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本文源自一次面试官的提问:说说你对于RPC框架的了解,你知道哪些RPC框架,以及为什么RPC历经几十年还能不断推出新的框架。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IT界RPC真的是一个"奇葩",奇葩在每过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RPC框架出现,网络上仍然在不断争论哪个RPC框架更好,而这些RPC框架还有很多还是大厂的杰作,大厂们仿佛乐此不疲。
要知道RPC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期,那时候"开放软件基金会"(Open Software Foundation,OSF)和业界主流的计算机厂商一期指定了名为分布式计算环境(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的分布式技术体系,当时就定出了一个远程服务调用的规范(Remote Procedure Call,RPC),这个规定被称为DCE/RPC,后来Sun公司又开发出来一个ONC RPC,在这个时期基本上确定了RPC的很多概念和技术关注点,其中有很多解决思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和RPC同期的很多技术或者框架很多都已经淹没在历史之中了,连当初盛极一时的EJB,现在已经几乎没人使用了,但是RPC却焕发了新的活力。
为什么历经三十多年,RPC还能不断推陈出新,被抽推崇呢?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了一些不知是否成熟的想法,于是便记录下来。
再谈谈RPC的理解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通信协议,用于不同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信。它允许应用程序通过网络调用远程计算机上的服务或函数,并获取返回结果。RPC隐藏了底层网络通信的细节,使得远程调用就像本地调用一样简单和透明。
在RPC中,通常有一个客户端和一个服务器端。客户端发起远程调用请求,服务器端接收请求并执行相应的操作,然后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RPC可以跨越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使得分布式系统中的不同组件能够进行相互通信和协作。
RPC的实现通常包括以下关键组件:
- **定义接口:**RPC通过定义接口描述远程服务的方法和参数,通常使用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来定义接口规范,例如使用Protocol Buffers、Thrift或gRPC等。
-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在远程调用过程中,需要将方法参数和返回值序列化为字节流进行传输,然后在对端进行反序列化。这样可以确保跨网络传输的数据能够被正确地重建和解析。
- **通信协议:**RPC使用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如HTTP、TCP、UDP等。通信协议负责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连接,并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
- **远程调用管理:**RPC框架通常提供远程调用的管理功能,包括请求的路由、负载均衡、故障恢复等。这些功能确保请求能够被正确地路由到相应的服务节点,并能够应对节点故障或网络中断的情况。
- **安全性和认证:**由于RPC涉及跨网络通信,安全性和认证是重要考虑因素。RPC框架通常提供身份验证、加密传输和访问控制等机制,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于是乎,你可以看到接口定义的方式可以不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机制可以不同、通信的协议可以不同、路由和安全方面的建设可以不同,这就给了各类RPC框架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每个RPC框架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方面。
所以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我们所熟知的框架出现:
- 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OMG)
- Java RMI(Sun/Oracle)
- Thrift(Facebook/Apache)
- Dubbo(阿里巴巴/Apache)
- gRPC(Google)
- Motan1/2(新浪)
- Finagle(Twitter)
- brpc(百度/Apache)
- .NET Remoting(微软)
- Arvo(Hadoop)
他们有的主要支持C++,有的主要支持Java,有的支持各类语言,有的以简单见长,有的则以性能取胜,各有特色。
要深入了解RPC,需要追溯一下RPC的发展史。
RPC的发展史
RPC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主要分为以下阶段:
- 早期阶段: 在早期阶段,RPC的概念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实践。最早的RPC实现包括Sun Microsystems的NFS(Network File System)和Apollo Systems的NCS(Network Computing System),它们都是为了在分布式系统中实现远程调用而设计的,这个阶段是分布式技术的萌芽时期。
- 基于传统协议的RPC出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RPC的概念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得到应用。许多基于传统协议的RPC实现出现,如DCE RPC(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RPC)和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这些实现使用了自定义的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和协议,以实现跨平台、跨语言的远程调用,这个时期的RPC协议应用还不广泛 ,性能存在较大的问题。
- Web服务和SOAP: 随着Web的兴起,RPC的关注点逐渐转向Web服务。Web服务使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作为通信协议,通过XML进行数据传输。SOAP基于HTTP和XML,使得跨网络的远程调用更加方便。SOAP提供了基于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的接口定义和基于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的服务发现,SOAP可以认为是RPC的一种案例,这阶段还出现了XML-RPC,后来也渐渐淘汰了。
- REST和Web API时代: 随着Web的演进,基于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Web API成为了一种更简洁、轻量级的远程调用方式。RESTful API使用HTTP协议,通过URL和HTTP方法(如GET、POST、PUT、DELETE)来表达资源的操作。RESTful API的普及使得基于HTTP的RPC变得更加流行,并广泛应用于Web开发和移动应用程序。
- 现代RPC框架: 进入21世纪,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RPC框架,如gRPC、Apache Thrift、Apache Dubbo等。这些框架提供了更高效、更强大的RPC能力,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平台。它们通常采用二进制协议(如Protocol Buffers)和高性能的网络通信技术(如HTTP/2、TCP)来提升性能和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需求的变化,RPC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协议在变化,通信网络技术也在变化,发展到现代RPC框架则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特性,使得分布式系统的开发更加便捷和高效。
RPC历经数十年而不衰的原因?
现在可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了,首先第一点我觉得应该是分布式系统的需求。
1、分布式系统的需求
单体应用时代,摩尔定律盛行,单个应用就能大部分解决业务需求,压根不涉及RPC,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扩大,单体应用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对于分布式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分布式系统中的各个组件需要进行跨网络的通信和协作,RPC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协议,能够满足分布式系统的需求,提供高效、可靠的远程调用机制。随着分布式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新的RPC框架不断涌现,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SOA、微服务、service mesh这些技术相继出现,这些分布式架构都少不了RPC这个重要的组件,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适配不同场景的RPC框架。
2、RPC相关技术的演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RPC的实现方式和性能也在不断提升。新的RPC框架往往借鉴和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高性能的网络通信协议(如HTTP/2、gRPC的基于HTTP/2的传输),高效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机制(如Protocol Buffers),以及负载均衡、故障恢复等机制的优化。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RPC框架更加高效、可靠,并具备更好的可扩展性和弹性。
一旦协议、网络、安全、故障恢复能机制有新的进展,势必就会带来RPC框架的更新。
3、多语言的支持
RPC框架通常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使得不同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能够进行跨语言的远程调用。这对于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开发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团队和组织可能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开发各自的组件,新的RPC框架通常会扩展语言支持,以满足多样化的开发需求。
我们发现每个时代都会迸发出一些新的开发语言,比如现在云原生时代,Go和Rust语言就大受欢迎,那么支持Go语言和Rust语言的RPC框架就会出现,这也是RPC的一个活力源头所在。
4、不同场景的需求
不同的应用场景对RPC框架提出了各种需求,例如高并发、低延迟、可扩展性、安全性等。新的RPC框架通常会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和功能扩展,以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特别是一些大厂,内部业务复杂,对于RPC有一些独特的需求,另外也需要匹配内部的技术栈,这样子就常常造出了新轮子。
其实RPC确实挺有意思的,展现了技术的持久生命力,另外别看RPC就那几个组件,实际自己编写一个就知道了,需要注意的技术细节实在是太多了,也是一个非常锻炼人的活计,如果能够自己独立写一个功能比较丰富、高性能的RPC框架出来的话,我想编程能力至少应该能算是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