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型设计模式之其他不常用模式

概述

设计模式是针对软件开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设计问题,总结出来的一套解决方案或者设计思路。

大部分设计模式要解决的都是代码的可扩展性问题。

对于灵活多变的业务,需要用到设计模式,提升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让代码能适应更多的变化;

设计模式的核心就是,封装变化,隔离可变性


设计模式解决的问题:

  • 创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对象的创建"问题,创建和使用代码解耦;
  • 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类或对象的组合或组装"问题,将不同功能代码解耦;
  • 行为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的就是"类或对象之间的交互"问题。将不同的行为代码解耦,具体到观察者模式,它是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代码解耦。

设计模式关注重点: 了解它们都能解决哪些问题,掌握典型的应用场景,并且懂得不过度应用。

经典的设计模式有 23 种。随着编程语言的演进,一些设计模式(比如 Singleton)也随之过时,甚至成了反模式,一些则被内置在编程语言中(比如 Iterator),另外还有一些新的模式诞生(比如 Monostate)。

创建型模式主要解决类或对象的组合或组装问题,是从程序的结构上实现松耦合,从而可以扩大整体的类结构,用来解决更大的问题。

结构型设计模式是一组用于解决对象和类之间的组织关系、复杂性和交互问题的设计模式。它们主要关注如何通过类和对象的组合来形成更大的结构,并提供了灵活的方式来实现系统的组件之间的通信和协作。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对象之间的接口和实现分离:结构型设计模式可以帮助将抽象与实现分离,使得对象之间的接口更加清晰和可扩展。例如,适配器模式可以将不兼容的接口转换为统一的接口,使得不同类之间的交互更加简单。
  2. 类之间的关系管理:结构型设计模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管理类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例如,装饰器模式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为对象添加功能,而不必修改原始类的结构。
  3. 对象的组合和组件化: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对象的组合和组件化,能够更好地处理系统中的复杂性。例如,组合模式允许将对象组织成树状结构,形成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以便更容易地处理对象集合。
  4. 对象的访问和控制:结构型设计模式提供了一些机制来控制对象的访问和可见性,以及限制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外观模式可以封装一组复杂子系统的接口,提供简化的接口给客户端使用。
  5. 类和对象的灵活性: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将类和对象组合起来,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例如,桥接模式可以将抽象与实现解耦,使得它们可以独立地变化和演化。

结构型设计模式主要关注对象和类之间的组织关系、复杂性和交互问题。它们通过提供灵活的方式来管理对象之间的接口、关系和行为,帮助我们构建更健壮、灵活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1. 代理模式: 为真实对象提供一个代理,从而控制对真实对象的访问 。
  2. 适配模式 :使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不能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 。
  3. 桥接模式 :处理多层继承结构,处理多维度变化的场景,将各个维度设计成独立的继 承结构,使各个维度可以独立的扩展在抽象层建立关联。
  4. 组合模式 :将对象组合成树状结构以表示"部分和整体"层次结构,使得客户可以统一 的调用叶子对象和容器对象 。
  5. 装饰模式 :动态地给一个对象添加额外的功能,比继承灵活 。
  6. 外观模式 :为子系统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使得子系统更加容易使用 。
  7. 享元模式 :运用共享技术有效的实现管理大量细粒度对象,节省内存,提高效率。

结构型

常用的有: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装饰者模式、适配器模式。

不常用的有:门面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代理模式是解耦功能和非功能代码的类组合,代理类和被代理类实现或继承共同的父类;

桥接模式是从不同的纬度独立发展有各自不同的父类抽象,他们可以相互组合实现复杂关系的实现;

装饰器是对功能的增强,装饰器类和原始类有这共同的父类;

实际上,符合"组合关系"这种代码结构的设计模式有很多,比如之前讲过的代理模式、桥接模式,还有现在的装饰器模式。尽管它们的代码结构很相似,但是每种设计模式的意图是不同的。就拿比较相似的代理模式和装饰器模式来说吧,代理模式中,代理类附加的是跟原始类无关的功能,而在装饰器模式中,装饰器类附加的是跟原始类相关的增强功能。

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 4 种设计模式的区别:

代理、桥接、装饰器、适配器,这 4 种模式是比较常用的结构型设计模式。它们的代码结构非常相似。笼统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 Wrapper 模式,也就是通过 Wrapper 类二次封装原始类。

