;
-
保留「最后一次已知正常」的旧版本;
但当时的逻辑更像这样:
go
if (too_big) {
panic!(); // yeehaw
}
然后 .unwrap() 在外面说:
「我相信你永远不会返回 Err 的。」
剧透一下:
它,确实,错了。
于是,整条链终于开始集体爆炸。
五、整条「翻车链路」长什么样?
把这次事故压缩成一张流程图,大概是这样:
go
+---------------------+
| DB Permission Change|
+----------+----------+
|
v
+---------------------+
| Feature File Doubles|
+----------+----------+
|
v
+-------------------------------+
| File Distributed Worldwide |
+----------+--------------------+
|
v
+---------------------------+
| Edge Daemon Parses File |
+-----------+---------------+
|
v
append_with_names()
|
returns Err(...)
|
v
.unwrap()
|
v
+---------------------------+
| PANIC PANIC PANIC PANIC |
+---------------------------+
|
v
+---------------------------+
| Internet Has a Bad Day |
+---------------------------+
读起来非常顺滑, 干起来非常致命, 作为一个工程事故故事,又有点莫名好看。
六、他们本来可以怎么写,世界就不会哭一整天
真正的「生产级 Rust」写法,大概会是这样:
go
let (feature_values, _) = match features.append_with_names(&self.config.feature_names) {
Ok(v) => v,
Err(e) => {
log::error!("Could not process feature names: {}", e);
log::warn!("Using last-known-good features instead");
return Ok(()); // graceful fallback
}
};
这段做了什么?
-
把错误记录下来;
-
打一个警告:我现在要用「最后一次正常版本」了;
-
程序继续跑,网络业务不断。
是的,它比 .unwrap() 多几行, 也少了很多「帅气」。
但它多出来的, 是整个互联网的一整天稳定运行。
七、来,友情嘲讽一下 Rust
Rust 的官方人设是:
-
没有空指针;
-
没有数据竞争;
-
没有缓冲区溢出;
-
没有「自己朝自己脚开枪」的机会。
实际上:
go
.unwrap()
如果 C++ 把枪递给你,子弹还顺手上了膛------ Rust 会给你一把带儿童锁的枪 , 然后 .unwrap() 是那个「解除儿童锁」的红色按钮。
Cloudflare 手也没抖, 直接按下去了。
八、写生产代码的人,请把这些话贴在显示器旁边
只要你的代码要处理的是:
-
来自数据库的文件;
-
来自其他团队维护的配置;
-
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
-
任何从「外面的世界」送进来的东西;
那就请你把 .unwrap() 当成:
"领证结婚"级别的承诺------ 用之前,先问问自己敢不敢负责一辈子。
更实际一点的做法是:
-
检查大小 / 行数 / 版本号;
-
对坏输入说「不」;
-
做好本地缓存 / LKG(last known good,最后一次已知正常版本);
-
绝不要因为「外部数据不符合预期」就 panic;
-
提前设计好「降级模式」和容错路径。
一句话总结:
写线上 Rust, 跟刷 LeetCode 时写 Rust,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九、最后的图:这才是分布式系统的底层定律
这次事件,不是 Rust 的错, 也不完全是某个工程师一个人的错。
它只是又一次印证了分布式系统的铁律:
只要某个错误假设可以被同步到所有节点, 它早晚会变成一次全网事故。
而 .unwrap(), 是你能写下的、最优雅也最危险的一种「假设」。
当你对 Rust 说:「相信我,这里永远不会错」的时候, Rust 也相信了你。
然后,整个互联网帮你付了学费。
全栈AI·探索:涵盖动效、React Hooks、Vue 技巧、LLM 应用、Python 脚本等专栏,案例驱动实战学习,点击二维码了解更多详情。

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