尽管代码结构相似,但这 4 种设计模式的用意完全不同,也就是说要解决的问题、应用场景不同,这也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 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条件下,为原始类定义一个代理类,主要目的是控制访问,而非加强功能,这是它跟装饰器模式最大的不同。

  • 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的目的是将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分离,从而让它们可以较为容易、也相对独立地加以改变。

  • 装饰器模式:

    装饰者模式在不改变原始类接口的情况下,对原始类功能进行增强,并且支持多个装饰器的嵌套使用。

  • 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是一种事后的补救策略。适配器提供跟原始类不同的接口,而代理模式、装饰器模式提供的都是跟原始类相同的接口。

适配器是做接口转换,解决的是原接口和目标接口不匹配的问题。

门面模式做接口整合,解决的是多接口调用带来的问题。

结构型设计模式核心就是代码的组合来达到最大的扩展,不同模式根据解决问题不同,实现方式不同叫不同名字,归根结底都是在一个类中注入另一个类进行组合

代理模式。它在不改变原始类(或者叫被代理类)代码的情况下,通过引入代理类来给原始类附加功能。代理模式在平时的开发经常被用到,常用在业务系统中开发一些非功能性需求,比如:监控、统计、鉴权、限流、事务、幂等、日志。

桥接模式有两种理解方式。第一种理解方式是"将抽象和实现解耦,让它们能独立开发"。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特别,应用场景也不多。另一种理解方式更加简单,类似"组合优于继承"设计原则,这种理解方式更加通用,应用场景比较多。不管是哪种理解方式,它们的代码结构都是相同的,都是一种类之间的组合关系。

门面模式:

适配器是做接口转换,解决的是原接口和目标接口不匹配的问题。

门面模式做接口整合,解决的是多接口调用带来的问题。

定义:

为子系统提供一组统一的接口,定义一组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易用。

它封装了非常多的request操作,也整合了很多servlet-api以外的内容,给用户使用提供了很大便捷。

解决问题:

接口易用性问题,比如每个业务功能需要调用3个接口,我们可以用一个门面接口包裹那3个接口,不仅让接口更易用,又提升了性能,把原来需要调用3个接口变成只需要调用一次接口;

接口粒度设计得太大,太小都不好。太大会导致接口不可复用,太小会导致接口不易用。在实际的开发中,接口的可复用性和易用性需要"微妙"的权衡。针对这个问题,我的一个基本的处理原则是,尽量保持接口的可复用性,但针对特殊情况,允许提供冗余的门面接口,来提供更易用的接口。

应用场景举例:

门面模式让子系统更加易用"

门面模式定义中的"子系统(subsystem)"也可以有多种理解方式。它既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也可以是更细粒度的类或者模块。

1. 解决易用性问题

门面模式可以用来封装系统的底层实现,隐藏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一组更加简单易用、更高层的接口。比如,Linux 系统调用函数就可以看作一种"门面"。它是 Linux 操作系统暴露给开发者的一组"特殊"的编程接口,它封装了底层更基础的 Linux 内核调用。再比如,Linux 的 Shell 命令,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种门面模式的应用。它继续封装系统调用,提供更加友好、简单的命令,让我们可以直接通过执行命令来跟操作系统交互。

我们前面也多次讲过,设计原则、思想、模式很多都是相通的,是同一个道理不同角度的表述。实际上,从隐藏实现复杂性,提供更易用接口这个意图来看,门面模式有点类似之前讲到的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和接口隔离原则:两个有交互的系统,只暴露有限的必要的接口。除此之外,门面模式还有点类似之前提到封装、抽象的设计思想,提供更抽象的接口,封装底层实现细节。

2. 解决性能问题

我们通过将多个接口调用替换为一个门面接口调用,减少网络通信成本,提高 App 客户端的响应速度。

如果门面接口不多,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跟非门面接口放到一块,也不需要特殊标记,当作普通接口来用即可。如果门面接口很多,我们可以在已有的接口之上,再重新抽象出一层,专门放置门面接口,从类、包的命名上跟原来的接口层做区分。如果门面接口特别多,并且很多都是跨多个子系统的,我们可以将门面接口放到一个新的子系统中。

3. 解决分布式事务问题

在一个金融系统中,有两个业务领域模型,用户和钱包。这两个业务领域模型都对外暴露了一系列接口,比如用户的增删改查接口、钱包的增删改查接口。假设有这样一个业务场景:在用户注册的时候,我们不仅会创建用户(在数据库 User 表中),还会给用户创建一个钱包(在数据库的 Wallet 表中)。

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业务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依次调用用户的创建接口和钱包的创建接口来完成。但是,用户注册需要支持事务,也就是说,创建用户和钱包的两个操作,要么都成功,要么都失败,不能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要支持两个接口调用在一个事务中执行,是比较难实现的,这涉及分布式事务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分布式事务框架或者事后补偿的机制来解决,但代码实现都比较复杂。而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利用数据库事务或者 Spring 框架提供的事务(如果是 Java 语言的话),在一个事务中,执行创建用户和创建钱包这两个 SQL 操作。这就要求两个 SQL 操作要在一个接口中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借鉴门面模式的思想,再设计一个包裹这两个操作的新接口,让新接口在一个事务中执行两个 SQL 操作。

组合模式:是用来处理树形结构数据。

定义:

将一组对象组织(Compose)成树形结构,以表示一种"部分 - 整体"的层次结构。组合让客户端可以统一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处理逻辑。

场景:

是用来处理树形结构数据。

数据必须能表示成树形结构,这也导致了这种模式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并不那么常用。但是,一旦数据满足树形结构,应用这种模式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能让代码变得非常简洁。

假设我们在开发一个 OA 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公司的组织结构包含部门和员工两种数据类型。其中,部门又可以包含子部门和员工。 在数据库中的表结构如下所示:

我们希望在内存中构建整个公司的人员架构图(部门、子部门、员工的隶属关系),并且提供接口计算出部门的薪资成本(隶属于这个部门的所有员工的薪资和)。

部门包含子部门和员工,这是一种嵌套结构,可以表示成树这种数据结构。计算每个部门的薪资开支这样一个需求,也可以通过在树上的遍历算法来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应用场景可以使用组合模式来设计和实现。

其中,HumanResource 是部门类(Department)和员工类(Employee)抽象出来的父类,为的是能统一薪资的处理逻辑。Demo 中的代码负责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并在内存中构建组织架构图。

java 复制代码
public abstract class HumanResource {
  protected long id;
  protected double salary;

  public HumanResource(long id) {
    this.id = id;
  }

  public long getId() {
    return id;
  }

  public abstract double calculateSalary();
}

public class Employee extends HumanResource {
  public Employee(long id, double salary) {
    super(id);
    this.salary = salary;
  }

  @Override
  public double calculateSalary() {
    return salary;
  }
}

public class Department extends HumanResource {
  private List<HumanResource> subNodes = new ArrayList<>();

  public Department(long id) {
    super(id);
  }

  @Override
  public double calculateSalary() {
    double totalSalary = 0;
    for (HumanResource hr : subNodes) {
      totalSalary += hr.calculateSalary();
    }
    this.salary = totalSalary;
    return totalSalary;
  }

  public void addSubNode(HumanResource hr) {
    subNodes.add(hr);
  }
}

// 构建组织架构的代码
public class Demo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ORGANIZATION_ROOT_ID = 1001;
  private DepartmentRepo departmentRepo; // 依赖注入
  private EmployeeRepo employeeRepo; // 依赖注入

  public void buildOrganization() {
    Department rootDepartment = new Department(ORGANIZATION_ROOT_ID);
    buildOrganization(rootDepartment);
  }

  private void buildOrganization(Department department) {
    List<Long> subDepartmentIds = departmentRepo.getSubDepartmentIds(department.getId());
    for (Long subDepartmentId : subDepartmentIds) {
      Department subDepartment = new Department(subDepartmentId);
      department.addSubNode(subDepartment);
      buildOrganization(subDepartment);
    }
    List<Long> employeeIds = employeeRepo.getDepartmentEmployeeIds(department.getId());
    for (Long employeeId : employeeIds) {
      double salary = employeeRepo.getEmployeeSalary(employeeId);
      department.addSubNode(new Employee(employeeId, salary));
    }
  }
}

我们再拿组合模式的定义跟这个例子对照一下:"将一组对象(员工和部门)组织成树形结构,以表示一种'部分 - 整体'的层次结构(部门与子部门的嵌套结构)。组合模式让客户端可以统一单个对象(员工)和组合对象(部门)的处理逻辑(递归遍历)。"

总结:

组合模式的设计思路,与其说是一种设计模式,倒不如说是对业务场景的一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抽象。其中,数据可以表示成树这种数据结构,业务需求可以通过在树上的递归遍历算法来实现。

组合模式,将一组对象组织成树形结构,将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都看做树中的节点,以统一处理逻辑,并且它利用树形结构的特点,递归地处理每个子树,依次简化代码实现。使用组合模式的前提在于,你的业务场景必须能够表示成树形结构。所以,组合模式的应用场景也比较局限,它并不是一种很常用的设计模式。

享元模式:

定义:

被共享的单元。

享元模式的意图是复用对象,节省内存,前提是享元对象是不可变对象。

缺点:

实际上,享元模式对 JVM 的垃圾回收并不友好。因为享元工厂类一直保存了对享元对象的引用,这就导致享元对象在没有任何代码使用的情况下,也并不会被 JVM 垃圾回收机制自动回收掉。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对象的生命周期很短,也不会被密集使用,利用享元模式反倒可能会浪费更多的内存。所以,除非经过线上验证,利用享元模式真的可以大大节省内存,否则,就不要过度使用这个模式,为了一点点内存的节省而引入一个复杂的设计模式,得不偿失啊。

享元池用weak reference持有享元对象 解决垃圾回收不友好的问题

弱引用,和WeakHashMap。内存吃紧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WeakHashMap。

场景:

实际上,它的代码实现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工厂模式,在工厂类中,通过一个 Map 来缓存已经创建过的享元对象,来达到复用的目的。

具体来讲,当一个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对象的时候,如果这些重复的对象是不可变对象,我们就可以利用享元模式将对象设计成享元,在内存中只保留一份实例,供多处代码引用。这样可以减少内存中对象的数量,起到节省内存的目的。实际上,不仅仅相同对象可以设计成享元,对于相似对象,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对象中相同的部分(字段)提取出来,设计成享元,让这些大量相似对象引用这些享元。

定义中的"不可变对象"指的是,一旦通过构造函数初始化完成之后,它的状态(对象的成员变量或者属性)就不会再被修改了。所以,不可变对象不能暴露任何 set() 等修改内部状态的方法。之所以要求享元是不可变对象,那是因为它会被多处代码共享使用,避免一处代码对享元进行了修改,影响到其他使用它的代码。

假设我们在开发一个棋牌游戏(比如象棋)。一个游戏厅中有成千上万个"房间",每个房间对应一个棋局。棋局要保存每个棋子的数据,比如:棋子类型(将、相、士、炮等)、棋子颜色(红方、黑方)、棋子在棋局中的位置。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显示一个完整的棋盘给玩家。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其中,ChessPiece 类表示棋子,ChessBoard 类表示一个棋局,里面保存了象棋中 30 个棋子的信息。

为了记录每个房间当前的棋局情况,我们需要给每个房间都创建一个 ChessBoard 棋局对象。因为游戏大厅中有成千上万的房间(实际上,百万人同时在线的游戏大厅也有很多),那保存这么多棋局对象就会消耗大量的内存。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节省内存呢?

这个时候,享元模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像刚刚的实现方式,在内存中会有大量的相似对象。这些相似对象的 id、text、color 都是相同的,唯独 positionX、positionY 不同。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棋子的 id、text、color 属性拆分出来,设计成独立的类,并且作为享元供多个棋盘复用。这样,棋盘只需要记录每个棋子的位置信息就可以了。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所示:

java 复制代码
// 享元类
public class ChessPieceUnit {
  private int id;
  private String text;
  private Color color;

  public ChessPieceUnit(int id, String text, Color color) {
    this.id = id;
    this.text = text;
    this.color = color;
  }

  public static enum Color {
    RED, BLACK
  }

  // ...省略其他属性和getter方法...
}

public class ChessPieceUnitFactory {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Integer, ChessPieceUnit> pieces = new HashMap<>();

  static {
    pieces.put(1, new ChessPieceUnit(1, "車", ChessPieceUnit.Color.BLACK));
    pieces.put(2, new ChessPieceUnit(2,"馬", ChessPieceUnit.Color.BLACK));
    //...省略摆放其他棋子的代码...
  }

  public static ChessPieceUnit getChessPiece(int chessPieceId) {
    return pieces.get(chessPieceId);
  }
}

public class ChessPiece {
  private ChessPieceUnit chessPieceUnit;
  private int positionX;
  private int positionY;

  public ChessPiece(ChessPieceUnit unit, int positionX, int positionY) {
    this.chessPieceUnit = unit;
    this.positionX = positionX;
    this.positionY = positionY;
  }
  // 省略getter、setter方法
}

public class ChessBoard {
  private Map<Integer, ChessPiece> chessPieces = new HashMap<>();

  public ChessBoard() {
    init();
  }

  private void init() {
    chessPieces.put(1, new ChessPiece(
            ChessPieceUnitFactory.getChessPiece(1), 0,0));
    chessPieces.put(1, new ChessPiece(
            ChessPieceUnitFactory.getChessPiece(2), 1,0));
    //...省略摆放其他棋子的代码...
  }

  public void move(int chessPieceId, int toPositionX, int toPositionY) {
    //...省略...
  }
}

在上面的代码实现中,我们利用工厂类来缓存 ChessPieceUnit 信息(也就是 id、text、color)。通过工厂类获取到的 ChessPieceUnit 就是享元。所有的 ChessBoard 对象共享这 30 个 ChessPieceUnit 对象(因为象棋中只有 30 个棋子)。在使用享元模式之前,记录 1 万个棋局,我们要创建 30 万(30*1 万)个棋子的 ChessPieceUnit 对象。利用享元模式,我们只需要创建 30 个享元对象供所有棋局共享使用即可,大大节省了内存。

享元模式在文本编辑器中的应用

实际上,在一个文本文件中,用到的字体格式不会太多,毕竟不大可能有人把每个文字都设置成不同的格式。所以,对于字体格式,我们可以将它设计成享元,让不同的文字共享使用。按照这个设计思路,我们对上面的代码进行重构。重构后的代码如下所示:

java 复制代码
public class CharacterStyle {
  private Font font;
  private int size;
  private int colorRGB;

  public CharacterStyle(Font font, int size, int colorRGB) {
    this.font = font;
    this.size = size;
    this.colorRGB = colorRGB;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CharacterStyle otherStyle = (CharacterStyle) o;
    return font.equals(otherStyle.font)
            && size == otherStyle.size
            && colorRGB == otherStyle.colorRGB;
  }
}

public class CharacterStyleFactory {
  private static final List<CharacterStyle> styles = new ArrayList<>();

  public static CharacterStyle getStyle(Font font, int size, int colorRGB) {
    CharacterStyle newStyle = new CharacterStyle(font, size, colorRGB);
    for (CharacterStyle style : styles) {
      if (style.equals(newStyle)) {
        return style;
      }
    }
    styles.add(newStyle);
    return newStyle;
  }
}

public class Character {
  private char c;
  private CharacterStyle style;

  public Character(char c, CharacterStyle style) {
    this.c = c;
    this.style = style;
  }
}

public class Editor {
  private List<Character> chars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appendCharacter(char c, Font font, int size, int colorRGB) {
    Character character = new Character(c, CharacterStyleFactory.getStyle(font, size, colorRGB));
    chars.add(character);
  }
}

享元模式 vs 单例、缓存、对象池:

单例与享元的区别:

单例模式中,一个类只能创建一个对象

享元模式中,一个类可以创建多个对象,每个对象被多处代码引用共享。实际上,享元模式有点类似于之前讲到的单例的变体:多例。

区别两种设计模式,不能光看代码实现,而是要看设计意图,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尽管从代码实现上来看,享元模式和多例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设计意图上来看,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应用享元模式是为了对象复用,节省内存,而应用多例模式是为了限制对象的个数。

享元模式跟缓存的区别:

缓存是存储,主要是为了提高访问效率,而非复用。

享元模式跟对象池的区别:

为了避免频繁地进行对象创建和释放导致内存碎片,我们可以预先申请一片连续的内存空间,也就是这里说的对象池。每次创建对象时,我们从对象池中直接取出一个空闲对象来使用,对象使用完成之后,再放回到对象池中以供后续复用,而非直接释放掉。

池化技术中的"复用"可以理解为"重复使用",主要目的是节省时间(比如从数据库池中取一个连接,不需要重新创建)。在任意时刻,每一个对象、连接、线程,并不会被多处使用,而是被一个使用者独占,当使用完成之后,放回到池中,再由其他使用者重复利用。

享元模式中的"复用"可以理解为"共享使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是被所有使用者共享的,主要目的是节省空间。

享元模式在 Java Integer 中的应用:

java 复制代码
Integer i1 = 56;
Integer i2 = 56;
Integer i3 = 129;
Integer i4 = 129;
System.out.println(i1 == i2);  TRUE
System.out.println(i3 == i4);   false

当我们通过自动装箱,也就是调用 valueOf() 来创建 Integer 对象的时候,如果要创建的 Integer 对象的值在 -128 到 127 之间,会从 IntegerCache 类中直接返回,否则才调用 new 方法创建。

实际上,这里的 IntegerCache 相当于,我们上一节课中讲的生成享元对象的工厂类,只不过名字不叫 xxxFactory 而已。我们来看它的具体代码实现。这个类是 Integer 的内部类,你也可以自行查看 JDK 源码。

java 复制代码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在 IntegerCache 的代码实现中,当这个类被加载的时候,缓存的享元对象会被集中一次性创建好。毕竟整型值太多了,我们不可能在 IntegerCache 类中预先创建好所有的整型值,这样既占用太多内存,也使得加载 IntegerCache 类的时间过长。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缓存对于大部分应用来说最常用的整型值,也就是一个字节的大小(-128 到 127 之间的数据)。

java 复制代码
/**
 * Cache to support the object identity semantics of autoboxing for values between
 * -128 and 127 (inclusive) as required by JLS.
 *
 * The cache is initialized on first usage.  The size of the cache
 *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code -XX:AutoBoxCacheMax=<size>} option.
 * During VM initialization, 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property
 * may be set and saved in the private system properties in the
 * sun.misc.VM class.
 */
private static class IntegerCache {
    static final int low = -128;
    static final int high;
    static final Integer cache[];

    static {
        // high value may be configured by property
        int h = 127;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try {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i = Math.max(i, 127);
                // Maximum array size is Integer.MAX_VALUE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nfe) {
                // If the property cannot be parsed into an int, ignore it.
            }
        }
        high = h;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 1];
        int j = low;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cache[k] = new Integer(j++);

        // range [-128, 127] must be interned (JLS7 5.1.7)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

    private IntegerCache() {}
}

实际上,除了 Integer 类型之外,其他包装器类型,比如 Long、Short、Byte 等,也都利用了享元模式来缓存 -128 到 127 之间的数据。比如,Long 类型对应的 LongCache 享元工厂类及 valueOf() 函数代码如下所示:

java 复制代码
private static class LongCache {
    private LongCache(){}

    static final Long cache[] = new Long[-(-128) + 127 + 1];

    static {
        for(int i = 0; i < cache.length; i++)
            cache[i] = new Long(i - 128);
    }
}

public static Long valueOf(long l) {
    final int offset = 128;
    if (l >= -128 && l <= 127) { // will cache
        return LongCache.cache[(int)l + offset];
    }
    return new Long(l);
}

享元模式在 Java String 中的应用:

java 复制代码
String s1 = "小争哥";
String s2 = "小争哥";
String s3 = new String("小争哥");

System.out.println(s1 == s2);  true
System.out.println(s1 == s3);   false

String 类利用享元模式来复用相同的字符串常量(也就是代码中的"小争哥")。JVM 会专门开辟一块存储区来存储字符串常量,这块存储区叫作"字符串常量池"。上面代码对应的内存存储结构如下所示:

String 类的享元模式的设计,跟 Integer 类稍微有些不同。Integer 类中要共享的对象,是在类加载的时候,就集中一次性创建好的。但是,对于字符串来说,我们没法事先知道要共享哪些字符串常量,所以没办法事先创建好,只能在某个字符串常量第一次被用到的时候,存储到常量池中,当之后再用到的时候,直接引用常量池中已经存在的即可,就不需要再重新创建了。

相关推荐
捕鲸叉4 小时前
C++软件设计模式之外观(Facade)模式
c++·设计模式·外观模式
小小小妮子~4 小时前
框架专题: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框架
先睡4 小时前
MySQL的架构设计和设计模式
数据库·mysql·设计模式
Damon_X12 小时前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设计模式·桥接模式
越甲八千17 小时前
重温设计模式--享元模式
设计模式·享元模式
码农爱java18 小时前
设计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创建型模式】
java·设计模式·面试·抽象工厂模式·原理·23种设计模式·java 设计模式
越甲八千19 小时前
重温设计模式--中介者模式
windows·设计模式·中介者模式
犬余19 小时前
设计模式之桥接模式:抽象与实现之间的分离艺术
笔记·学习·设计模式·桥接模式
Theodore_102220 小时前
1 软件工程——概述
java·开发语言·算法·设计模式·java-ee·软件工程·个人开发
越甲八千21 小时前
重拾设计模式--组合模式
设计模式·组合模式